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15:58:43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第3课时《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明确作者观点,理清王安石驳论思路
学习任务 学习笔记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任务】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二】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1】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1.翻译加粗的字词。 2.翻译划线的句子。 (一)   某启:昨日蒙教( ),①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 )所以,冀( )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 )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①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 )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②无由会晤,不任( )区区向往之至! 【任务2】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释义 不复一一自辨( ) 2.一词多义 名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 ④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 ⑤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3.古今异义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目标三】明确作者观点,理清王安石驳论思路 【任务】梳理课文思路,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危害? (2)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学习总结】
【当堂检测】 完成《【当堂检测】答司马谏议书》的题目。
2《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明确作者观点,理清王安石驳论思路
学习任务 路径与方法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任务】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围绕任务1,教师播放PPT,以齐读、默读、随机提问抽取学生朗读,或老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此部分内容。
【目标二】疏通文意,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1】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1.翻译加粗的字词。 2.翻译划线的句子。 (一)   某启:昨日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①窃(私下)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语声嘈杂),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书信)厚,于反覆(往返)不宜卤莽(傲慢无礼),故今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冀(希望)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不为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①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同游共处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②大概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抵制,斗争)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①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加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领教)知。   ②无由会晤,不任(不胜)区区向往之至! ①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②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参考译文: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任务2】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释义 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 2.一词多义 名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词,事物的名称、概念)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动词,出名,有名)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名词,名字) ④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动词,命名) ⑤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名词,名声、名望) 3.古今异义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常用义为:数量极少。 围绕任务, ①学生自学,结合课下注释口译课文,并自主完成相关题目; ②同桌或小组间讨论交流不会的内容; ③教师抽取学生展示并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的地方。
【目标三】明确作者观点,理清王安石驳论思路 【任务】梳理课文思路,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危害? 明确: 司马光认为变法危害有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所谓“侵官”指王安石变法,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所谓“生事”,指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听谓“征利”,指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所谓“拒谏”,指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所谓“致怨”,指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2)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明确: 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围绕任务中的两个问题分别进行: ①学生思考; ②教师使用随机提问或抢答功能抽取若干学生回答、补充; ③教师点评、讲解。
【学习总结】 全文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本课内容。
【当堂检测】 完成《【当堂检测】答司马谏议书》的题目。 学生作答完成后教师点评、讲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