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学情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学情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5:46:19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学情检测卷
一、单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指出:“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社会政治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 B.世袭制的确立及影响
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国家确立与社会变革
2.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3.下表是2010年北京大学收藏的一批简牍,其字体主要是隶书,小部分是篆书。关于这批简牍的史料价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卷号 简牍内容摘录
〇 《三十一年质日》记载“州一年十月乙卵朔庚寅”
四 《道里书》记述了江汉地区的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
《制衣》记录的剪裁方法是为二尺五寸幅宽之布设定
八 《田书》是各种数学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汇编,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
A.是研究商周时期纪年方法的实物史料 B.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水陆交通发达
C.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度量单位提供依据 D.对研究隋唐时期数学发展具有意义
4.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起义的根本原因是遇雨误期 B.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
C.起义军动摇了秦朝的统治 D.起义军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5.“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称赞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西汉初年,吕后势力覆灭后,大臣们从诸侯王中另择新君,齐王、淮南王都因为“外家恶”“母家恶”被放弃。这客观上表明( )
A.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B.外戚对政治影响巨大
C.君臣共治局面出现 D.汉初分封制拱卫皇室
7.每一件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以下文物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的是( )
A.汉代讲经图 B.张骞出使西域图
C.宅院画像砖 D. “汉并天下”瓦当
8.秦朝统治思想的失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逼迫汉朝建国之初的思想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进行新的抉择。“新的抉择”是指( )
A.实行休养生息 B.建立中央集权
C.提倡尊崇儒术 D.推行文化专制
9.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养马和鼓励私人养马,并加强马匹出口管制,据《汉书》记载:(景帝时规定)“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汉朝初期实施这些措施主要为了满足( )
A.发展农业生产需要 B.交通运输需要
C.边境备战和用兵需要 D.镇压农民起义需要
10.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汉和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汉代改变抑商政策 B.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在放宽
11.读下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C.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 D.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12.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13.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以德化民 D.打击土地兼并
14.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黔首自实田”、犁壁和犁耕法、“推恩令”、董仲舒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③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④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6.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下列对此图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成为东汉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形成“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17.如图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其影响是( )
A.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8.诗词之美在于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所承载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下列诗句分别描绘历史上的相关史实,其中描写丝绸之路相关的是( )
A.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 B.百死千生坚如铁,佛经万卷返长安
C.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D.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9.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20.“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小王想通过旅行去探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应该到达图中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21.“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22.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23.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
24.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巩固封建国家统治有利
25.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一历史观( )
A.反映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 B.推动了“华夏民族”观念的形成
C.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D.为中西交通道路的开辟做了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16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崛起篇】
材料一:(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传》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什么?(4分)
【建立篇】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材料二中“秦王”是谁?秦统一全国,有何重大意义?(4分)
【巩固篇】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秦建立这一制度,采用哪一学派的思想?(2分)
(4)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2分)
【亡国篇】
材料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5)秦朝二世而亡,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启示篇】
(6)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2分)
27.(14分)在学习完两汉历史后,张禹发现西汉出著名皇帝,东汉出科技人才。阅读图文,回答相关问题。
【西汉皇帝】
(1)图1和图2的两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2分)
(2)图3是汉武帝的画像,他在位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使西汉进入了什么时期?(4分)
【东汉科技】
(3)请分别写出上述东汉时期人物的科技成就。(6分)
【人物精神】
(4)从这两组人物的身上,说说你可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2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4分)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2分)“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 (2分)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2分)
参考答案:
1.C
【详解】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东周继续实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C项正确;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与“发自商鞅”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确立是在夏朝,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国家确立是在夏商周时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西周灭亡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它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是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与题干内容“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文化上,百家争鸣”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题干内容没有具体体现,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动荡,内容不全,因为题干内容涉及秦朝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其字体主要是隶书,小部分是篆书”可知,材料内容与秦朝相关,秦朝时期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流行更加简洁的隶书。根据“《道里书》记述了江汉地区的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制衣》记录的剪裁方法是为二尺五寸幅宽之布设定”“《田书》是各种数学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汇编,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可知,材料内容与度量相关,所以材料内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度量单位提供依据,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时期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陈胜、吴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陈胜吴广起义一直打到咸阳附近,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具有革命首创精神,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汉兴”“与民休息”“汉言文景,美矣!”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是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从题干“齐王、淮南王都因为‘外家恶’‘母家恶’被放弃”可知,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名声不好,淮南王刘长的母亲比较凶恶,这导致齐王和淮南王被排除在新君的选择之外,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客观上表明外戚对政治影响巨大,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材料是指皇位的继承,非不是指“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也没有涉及西汉初年分封的诸王拱卫皇室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因此“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D项正确;汉代讲经与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与汉武帝有关,排除B项;宅院画像砖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与题干“建国之初”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汉建立后,实行各家并存,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并非是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
9.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鼓励私人养马,大量购进良马,禁止良马、壮马出关等举措,旨在强化军事力量,为了满足边境备战和用兵需要,应对边疆危机巩固统治,C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需要不是汉代政府重视马政的目的,排除A项;交通运输需要、镇压农民起义需要不是当时政府重视马政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可知,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而汉和帝时期则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D项正确;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之后,一直固守这一政策,排除A项;中国古代工商业者的地位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诸侯国土”、“封土分一次”、“封土再分”可知,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规定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出人口增长迅速,排除A项;“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能说明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全国度量衡、 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汉武帝不是,排除A项;汉武帝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而秦始皇不是,排除B项;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与汉武帝相关,与秦始皇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A项正确;提倡勤俭治国、 重视以德化民、 打击土地兼并,都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可知是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黔首自实田”、犁壁和犁耕法、“推恩令”、董仲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汉代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并进行了制度创新,如“推恩令”,刺史制度等,体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因此①②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③错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体现了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根据题干“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信息提示,关键词是“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6.B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导致东汉衰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与材料中“皇帝早逝”不符,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盛世,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7.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宦官”“皇帝”“太后”“外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与外戚和宦官专权有关。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不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现象,不是影响,排除B项;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可得出这描绘的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风光以及丝绸贸易的场景,A项正确;B项是玄奘西行,排除B项;C项是鉴真东渡,排除C项;D项的意思是“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壁画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刚有所交往,“交流频繁”说法夸大,排除A项;该作品不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和西亚,最后运往欧洲,因此起点是D点,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起点,排除。故选D项。
21.D
【详解】依据“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调、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故选D。
22.C
【详解】根据材料组图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术,根据所学可知,造纸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正确;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的是火药,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指南针,均与材料反映的技术不符,排除AB两项;秦朝与西域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伤寒杂病论》,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编著的农书、《天工开物》是明宋应星编著的工艺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著作,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故D项正确;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问的是原因而非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可得出司马迁的历史观强调中华民族的认同,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C项正确;他强调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而不是华尊夷卑,排除A项;“华夏民族”在汉代之前已经形成,排除B项;司马迁的历史观与中西交通道路的开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6.(16分)(1)事件:商鞅变法(2分)
原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
(2)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法家(2分)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2分)
(5)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包括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2分)
(6)启示: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详解】(1)事件:据材料“(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安定。
原因:据材料“民勇于公战”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2)秦王: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意义:据所学可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等方面回答。
(3)名称:据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学派: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法家代表)提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的重要措施。
(5)历史事件:据材料“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材料是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
根本原因:据所学可知,秦亡于暴政。(包括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
(6)启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7.(14分)(1)“文景之治”。(2分)
(2)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大一统时期。(4分)
(3)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6分)
(4)从图示西汉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励精图治以及节俭的精神;从东汉这些杰出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勇于探索、实践的开拓精神。(2分)
【详解】(1)依据汉文帝像和汉景帝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2)第一小问,依据“汉武帝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汉武帝时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的大一统时期。
(3)依据三幅图片“蔡伦”“华佗”“张仲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华佗是东汉的名医,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他还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依据两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励精图治以及节俭的精神;东汉这三位科技人才,为人类的进步和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实践的开拓精神等。
28.(10分)(1)政治: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实施“推恩令”; (2分)
思想:秦朝实行“焚书” ,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2)名称:西域都护。 (2分)
意味: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
【详解】(1)政治:由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由材料“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得出,秦朝实行“焚书” ,由材料“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得出,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名称: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意味:由材料“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得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特征: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学情检测卷
答案速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A A B D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B D B C A D D
21 22 23 24 25
D C D D C
全解全析
1.C
【详解】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东周继续实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C项正确;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与“发自商鞅”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确立是在夏朝,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国家确立是在夏商周时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西周灭亡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它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是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与题干内容“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文化上,百家争鸣”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题干内容没有具体体现,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动荡,内容不全,因为题干内容涉及秦朝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其字体主要是隶书,小部分是篆书”可知,材料内容与秦朝相关,秦朝时期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流行更加简洁的隶书。根据“《道里书》记述了江汉地区的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制衣》记录的剪裁方法是为二尺五寸幅宽之布设定”“《田书》是各种数学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汇编,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可知,材料内容与度量相关,所以材料内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度量单位提供依据,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时期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陈胜、吴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陈胜吴广起义一直打到咸阳附近,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具有革命首创精神,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汉兴”“与民休息”“汉言文景,美矣!”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是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从题干“齐王、淮南王都因为‘外家恶’‘母家恶’被放弃”可知,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名声不好,淮南王刘长的母亲比较凶恶,这导致齐王和淮南王被排除在新君的选择之外,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客观上表明外戚对政治影响巨大,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材料是指皇位的继承,非不是指“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也没有涉及西汉初年分封的诸王拱卫皇室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因此“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D项正确;汉代讲经与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与汉武帝有关,排除B项;宅院画像砖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与题干“建国之初”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汉建立后,实行各家并存,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并非是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
9.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鼓励私人养马,大量购进良马,禁止良马、壮马出关等举措,旨在强化军事力量,为了满足边境备战和用兵需要,应对边疆危机巩固统治,C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需要不是汉代政府重视马政的目的,排除A项;交通运输需要、镇压农民起义需要不是当时政府重视马政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可知,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而汉和帝时期则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D项正确;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之后,一直固守这一政策,排除A项;中国古代工商业者的地位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诸侯国土”、“封土分一次”、“封土再分”可知,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规定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出人口增长迅速,排除A项;“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能说明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全国度量衡、 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汉武帝不是,排除A项;汉武帝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而秦始皇不是,排除B项;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与汉武帝相关,与秦始皇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A项正确;提倡勤俭治国、 重视以德化民、 打击土地兼并,都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可知是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黔首自实田”、犁壁和犁耕法、“推恩令”、董仲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汉代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并进行了制度创新,如“推恩令”,刺史制度等,体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因此①②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③错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体现了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根据题干“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信息提示,关键词是“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6.B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导致东汉衰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与材料中“皇帝早逝”不符,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盛世,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7.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宦官”“皇帝”“太后”“外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与外戚和宦官专权有关。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不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现象,不是影响,排除B项;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可得出这描绘的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风光以及丝绸贸易的场景,A项正确;B项是玄奘西行,排除B项;C项是鉴真东渡,排除C项;D项的意思是“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壁画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刚有所交往,“交流频繁”说法夸大,排除A项;该作品不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和西亚,最后运往欧洲,因此起点是D点,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起点,排除。故选D项。
21.D
【详解】依据“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调、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故选D。
22.C
【详解】根据材料组图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术,根据所学可知,造纸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正确;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的是火药,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指南针,均与材料反映的技术不符,排除AB两项;秦朝与西域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伤寒杂病论》,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编著的农书、《天工开物》是明宋应星编著的工艺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著作,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故D项正确;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问的是原因而非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可得出司马迁的历史观强调中华民族的认同,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C项正确;他强调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而不是华尊夷卑,排除A项;“华夏民族”在汉代之前已经形成,排除B项;司马迁的历史观与中西交通道路的开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6.(16分)(1)事件:商鞅变法(2分)
原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
(2)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法家(2分)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2分)
(5)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包括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2分)
(6)启示: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详解】(1)事件:据材料“(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安定。
原因:据材料“民勇于公战”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2)秦王: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意义:据所学可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等方面回答。
(3)名称:据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学派: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法家代表)提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的重要措施。
(5)历史事件:据材料“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材料是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
根本原因:据所学可知,秦亡于暴政。(包括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
(6)启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7.(14分)(1)“文景之治”。(2分)
(2)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大一统时期。(4分)
(3)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6分)
(4)从图示西汉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励精图治以及节俭的精神;从东汉这些杰出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勇于探索、实践的开拓精神。(2分)
【详解】(1)依据汉文帝像和汉景帝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2)第一小问,依据“汉武帝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汉武帝时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的大一统时期。
(3)依据三幅图片“蔡伦”“华佗”“张仲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华佗是东汉的名医,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他还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依据两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励精图治以及节俭的精神;东汉这三位科技人才,为人类的进步和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实践的开拓精神等。
28.(10分)(1)政治: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实施“推恩令”; (2分)
思想:秦朝实行“焚书” ,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2)名称:西域都护。 (2分)
意味: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
【详解】(1)政治:由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由材料“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得出,秦朝实行“焚书” ,由材料“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得出,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名称: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意味:由材料“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得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特征: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