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六国论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能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他27岁才发愤读书。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以为其文可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其文一时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
识作者
知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辽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后来,也向西夏提供岁币。这样的结果,助长了辽和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晓常识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目标二】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1: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1.翻译标蓝的字词。
2.翻译划线的句子。
(一)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兵器
赠送财物
原因
有人
全都,一概
保全
用
小的地方
它的实际数目
①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独自保全。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②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③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泛指祖辈、父辈
同“曝”
对待
既然这样,那么
满足
灭亡
(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侍奉
②既然这样,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度,而暴秦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③古人说:“拿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尽,火是不会熄灭的。”这话对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 )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④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亲附、亲近
长远的谋略
正义
坚持
才
招致
两次
使……退却
及,等到
因为
小人的坏话
几乎,将要
智谋和
力量
假使
如果
④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人不归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名将李牧等还在领兵打仗,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跟秦国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轻易估量呢。
(二)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用
礼待
久而成的威势
积
胁迫,挟持
可以凭借
如果
跟随
旧事
任务2: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②始速祸焉( )
(1)始
副词,起初
副词,才
一词多义
①终继五国迁灭( )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2)终
副词,终于
动词,坚持到底
①斯用兵之效也( )
②非兵不利( )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3)兵
名词,战争
名词,兵器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此言得之( )
(4)得
动词,获得
形容词,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名词,军队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以地事秦( )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③义不赂秦( )
(2)名词作状语
①日削月割( )
②理固宜然( )
(3)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侍奉
以礼相待
坚持正义
一天天;一月月
按道理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古今异义
(1)可谓智力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义:旧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于秦”做“战”的状语
“也”表判断
【目标三】能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任务1:【思考】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这种论证方式有什么好处?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任务2:作者想借六国灭亡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情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