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21:37: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主备学校 主备人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第二学期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使用学校 使用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1.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以“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意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古诗三首》一课由《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中国传统节日。《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朗读古诗时,学生要注意读的速度,不能过快,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传统节日蕴藏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在了解三个节日的基础上,开展针对其他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需确定要了解的节日,并讨论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记录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课后,各自开展活动。
2.学情分析 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目标确定 (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4.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古诗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迁移学习,比较阅读教师活动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教师总结《元日》的学习方法。 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一读出情感 3.汇报学习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两首古诗。 (2)结合关键词的理解,指名学生试说两首古诗的诗意。教师引导理解。 (3)介绍杜牧和王维的相关资料。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以七言绝句著称,诗的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故乡到长安求取功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是王维在这一年的重阳节写下的。小小年纪漂泊在外,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又是到了这样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师小结:牧童伸手指向远处,诗人顺着方向望去,看到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地露出了酒馆的标志。这个“遥指”真是意味无穷啊! 师小结:这一个个“遥知”的背后,蕴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啊! 4.对比学习。 三首诗写的都是节日里的情景,但因时间不同、习俗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节日诗中描写的习俗表达情感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有关传统节日的演讲,学习了古诗《元日》了解了春节的习俗,而后再介绍春节的其他习俗,并且把自己知道的中华其他传统节日习俗一并分享给大家。 学生根据教师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 两名学生一人朗读一首古诗 学生说说关键词的意思,并试着理解全诗。 雨纷纷:细雨绵绵,一直下个不停。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独:单独一人。 异乡:他乡。 异客:漂泊外乡的游子。 学生交流朗读情况和节奏划分的理由,教师指导点评。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古诗创作背景。 学生读诗,想象书写。 ①杜牧顺着牧童的手指望去,他看到 ②诗人在这重阳佳节,除了遥知兄弟登高之外,他还遥知 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生再读古诗,比较三首诗的不同之处。 随堂检测 1.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 路人: 牧童: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本课时后两首古诗的学习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部分内容是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班级讨论得出最终答案,因此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中进一步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以致用,体会学习的快乐。环节二:学写生字,规范书写教师活动 字源识字(牧) 教“牧”字,教师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 2.指导书写。 教师范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欲”:右边是“欠”,不要写成“父”; “魂”:右半部分不要丢掉撇折和点 “酒”:右边“酉”里面的横不能漏掉。 “牧”:右半部分不要写成“折文”; “异”:下面的撇和竖要出头。 学生活动 学生学习“牧”的字源,更深刻记忆生字。 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写,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并且同桌交流,互相指出优点和缺点。 尝试默写古诗。 随堂检测 选择“异”的不同意思。 不同的 (2)奇异 (3)另外的 (4)奇怪 惊异( ) 异口同声( ) 异乡( ) 异香(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要重点关注的生字,易错字如“欲”、“魂”、“牧”,这几个生字尤其重点强调,让学生练习这几个生字的正确书写,再就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默写也一定要落实,因此我让学生试着默写古诗,通过默写古诗也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背过了古诗,另外重点字是否掌握也可以一并进行测验。设置了小测验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异”这个生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思。环节三:综合实践,探究学习,拓展阅读1.完成“作业单”。 《古诗三首》作业单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习俗(除去诗中已描写的习俗)资料来源
2.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关于这三个节日更多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你们真会学习! 教师:刚才我们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了与节日相关的其他风俗,这样的记录形式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除了表格的记录方式外,你们觉得还可以用哪些方式记录呢 3.拓展了解其他传统节日。 师:除了这三个节日外,我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根据课前的准备,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除了这三个节日外,其他节日又是在什么时间,有什么习俗呢 4.组成学习小组。 5.制订学习计划,讨论成果呈现方式。 如研究中秋节,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 “中秋节”学习计划研究内容节日古诗节日习俗节日故事节日歌曲月饼包装盒......资料获取途径 去图书馆 查找书籍询问长辈 上网查询 上网查询 收集实物......记录方式手抄报 表格记录 手抄报 拍摄唱歌视频手绘记录......
课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阅读 描写其他节日的古诗: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8.设计《清明》诗剧: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乡间小道 天气:雨纷纷 人物:杜牧、牧童、行人 旁白: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忧郁愁苦、失魂落魄地走着。 杜牧(冒着雨站在乡间小道上,望着匆匆路过的行人):这雨绵绵地下着,我的心情就像远天气一般,湿冷惆怅!真想喝杯暖酒啊!可是此地哪里有酒家呢 (作四处探寻状) 牧童(骑着牛,甩着鞭子):小牛,快走! 杜牧(走上前,打躬作揖):小哥,你可知道这附近哪儿有酒馆 牧童微微一笑,指向前方。 杜牧(顺手而望):酒家在那片杏花烂漫之处吗 牧童(笑):那边是这里最有名的杏花村,那里的酒一定会让您唇齿留香! 杜牧(打躬作揖):多谢! 杜牧朝着杏花村的方向奔去。学生通过查找到的资料,完善对这三个节日文化内涵和独特习俗的了解。 学生完成后,师生进行交流。 学生讨论记录方式。 学生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形成节日时间轴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时间)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组成小组。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制订个性化的“学习单”。 学生读古诗,分析每首古诗写的是什么节日。 学生根据诗剧分角色扮演。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生对传统节日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古诗中的场景也较为熟悉,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和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教学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容易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体会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