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5: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11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内容要求〗
1.3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了解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史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史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2、2022年课标解读: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改革开放必要性以及意义;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发展
学习要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共二十大。
学习提示: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学习要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加入WTO等
学习提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后来发展到城市,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时空背景:
1)国际:①美苏冷战;②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逐渐建立外交关系;③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受挫;④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国内: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改革的浪潮涌向城市,最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对外开放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
前进。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感悟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3.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
2.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了解中国梦的蓝图和发展战略、发展理念等。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梦中的指导意义。
(第1课时)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2)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拨乱反正的学习,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真理、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拨乱反正。
教学难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及召开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大单元设计的视角来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文化大革命”,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课包含两个子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这两个子目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在内容上存在因果关系。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开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尽扫残霾现曙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二部分:拨云见日奔复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部分:平反冤错顺民意:拨乱反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材料分析的能力,学习本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
大单元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完成历史年代尺中相对应年份的历史事件以及主题词。【播放视频】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以时空线索梳理中共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设问进行整合,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探知欲。
一、尽扫残霾现曙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标导学一:尽扫残霾现曙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自主学习结合材料思考,“文化大革命”留下哪些后遗症?史料解读:材料一:“文化大革命”也大大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把多年辛苦建立的各级人民政权机构打碎了,把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机构公、检、法砸烂了,特别严重的是,我们专政的领导力量共产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金春明《大变动年代的探索》材料二:“文化大革命”这次大折腾,初步估算损失了人民币五千亿元;一九五八年那次大折腾,大约损失了一千二百亿元,加起来共是六千二百亿元。这个数字比建国三十年的全部基本建设总投资还多。当然,我们的损失不只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宝贵的时间。 --金春明《大变动年代的探索》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怎么能不犯愁啊?”“人民公社化后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到处浮肿病,饿死人。据了解,光安徽省的所谓非正常死亡人口就三四百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左’了那么多年,几乎把农民的积极性打击完了。” ---万里,1998年4月30日《中国经济时报》材料四: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搞了十年的结果怎样呢?学校关闭,教育质量下降,文盲大量增加;文艺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被错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知识分子被当作“臭老九”而排除在工人阶级队伍之外。--金春明《大变动年代的探索》 材料五:“仅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和地方副省长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即占总人数的75%左右。在审查中,滥用专政手段,大搞逼供信,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加上受牵连的亲属和有各种社会联系的人,全国被株连的群众达1亿人。” ---- 《“文化大革命”简史》“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方针的提出。材料: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教师提问:你认为“两个凡是”对吗?它的实质是什么?坚持“两个凡是”会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作答。教师再问:面对这样的精神枷锁,人们应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这一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什么历史意义?【播放视频】出示材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材料节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都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①政治问题;②经济问题;③生产问题;④文化问题;⑤冤假错案。学生归纳: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材料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解这次大讨论的性质及影响,理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当时的报纸的原文和材料来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文字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课本的知识和实际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从中明白是两个凡是阻碍了人们追求真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从而理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拨云见日奔复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目标导学二、拨云见日奔复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2.十一届三中全会概况:教师展示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并按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找出其主要内容。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合作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党和国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这三个方面政策有何不同?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出示下面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突破】教师提问:“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如何体现转折?示意图展示:教师补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历史纵横】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教师提问:历史学家胡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你赞同胡绳的观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两次会议在思想纠错、领导核心、历史地位方面的内容,寻找相同之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出示下面表格: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上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彻底纠正了“左”的思想错误领导核心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历史地位挽救党、红军、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提示: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③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示:(1)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2)主要内容:①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示:(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让学生通过史料中抓取关键信息,独立思考并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证实的核心素养。初中生注重形象思维,视频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清事情变化得出结论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强调关键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用列表法对比两次会议得出相同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平反冤错顺民意:拨乱反正 目标导学三、平反冤错顺民意:拨乱反正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拨乱反正的内涵?平反冤假错案:【历史解释】拨乱反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错误,正本清源,使党和国家的工作走上正轨的一项工作。【播放视频】展示材料:据不完全统计,到1982年底,全国有300多万名干部的冤案得到平反,并对他们恢复名誉。这个时候,农村440万人摘掉了地主、富农的帽子,城镇70多万人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全国2 000多万人的政治命运得到了改变。教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按照实事求是、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原则,从中央到地方加快了全面细致的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展示图片:刘少奇追悼大会)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接过刘少奇骨灰教师:刘少奇被平反使得党在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这是拨乱反正的重要表现。【难点突破】平反冤假错案教师归纳: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展示图片:第一届高考。展示材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教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3.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展示材料: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教师: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有何重要意义?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预示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想一想】教师: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一下,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对国家发展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略。教师总结:经过几年全面的拨乱反正,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经济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政治上安定团结,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呈现初步的繁荣景象,国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知识拓展】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知识拓展】党的历史上有哪些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事件? 内涵:①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②思想上:1981年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③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提示: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 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党和国家具体行动及社会的表现,学习到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年代标尺,回顾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崎岖坎坷。理解中共敢于”自我革命“方能不断进步,牢固树立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思维导图,完成本课的知识点梳理。第一部分:尽扫残霾现曙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二部分:拨云见日奔复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部分:平反冤错顺民意:拨乱反正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线索。 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的理解。
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清晰;依据课标,培养核心素养。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教师要分析、掌握技巧:a.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b.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生活化。 教中学、学中教。
附1: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