(共33张PPT)
谏逐客书(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疏通字音,能流利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初步理解课文
【任务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疏通字音,能流利朗读课文。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读准字音,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劝说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建议禁止私学,焚烧诗书,以加强思想统治。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识作者
知背景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晓常识
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公文文体。亲朋间往来的信件也称为“书”。为加以区别,前者一般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如《论贵粟疏》。后者单称“书”或“书札”“书简”“书牍”,如《报任安书》。
【任务2】听朗诵音频,掌握不熟悉的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 (jué tí)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ěr)、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目标二】疏通文意,能初步理解课文
【任务】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一)
(1)解释文中标蓝字词的含义。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 )矣。昔缪公求士,西( )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①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 )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 )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 )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 )九夷,制( )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
私下
错误的
名词作状语,向西
安定强盛
攻克,占领
攻取
吞并、囊括
控制
同“纵”
延续
改变
①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 )公室,杜私门,蚕( )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②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③客何负于秦哉!向使( )四君却客而不内( ),④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使动用法,使……变强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假使
接纳
②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③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④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今陛下致( )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 )明月之珠,服( )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 )翠凤之旗,树( )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 ⑤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 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
获得
悬挂
佩带
树立
设置
语助词,无实意
可以使用
彩饰
⑤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朝廷的装饰。
所以( )饰后宫、充下陈、娱( )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 )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 )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 )《郑》《卫》,退( )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用来……的
使动用法,使……娱快
附着、加上
使……快乐
取用
摒弃
⑥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 )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也。
是
方法
⑥只不过是贪图一时的称心如意、适于观听罢了。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 )其大; 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 )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 )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 )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不入秦, ⑧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因此
形成
使动用法,使……明显
使成就霸业
停止脚步
同“借”
……的原因
⑦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⑧这就叫“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 )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 )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来,表目的
结怨
【目标三】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昔缪公求士
遂散六国之从。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而陛下说之
西蜀丹青不为采
1.通假字
“缪”通“穆”
“从”同“纵”
“内”,同“纳”
“说”同“悦”
“采”同“彩”
2.词类活用
(1)西取由余于戎
(2)西并巴蜀
(3)使之西面事秦
(4)使之西面事秦
(5)蚕食诸侯
(6)娱心意、说耳目者
(7)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8)故能明其德
(9)却宾客以业诸侯
(10)强公室
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向西
名作动,侍奉
名作状,像蚕一样
使动,使……娱乐
使动,使……愉快
使动,使……德明
使……完成事业
使……强大
(1)东得百里奚于宛
(2)遂霸西戎
(3)国以富强
(4)百姓乐用
(5)东据成皋之险
(6)江南金锡不为用
(7)西取由余于戎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东于宛得百里奚
省略句“于”“遂霸于西戎”
省略句“之”“国以之富强”
被动句,乐于被用
定语后置,“险之成皋”
被动句,“不被用”
定语后置,“西于戎取由余”
谏逐客书(二)
1.能梳理文章的论辩思路,分析论证技巧
2.鉴赏文章的辩论艺术
【任务】思考下列问题,分析李斯的论辩思路及论证技巧。
【目标一】能梳理文章的论辩思路,分析论证技巧
(1)第一段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语句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2)李斯是如何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的史实的?结果如何?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态度:
“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论证方法:
史实论证,感叹强调与反面假设。
(3)朗读思考,第二段的结论句是什么?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分析:
用重物与轻人作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4)李斯是如何论述秦王政重物轻人的?
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②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必出于秦然后可……
③弃秦乐取郑卫之乐……若是者何也?
态度: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小结论证思路: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应为。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第三段理论概括,归纳论证: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5)第四段李斯是如何得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结论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论证方法:
正面:士愿忠秦国
反面:逐客秦危
【任务】小组讨论:李斯的上书言辞犀利精辟,请分析《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
【目标二】鉴赏文章的辩论艺术
示例:
(1)避重就轻,缓和对立情绪。在李斯的叙述语境中,秦王还没有颁布逐客令,而只是自己听说大臣们有这样的建议,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而已。这种说服的高妙之处在于:第一,把批评的矛头从秦王身上移开,集中于大臣身上,这样避免了和秦王的直接对立;第二,使自己避开了抗命不遵的雷区,另一方面也为秦王收回成命铺好了台阶。
(2)谈古论今,用事实说话。运用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论证逐客之害和纳客之利。首先,他回顾历史,列举了秦国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而民富国强的史实,来说明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其次,着眼现实,列举秦国今天所拥有的珍宝,它们无一出自秦国,都来自诸侯六国,从侧面说明逐客令的荒唐与毫无道理。
(3)以美为刺,满足虚荣心。运用了许多谦卑和溢美之词,如开头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一个“窃”字,摆出一种谦卑的姿态,去迎合秦王的强势心理。接着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代国君任用客卿所取得的成就,虽然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李斯在行文中,特意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营造了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有力地彰显了秦的强大。第二段更是用铺张扬厉的笔法,极力铺陈各种奇珍异宝,这些宝物都是秦王征服诸侯、雄霸天下的见证和标志,所以,列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秦的强大与富饶。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歌颂,迎合了秦王的好大喜功的本性。
1.表明观点
2.史实论证
3.对比论证
4.归纳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一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唯一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爱异国物
逐外国人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将危害秦国)
开门见山(逐客是错误的)
谏逐客书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与逐客类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