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件(共1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件(共1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14: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能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2.能理解作品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及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能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小说创作领域,在俄国,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在世界上,他和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比肩。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因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
识作者
契诃夫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四百七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部剧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苦恼》《万卡》等,剧本主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知背景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这篇小说就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晓常识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小说。
任务2:默读课文,【思考】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请填写下列表格。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穿着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耳朵眼用棉花堵住,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胆小孤僻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沙皇卫道士
用具
出行
住处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卧室像箱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禁闭、开除学生
现实的逃避者
顽固保守
害怕新事物
维护旧制度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任务3:【小组讨论】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①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②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闹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走狗。
③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它,它能辖制你,你不怕它,它一触即清。
④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目标二】能理解作品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情境】“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任务:我们通过探究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作品主题。
(1)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任务:我们通过探究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作品主题。
(2)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一句话。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套子”是什么?是沙皇政府的法令,是一切陈规陋习,是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套子”并非契诃夫时代的“专利”。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外,更多的“套中人”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发展和变革,他们封闭自己也压制他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已经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这在契诃夫的其他作品中也常能发现,如《变色龙》《小公务员》等,能引发普遍的共鸣。
好的作品,深刻的主题是不分国界的。我们也应该从别里科夫及周围人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的病症所在,我们也应该能听到契诃夫的斥责的声音:“不能够再这样生活下去。”这就是契诃夫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