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广东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12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广东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12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26 16:51:44

文档简介

【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广东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12题)
一、真题重现
1.(2023·广东)下列陈述Ⅰ与陈述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形成多孔炭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和脱水性
B 装有的密闭烧瓶冷却后颜色变浅 转化为的反应吸热
C 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遇盐酸产生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D 溶液导电性比同浓度醋酸强 溶液的比醋酸的高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浓硫酸的性质实验;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蔗糖转化为碳,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形成多孔碳,说明碳与浓硫酸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A符合题意。
B、冷却后烧瓶内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因此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为放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
C、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久置在空气中的漂白粉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因此遇稀盐酸变为CO2,C不符合题意。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因此NaCl溶液的pH笔醋酸的pH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浓硫酸加入蔗糖形成多孔碳,则蔗糖发生脱水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冷却后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
二、基础巩固
2.(2023高三上·东莞月考)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下列劳动项日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社区消毒:向不同区域喷洒“84”消毒液消毒 NaClO具有强氧化性
B 生产活动:葡萄酒中添加适量SO2 SO2可以漂白,防氧化
C 日常防火:用水玻璃浸泡木材或纺织品防火 Na2SiO3水溶液阻燃、耐高温
D 医疗健康:医生用氢氧化铝给病人治疗胃酸过多 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含硅矿物及材料的应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A、Na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故A不符合题意 ;
B、SO2具有还原性,可作抗氧化剂,与其漂白性无关,故B符合题意 ;
C、Na2SiO3水溶液具有阻燃、耐高温的性质,因此用水玻璃浸泡木材或纺织品防火,故C不符合题意 ;
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能够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分析】A、Na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
B、SO2具有还原性;
C、Na2SiO3水溶液具有阻燃、耐高温的性质;
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
3.(2024高三上·湛江月考)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实际应用与所述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实际应用 化学知识
A 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
B 采用“石灰法”富集海水中的
C 清代釉里红瓷器釉下花纹呈暗红色 铜矿中的铜元素高温烧结生成
D 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 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氧化硫的性质
【解析】【解答】A、食醋除去水垢,是因为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能与碳酸钙反应,与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没有关联,故A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镁,因此用“石灰法”富集海水中的,发生反应 ,两者有关联,故B不符合题意;
C、 铜矿中的铜元素高温烧结生成 ,呈砖红色,故C不符合题意;
D、具有还原性,因此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作抗氧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该反应的原理是强酸制弱酸;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镁;
C、 为砖红色;
D、 具有还原性。
4.(2023高三上·德庆月考)陈述Ⅰ和Ⅱ均正确并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二氧化硅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二氧化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B Na着火不能用水扑灭 Na可与水反应产生O2
C 用明矾净水 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
D 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NaClO溶液呈碱性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硅和二氧化硅;钠的化学性质;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A、SiO2常用于制备光导纤维,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为Si,A不符合题意。
B、Na与H2O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H2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因此不能用H2O灭火,B不符合题意。
C、明矾为KAlSO42·12H2O,溶于水后Al3+发生水解,产生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因此可用做净水剂,C符合题意。
D、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SiO2不是半导体材料。
B、Na与H2O反应生成H2。
C、明矾中Al3+水解产生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
D、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三、能力提升
5.(2023高三上·德庆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晶体 向溶液中加入95%的乙醇
B 制备胶体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C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加热0.5 溶液
D 配制100mL 0.4的NaOH溶液 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立刻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A、向[Cu(NH3)4]SO4溶液中加入95%的乙醇,可得到[Cu(NH3)4]SO4·H2O,A不符合题意。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现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Fe(OH)3胶体,B不符合题意。
C、加热CuCl2溶液,最终可得到Cu(OH)2蓝色沉淀,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C不符合题意。
D、NaOH固体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使得溶液的温度升高,若此时直接转移至100mL容量瓶内,则最终所得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由95%的乙醇溶液提供H2O,形成[Cu(NH3)4SO4]·H2O。
B、往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红褐色,可得到Fe(OH)3胶体。
C、通过加热改变温度,从而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D、NaOH固体溶解过程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得所得溶液的体积出现偏差。
6.(2024高三上·湛江月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Cu片 溶液变蓝 的氧化性强于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热,后置于冷水中 加热后溶液变为黄绿色,冷却后变为蓝色 反应的
C 缓慢加热溶液至70℃ pH逐渐减小 溶液中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D 恒温条件下,向两个锥形瓶中加入0.05g、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并塞紧瓶塞,然后用注射器分别注入的盐酸和醋酸,测量锥形 瓶内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 反应结束时,两个锥形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基本相等 过量的镁分别与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体积相同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Cu片,发生反应,Fe3+为氧化剂,Cu2+为氧化产物,则说明Fe3+的氧化性强于Cu2+,故A不符合题意;
B、[Cu(H2O)4]2+呈蓝色,[CuCl4]2-呈黄绿色,加热溶液变为黄绿色,说明升高温度 的平衡正向移动, ,故B不符合题意;
C、升高温度醋酸根的水解程度增大,c(OH-)逐渐增大,故C符合题意;
D、盐酸和醋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反应结束时,产生的氢气总量基本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也能促进水的电离;
D、酸的物质的量相同,产生的氢气相等。
7.(2024·浙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探究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 将NO2通入下列溶液至饱和: ①浓HNO3 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 ①无色变黄色 ②蓝色变绿色 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
B 比较F﹣与SCN﹣结合Fe3+的能力 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合Fe3+的能力:F﹣>SCN﹣
C 比较HF与H2SO3的酸性 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的pH 前者pH小 酸性:HF>H2SO3
D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2O3与H2SO4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温度高的溶液中先出现浑浊 温度升高,该反应速率加快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Cu和浓HNO3反应后生成二氧化氮,探究其溶液呈绿色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即将NO2通入①浓HNO3,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至饱和,现象与原实验一致,可以说明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故A正确;
B、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铁没有与SCN-结合而与F-结合,说明结合Fe3+的能力:F->SCN-,故B正确;
C、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同浓度与的铵根离子浓度不等,因此不能比较酸性,故C错误;
D、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保证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该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能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B、Fe(SCN)3为血红色;
C、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铵根离子浓度不同 ;
D、该实验只存在温度一个变量。
8.(2024·广西模拟)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对应的实验方法正确或操作规范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配制溶液 称取置于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
B 除去粗盐溶液中的和 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静置、过滤,向滤液中加盐酸至弱酸性
C 探究Cl和I的非金属性强弱 向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振荡,若溶液变成棕黄色,则Cl的非金属性强于I
D 探究和的大小 向溶液中依次加入5滴溶液、5滴溶液,若先观察到白色沉淀再观察到黑色沉淀,则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探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A、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应先在烧杯中溶解,再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故A错误;
B、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除去粗盐溶液中的,还需向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除去,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故B错误;
C、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溶液变成棕黄色,说明生成碘单质,则发生反应Cl2+2I-=I2+2Cl-,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则Cl的非金属性强于I,故C正确;
D、向溶液中依次加入5滴溶液、5滴溶液,由于过量,直接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沉淀,没有发生沉淀的转化,无法说明,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B、钙离子需要加入碳酸钠除去;
C、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
D、硝酸铅过量,直接反应生成硫酸铅和硫化铅。
9.(2023高三上·镇江期中)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相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 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氧化性: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C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发生了水解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说明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说明氧化性: ,故A正确;
B、该实验中,加入的氯化铁过量,溶液中存在过量的铁离子,则溶液变为血红色不能说明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故B错误;
C、生成的乙烯中可能混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溴水反应,则溴水褪色,不能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故C错误;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说明 发生电离,不能说明发生了水解反应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该反应中氯化铁过量;
C、乙醇也能使溴水褪色;
D、 电离才能产生。
10.(2024高三上·嘉兴月考)探究硫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将硫黄与浓KOH溶液共热,待固体消失后,加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变浑浊 说明硫黄与碱反应生成硫化物和硫酸盐
B 测定均为离子化合物的和的熔点 的熔点更高 说明中离子键强于
C 向溶有的溶液中加入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可将氧化
D 将某固体溶于水,取上层清液,先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 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该固体中含有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则硫磺与碱反应不生成硫酸盐,故A错误;
B、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 的熔点更高,说明中离子键强于,故B正确;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SO2,故C错误;
D、若该固体为硫酸氢钠,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
B、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
D、若固体中含有硫酸氢根,也能出现相同的现象。
四、模拟演练
11.(2024高三上·汕头月考)下列陈述Ⅰ与陈述Ⅱ均正确,且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后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有氧化性,只能将Fe氧化
B 已知反应,压缩体积可观察到体系颜色加深 改变压强可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C 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 熟石灰中含有
D 用pH计测定相同浓度的、NaCl溶液,测得溶液的pH大于NaCl溶液 比较酸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
【解析】【解答】A.硝酸将铁单质氧化为Fe3+,但是如果Fe是过量的,会将Fe3+再还原为Fe2+,A选项是错误的;
B.压缩体积会使各组分的浓度加大,所以颜色加深,但是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B选项是错误的;
C.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是因为熟石灰中含有OH-,C选项是错误的;
D.同浓度的Na2S和NaCl溶液相比, 溶液的pH大于NaCl溶液 ,证明H2S是弱酸,酸性弱于HCl,D选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D。
【分析】A.硝酸是强氧化剂,在与Fe反应时可以将Fe氧化为高价态;
B.该反应是气体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所以压强改变不会影响平衡;
C.熟石灰是Ca(OH)2,是碱,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可以处理酸性废水;
D.Na2S属于强碱弱酸盐,溶于水会水解,显碱性。
12.(2023高三上·潮阳期中)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将SO2和CO2分别通入水中达到饱和,用pH计立即测定溶液的pH,比较pH大小 确定亚硫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
B 向反应后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溶液变蓝色 验证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
C 将SO2通入NaHCO3溶液后,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验证非金属性:S>C
D 向盛有1mL0.1mol L-1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1mol L-1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继续滴加5滴0.1mol L-1KI溶液,有黄色沉淀产生 验证:Ksp(AgI)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氧化硫的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饱和亚硫酸和饱和碳酸的浓度不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实验方案中应该将生成物加入水中,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不符合题意;
C.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说明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不能比较S、C的非金属性,无法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gNO3溶液不足,则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AgCl转化为更难溶的黄色沉淀AgI,则Ksp(AgI)<Ksp(AgCl),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通过测等浓度同类别物质的pH来确定酸碱性。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
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可通过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般,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D.注意AgNO3溶液不能过量。
13.(2023高三上·普宁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与现象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与现象 结论
A 加热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石蕊试纸变蓝 显碱性
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入盐酸,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消失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C 将晶体溶于稀硫酸,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晶体已氧化变质
D 向2支盛有2mL不同浓度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21mL 2%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差异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大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加热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含有铵根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
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入盐酸,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故B符合题意;
C. 将晶体溶于稀硫酸,亚铁离子被硝酸根离子(酸性环境)氧化,变为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变红,不能说明其已经变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与亚硫酸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用来判断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说明含有铵根离子;
B.考虑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C.考虑亚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以被硝酸根氧化;
D.考虑过氧化氢与亚硫酸钠反应无明显现象。
14.(2024·甘肃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不一致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测定不同温度下蒸馏水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水的电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向新制的溶液中滴入少量蔗糖溶液并加热,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蔗糖不属于还原糖
C 将少量乙酸乙酯加入溶液中,出现分层,静置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 乙酸乙酯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紫色褪去 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电离;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升温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氢离子浓度增大,pH降低,故A正确;
B、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新制的没有被蔗糖还原,蔗糖不属于还原糖,故B正确;
C、向含有乙酸乙酯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酯不溶于水,出现分层,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说明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故C正确;
D、酸性条件下,氯离子能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溶液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
B、还原性糖能将氢氧化铜还原为氧化亚铜;
C、酯类物质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
D、氯离子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15.(2024·贵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分别向等量乙醇和水中加入绿豆大的钠,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Cu(OH)2可检验葡萄糖
D 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 Fe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
B、检验氨气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故B错误;
C、要利用新制Cu(OH)2检验葡萄糖的醛基,操作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进行观察,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故C错误;
D、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说明Fe2+被氧化为Fe3+,进而说明Fe2+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
B、加热才能使氨气逸出,检验氨气应用红色石蕊试纸;
C、应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
D、Fe2+具有还原性。
16.(2024·安徽模拟)根据下列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常温下,分别向等体积的盐酸和硫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铝片,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电离程度:盐酸>硫酸
B 常温下,分别向无水乙醇和冰醋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前者反应更剧烈 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酸>乙醇
C 常温下,分别向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通入气体至饱和,仅后者生成沉淀 溶度积常数:
D 在和时,测得溶液的分别是9.66和9.37 水解常数: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的盐酸和硫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均完全电离,不能证明电离程度:盐酸>硫酸,故A错误;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乙醇与钠反应越剧烈,说明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醇>乙酸,故B错误;
C、Ksp小的先产生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先产生CuS沉淀,则说明溶度积常数: ,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溶液pH减小,不能说明升高温度促进水解使平衡正向移动,则不能得出Na2SO3水解常数:Kh(40℃)>Kh(25℃),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完全电离;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C、Ksp小的先沉淀;
D、亚硫酸钠水解显碱性。
17.(2024高三上·潮州期末)化学是辩证的科学,化学原理和实际应用具有逻辑关联。下列陈述Ⅰ和陈述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SiO2为共价晶体,Si-O键能大 SiO2熔沸点高,不能与强碱反应
B Na2FeO4具有强氧化性且Fe3+可水解产生胶体 Na2FeO4可做消毒剂和净水剂
C N的电负性较大 N2较稳定,常温下不易发生反应
D 硅酸钠溶液水解呈酸性,形成硅酸沉淀 硅酸钠溶液可用于木材防腐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原子晶体(共价晶体);氮气的化学性质;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共价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键能大小有关。SiO2为共价晶体,Si-O键能大,二氧化硅的熔沸点高。二氧化硅为酸性氧化物,能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A不符合题意;
B.Na2FeO4具有强氧化性能杀灭病菌,且还原产物Fe3+可水解产生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从而净水,B符合题意;
C.N2分子中存在氮氮叁键,键能大,氮气性质稳定,常温下不易发生反应。与N的电负性大不具备逻辑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硅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水解呈碱性,陈述I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共价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键能大小有关。具有强氧化性能杀灭病菌,且还原产物Fe3+可水解产生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从而净水。
1 / 1【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广东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12题)
一、真题重现
1.(2023·广东)下列陈述Ⅰ与陈述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形成多孔炭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和脱水性
B 装有的密闭烧瓶冷却后颜色变浅 转化为的反应吸热
C 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遇盐酸产生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D 溶液导电性比同浓度醋酸强 溶液的比醋酸的高
A.A B.B C.C D.D
二、基础巩固
2.(2023高三上·东莞月考)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下列劳动项日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社区消毒:向不同区域喷洒“84”消毒液消毒 NaClO具有强氧化性
B 生产活动:葡萄酒中添加适量SO2 SO2可以漂白,防氧化
C 日常防火:用水玻璃浸泡木材或纺织品防火 Na2SiO3水溶液阻燃、耐高温
D 医疗健康:医生用氢氧化铝给病人治疗胃酸过多 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
A.A B.B C.C D.D
3.(2024高三上·湛江月考)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实际应用与所述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实际应用 化学知识
A 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
B 采用“石灰法”富集海水中的
C 清代釉里红瓷器釉下花纹呈暗红色 铜矿中的铜元素高温烧结生成
D 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 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4.(2023高三上·德庆月考)陈述Ⅰ和Ⅱ均正确并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二氧化硅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二氧化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B Na着火不能用水扑灭 Na可与水反应产生O2
C 用明矾净水 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
D 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NaClO溶液呈碱性
A.A B.B C.C D.D
三、能力提升
5.(2023高三上·德庆月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晶体 向溶液中加入95%的乙醇
B 制备胶体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C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加热0.5 溶液
D 配制100mL 0.4的NaOH溶液 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立刻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
A.A B.B C.C D.D
6.(2024高三上·湛江月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Cu片 溶液变蓝 的氧化性强于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热,后置于冷水中 加热后溶液变为黄绿色,冷却后变为蓝色 反应的
C 缓慢加热溶液至70℃ pH逐渐减小 溶液中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D 恒温条件下,向两个锥形瓶中加入0.05g、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并塞紧瓶塞,然后用注射器分别注入的盐酸和醋酸,测量锥形 瓶内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 反应结束时,两个锥形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基本相等 过量的镁分别与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体积相同
A.A B.B C.C D.D
7.(2024·浙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探究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 将NO2通入下列溶液至饱和: ①浓HNO3 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 ①无色变黄色 ②蓝色变绿色 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
B 比较F﹣与SCN﹣结合Fe3+的能力 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合Fe3+的能力:F﹣>SCN﹣
C 比较HF与H2SO3的酸性 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的pH 前者pH小 酸性:HF>H2SO3
D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2O3与H2SO4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温度高的溶液中先出现浑浊 温度升高,该反应速率加快
A.A B.B C.C D.D
8.(2024·广西模拟)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对应的实验方法正确或操作规范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配制溶液 称取置于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
B 除去粗盐溶液中的和 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静置、过滤,向滤液中加盐酸至弱酸性
C 探究Cl和I的非金属性强弱 向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振荡,若溶液变成棕黄色,则Cl的非金属性强于I
D 探究和的大小 向溶液中依次加入5滴溶液、5滴溶液,若先观察到白色沉淀再观察到黑色沉淀,则
A.A B.B C.C D.D
9.(2023高三上·镇江期中)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相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 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氧化性: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C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发生了水解反应
A.A B.B C.C D.D
10.(2024高三上·嘉兴月考)探究硫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将硫黄与浓KOH溶液共热,待固体消失后,加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变浑浊 说明硫黄与碱反应生成硫化物和硫酸盐
B 测定均为离子化合物的和的熔点 的熔点更高 说明中离子键强于
C 向溶有的溶液中加入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可将氧化
D 将某固体溶于水,取上层清液,先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 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该固体中含有
A.A B.B C.C D.D
四、模拟演练
11.(2024高三上·汕头月考)下列陈述Ⅰ与陈述Ⅱ均正确,且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后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有氧化性,只能将Fe氧化
B 已知反应,压缩体积可观察到体系颜色加深 改变压强可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C 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 熟石灰中含有
D 用pH计测定相同浓度的、NaCl溶液,测得溶液的pH大于NaCl溶液 比较酸性:
A.A B.B C.C D.D
12.(2023高三上·潮阳期中)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将SO2和CO2分别通入水中达到饱和,用pH计立即测定溶液的pH,比较pH大小 确定亚硫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
B 向反应后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溶液变蓝色 验证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
C 将SO2通入NaHCO3溶液后,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验证非金属性:S>C
D 向盛有1mL0.1mol L-1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1mol L-1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继续滴加5滴0.1mol L-1KI溶液,有黄色沉淀产生 验证:Ksp(AgI)A.A B.B C.C D.D
13.(2023高三上·普宁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与现象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与现象 结论
A 加热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石蕊试纸变蓝 显碱性
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入盐酸,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消失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C 将晶体溶于稀硫酸,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晶体已氧化变质
D 向2支盛有2mL不同浓度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21mL 2%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差异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大
A.A B.B C.C D.D
14.(2024·甘肃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不一致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测定不同温度下蒸馏水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水的电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向新制的溶液中滴入少量蔗糖溶液并加热,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蔗糖不属于还原糖
C 将少量乙酸乙酯加入溶液中,出现分层,静置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 乙酸乙酯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紫色褪去 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15.(2024·贵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分别向等量乙醇和水中加入绿豆大的钠,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Cu(OH)2可检验葡萄糖
D 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 Fe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16.(2024·安徽模拟)根据下列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常温下,分别向等体积的盐酸和硫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铝片,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电离程度:盐酸>硫酸
B 常温下,分别向无水乙醇和冰醋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前者反应更剧烈 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酸>乙醇
C 常温下,分别向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通入气体至饱和,仅后者生成沉淀 溶度积常数:
D 在和时,测得溶液的分别是9.66和9.37 水解常数:
A.A B.B C.C D.D
17.(2024高三上·潮州期末)化学是辩证的科学,化学原理和实际应用具有逻辑关联。下列陈述Ⅰ和陈述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SiO2为共价晶体,Si-O键能大 SiO2熔沸点高,不能与强碱反应
B Na2FeO4具有强氧化性且Fe3+可水解产生胶体 Na2FeO4可做消毒剂和净水剂
C N的电负性较大 N2较稳定,常温下不易发生反应
D 硅酸钠溶液水解呈酸性,形成硅酸沉淀 硅酸钠溶液可用于木材防腐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浓硫酸的性质实验;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蔗糖转化为碳,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形成多孔碳,说明碳与浓硫酸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A符合题意。
B、冷却后烧瓶内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因此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为放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
C、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久置在空气中的漂白粉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因此遇稀盐酸变为CO2,C不符合题意。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因此NaCl溶液的pH笔醋酸的pH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浓硫酸加入蔗糖形成多孔碳,则蔗糖发生脱水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冷却后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
2.【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含硅矿物及材料的应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A、Na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故A不符合题意 ;
B、SO2具有还原性,可作抗氧化剂,与其漂白性无关,故B符合题意 ;
C、Na2SiO3水溶液具有阻燃、耐高温的性质,因此用水玻璃浸泡木材或纺织品防火,故C不符合题意 ;
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能够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分析】A、Na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
B、SO2具有还原性;
C、Na2SiO3水溶液具有阻燃、耐高温的性质;
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
3.【答案】A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氧化硫的性质
【解析】【解答】A、食醋除去水垢,是因为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能与碳酸钙反应,与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没有关联,故A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镁,因此用“石灰法”富集海水中的,发生反应 ,两者有关联,故B不符合题意;
C、 铜矿中的铜元素高温烧结生成 ,呈砖红色,故C不符合题意;
D、具有还原性,因此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作抗氧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该反应的原理是强酸制弱酸;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镁;
C、 为砖红色;
D、 具有还原性。
4.【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硅和二氧化硅;钠的化学性质;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A、SiO2常用于制备光导纤维,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为Si,A不符合题意。
B、Na与H2O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H2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因此不能用H2O灭火,B不符合题意。
C、明矾为KAlSO42·12H2O,溶于水后Al3+发生水解,产生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因此可用做净水剂,C符合题意。
D、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SiO2不是半导体材料。
B、Na与H2O反应生成H2。
C、明矾中Al3+水解产生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
D、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5.【答案】D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A、向[Cu(NH3)4]SO4溶液中加入95%的乙醇,可得到[Cu(NH3)4]SO4·H2O,A不符合题意。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现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Fe(OH)3胶体,B不符合题意。
C、加热CuCl2溶液,最终可得到Cu(OH)2蓝色沉淀,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C不符合题意。
D、NaOH固体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使得溶液的温度升高,若此时直接转移至100mL容量瓶内,则最终所得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由95%的乙醇溶液提供H2O,形成[Cu(NH3)4SO4]·H2O。
B、往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红褐色,可得到Fe(OH)3胶体。
C、通过加热改变温度,从而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D、NaOH固体溶解过程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得所得溶液的体积出现偏差。
6.【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Cu片,发生反应,Fe3+为氧化剂,Cu2+为氧化产物,则说明Fe3+的氧化性强于Cu2+,故A不符合题意;
B、[Cu(H2O)4]2+呈蓝色,[CuCl4]2-呈黄绿色,加热溶液变为黄绿色,说明升高温度 的平衡正向移动, ,故B不符合题意;
C、升高温度醋酸根的水解程度增大,c(OH-)逐渐增大,故C符合题意;
D、盐酸和醋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反应结束时,产生的氢气总量基本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也能促进水的电离;
D、酸的物质的量相同,产生的氢气相等。
7.【答案】C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Cu和浓HNO3反应后生成二氧化氮,探究其溶液呈绿色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即将NO2通入①浓HNO3,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至饱和,现象与原实验一致,可以说明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故A正确;
B、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铁没有与SCN-结合而与F-结合,说明结合Fe3+的能力:F->SCN-,故B正确;
C、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同浓度与的铵根离子浓度不等,因此不能比较酸性,故C错误;
D、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保证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该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能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B、Fe(SCN)3为血红色;
C、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铵根离子浓度不同 ;
D、该实验只存在温度一个变量。
8.【答案】C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探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A、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应先在烧杯中溶解,再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故A错误;
B、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除去粗盐溶液中的,还需向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除去,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故B错误;
C、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溶液变成棕黄色,说明生成碘单质,则发生反应Cl2+2I-=I2+2Cl-,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则Cl的非金属性强于I,故C正确;
D、向溶液中依次加入5滴溶液、5滴溶液,由于过量,直接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沉淀,没有发生沉淀的转化,无法说明,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B、钙离子需要加入碳酸钠除去;
C、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
D、硝酸铅过量,直接反应生成硫酸铅和硫化铅。
9.【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说明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说明氧化性: ,故A正确;
B、该实验中,加入的氯化铁过量,溶液中存在过量的铁离子,则溶液变为血红色不能说明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故B错误;
C、生成的乙烯中可能混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溴水反应,则溴水褪色,不能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故C错误;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说明 发生电离,不能说明发生了水解反应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该反应中氯化铁过量;
C、乙醇也能使溴水褪色;
D、 电离才能产生。
10.【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则硫磺与碱反应不生成硫酸盐,故A错误;
B、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 的熔点更高,说明中离子键强于,故B正确;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SO2,故C错误;
D、若该固体为硫酸氢钠,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
B、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
D、若固体中含有硫酸氢根,也能出现相同的现象。
11.【答案】D
【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
【解析】【解答】A.硝酸将铁单质氧化为Fe3+,但是如果Fe是过量的,会将Fe3+再还原为Fe2+,A选项是错误的;
B.压缩体积会使各组分的浓度加大,所以颜色加深,但是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B选项是错误的;
C.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是因为熟石灰中含有OH-,C选项是错误的;
D.同浓度的Na2S和NaCl溶液相比, 溶液的pH大于NaCl溶液 ,证明H2S是弱酸,酸性弱于HCl,D选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D。
【分析】A.硝酸是强氧化剂,在与Fe反应时可以将Fe氧化为高价态;
B.该反应是气体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所以压强改变不会影响平衡;
C.熟石灰是Ca(OH)2,是碱,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可以处理酸性废水;
D.Na2S属于强碱弱酸盐,溶于水会水解,显碱性。
12.【答案】D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氧化硫的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饱和亚硫酸和饱和碳酸的浓度不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实验方案中应该将生成物加入水中,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不符合题意;
C.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说明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不能比较S、C的非金属性,无法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gNO3溶液不足,则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AgCl转化为更难溶的黄色沉淀AgI,则Ksp(AgI)<Ksp(AgCl),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通过测等浓度同类别物质的pH来确定酸碱性。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
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可通过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般,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D.注意AgNO3溶液不能过量。
1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加热盛有少量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含有铵根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
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入盐酸,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故B符合题意;
C. 将晶体溶于稀硫酸,亚铁离子被硝酸根离子(酸性环境)氧化,变为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变红,不能说明其已经变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与亚硫酸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用来判断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说明含有铵根离子;
B.考虑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C.考虑亚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以被硝酸根氧化;
D.考虑过氧化氢与亚硫酸钠反应无明显现象。
14.【答案】D
【知识点】水的电离;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升温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氢离子浓度增大,pH降低,故A正确;
B、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新制的没有被蔗糖还原,蔗糖不属于还原糖,故B正确;
C、向含有乙酸乙酯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酯不溶于水,出现分层,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说明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故C正确;
D、酸性条件下,氯离子能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溶液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
B、还原性糖能将氢氧化铜还原为氧化亚铜;
C、酯类物质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
D、氯离子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15.【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
B、检验氨气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故B错误;
C、要利用新制Cu(OH)2检验葡萄糖的醛基,操作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进行观察,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故C错误;
D、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说明Fe2+被氧化为Fe3+,进而说明Fe2+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
B、加热才能使氨气逸出,检验氨气应用红色石蕊试纸;
C、应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
D、Fe2+具有还原性。
16.【答案】C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的盐酸和硫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均完全电离,不能证明电离程度:盐酸>硫酸,故A错误;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乙醇与钠反应越剧烈,说明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醇>乙酸,故B错误;
C、Ksp小的先产生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先产生CuS沉淀,则说明溶度积常数: ,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溶液pH减小,不能说明升高温度促进水解使平衡正向移动,则不能得出Na2SO3水解常数:Kh(40℃)>Kh(25℃),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完全电离;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C、Ksp小的先沉淀;
D、亚硫酸钠水解显碱性。
17.【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原子晶体(共价晶体);氮气的化学性质;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共价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键能大小有关。SiO2为共价晶体,Si-O键能大,二氧化硅的熔沸点高。二氧化硅为酸性氧化物,能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A不符合题意;
B.Na2FeO4具有强氧化性能杀灭病菌,且还原产物Fe3+可水解产生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从而净水,B符合题意;
C.N2分子中存在氮氮叁键,键能大,氮气性质稳定,常温下不易发生反应。与N的电负性大不具备逻辑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硅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水解呈碱性,陈述I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共价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键能大小有关。具有强氧化性能杀灭病菌,且还原产物Fe3+可水解产生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从而净水。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