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分立
单元学情检测卷
一、单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这是对当时哪一个即将开始战役的分析(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 B.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C.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某同学整理的以下历史学习笔记中与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
A.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
B.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
C.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
D.东汉刘秀统治时期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4.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5.下图中的三幅图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
A.逐步走向统一 B.经济发展较快
C.南北政权对峙 D.政局动荡不安
6.下列图片中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影响了汉族土大夫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古代商业繁荣发展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民族隔阂彻底消除 D.民族之间交融加强
7.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 )
A.匈奴、鲜卑、羯、氏、羌 B.匈奴、鲜卑、羯、氏、蒙古
C.蒙古、鲜卑、羯、氐、羌 D.匈奴、女真、羯、氐、羌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复杂。下列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曹丕建魏 ②西晋八王之乱 ③东晋灭亡 ④司马炎建晋 ⑤司马睿重建晋朝
A.④②⑤③① B.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②⑤③ D.③⑤④②①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0.小历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股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大交融
11.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就得到了开发。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措施 D.稳定的社会环境
12.《宋书》载:“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
A.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C.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3.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4.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麻、粟、豆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原先种植在北方,而当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麻、粟、豆等农作物便于种植 B.北方人迁往江南地区
C.商品贸易的发展 D.农业技术的提高
1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势力强盛,王导把持政治,王敦致力于军事。司马睿举行登基大典时,还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 )
A.王导、王敦兄弟才能杰出 B.司马睿善于用人
C.世家大族影响朝政 D.东晋政权稳定
16.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下叙述中,属于史实的( )
A.官渡之战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西晋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腐朽和民族矛盾
C.383年,东晋大军和前秦军在涨水大战
D.《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17.小王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图记录。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1.迁都洛阳 2.讲汉话 3.改汉姓 4相互通婚 5.穿汉服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道教的产生 D.淝水之战
18.对于下面图示反映的历史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第一次人口南迁 B.曹丕定都洛阳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淝水之战前的形势
19.下表描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士大夫的生活场景。它反映了( )
早晨,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 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晚上,一边吃烤肉,一边听羌笛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商业上出现早市和夜市
C.北方各民族出现大交融 D.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发展
20.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迁都洛阳有利于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B.改鲜卑姓为汉姓
C.孝文帝示范学习汉文化 D.加速了长江流域民族大融合
21.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22.二十四节气历法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农民准确把握农作物耕、种、收的农时提供保障。下列著作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的是( )
A.《史记》 B.《齐民要术》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23.后人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
A.撰写《齐民要术》 B.推算圆周率
C.创作《女史箴图》 D.编写《水经注》
2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部作品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
A.《腾王阁序》 B.《兰亭序》 C.《多宝塔碑》 D.《玄秘塔碑》
2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16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境内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同缔造了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华夏始源】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传说中为华夏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个人是谁?(2分)
【凿空之旅】
材料二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2)材料二中的“骞”指的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这里的“凿空”是什么意思?(6分)
【兵戎相见】
材料三 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材料三中的“流亡政府”指的是哪一政权?这一政权以少胜多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的著名战役是什么?(4分)
【民族交融】
材料四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一册
(4)材料四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军兵力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曹军失利。
材料二:383年苻坚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东晋团结一致,以8万精兵应战,胜利。
材料三:见下图
图一 蔡伦 图二《齐民要术》 图三 王羲之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哪次战役?(2分)
(2)阅读两则材料,说出这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2分)
(3)阅读材料二,说出与东晋作战的政权。(2分)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中的发明家对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图二中的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的有何地位?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什么?(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服俑 汉服俑 北魏帝王出御图(局部)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
早餐场景 上午读书 晚上和朋友们相聚
早餐,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晚上,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
——《七年级上册历史地图册》
(1)材料一图二与图一相比,服饰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什么内容?(4分)
(2)据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出2点即可)?(6分)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对于永葆中华民族发展的活力方面,你有何认识?(2分)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分立
单元学情检测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C B A D A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B C C B C C D
21 22 23 24 25
D B B B B
1.【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曹操大军南下”“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三分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役,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项羽打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详解】据材料“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表述了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表述了改革的人物,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表述了佛教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表述了黄巾起义的时间,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统一北方是东汉末年的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是曹丕在位时期,C项笔记与史实不相符合,符合题意,选择C项;远古时期实行禅让制,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A项历史学习笔记与史实相符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由于秦朝的暴政,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B项历史学习笔记与史实相符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D项历史学习笔记与史实相符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详解】题干材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习汉族从事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交融,B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不是强调减轻北方民族偏见、增加中原文明内涵、缘于游牧经济局限,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大分裂到三国局部统一再到西晋全国统一,这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从分裂到统一,不能体现经济发展较快、 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D项;西晋是统一王朝,不能体现南北政权对峙,排除C项。故选A项。
6.【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传入内地,这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融加强,少数民族的坐具影响了汉族士大夫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不是反映商业繁荣,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民族隔阂“彻底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详解】根据“五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A项正确;蒙古不是“五胡”之一,排除BC项;女真不是“五胡”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魏,291年 至 306年西晋八王之乱,420年东晋灭亡,265年司马炎建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东晋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B项正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属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排除AD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属于开发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孙吴开发江东、东晋荆扬晏安,宋(南朝)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和所学可知,到南朝时,由于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题干所述内容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江南的发展,没有提到朝代的更替频繁,排除B项;题干所叙述的发生在江南地区,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本原因,B项符合题意;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的措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客观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宋书》载:“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书》为南朝宋国,古文的大意为荆楚在南方非常富有,扬州是吴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体现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在时间上和题干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公元前221年嬴政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东汉灭亡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普出现了短暂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峙,东晋灭亡,南朝开始,北方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和北齐五个朝代,称为北朝,南朝与北朝合称南北朝,D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前,排除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民不聊生,才出现张角创立太平道,排除B项;周朝亡于周幽王,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可知,麻、粟、豆等这些农作物原先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麻、粟、豆等农作物便于种植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品贸易的发展与题干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无关,排除C项;农业技术的提高与麻、粟、豆等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王与马,共天下”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司马睿和王导,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影响朝政,C项符合题意;王导、王敦兄弟才能杰出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司马睿善于用人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东晋政权稳定与题干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大军和前秦军在淝水大战是对淝水之战这一客观历史事件的直接表述,属于史实,C项正确;官渡之战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描述的是官渡之战的影响,属于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排除A项;西晋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腐朽和民族矛盾是对西晋灭亡,这一历史事实的原因的评述,属于历史事件的评论,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对《齐民要术》这一古籍的评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B
【详解】据材料“迁都洛阳 、讲汉话、改汉姓 、相互通婚、穿汉服”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孝文帝改革,未涉及“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排除A项;道教产生于东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D项。
18.【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以及学习汉族文化,于是迁都洛阳,C项正确;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发生在西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定都洛阳,没有迁都,排除B项;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不是淝水之战前的形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孝文帝时期的汉族士大夫一天的生活中离不开少数民族的东西,体现了北方各民族出现大交融,C项正确;根据题意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商业上出现早市和夜市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最早诞生在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黄河流域)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有利于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改鲜卑姓为汉姓,符合史实,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孝文帝示范学习汉文化,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属于自然环境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迁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项;天气问题与文化和军事因素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22.【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B项正确;《史记》属于史学著作,不是农书,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排除C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结合课本所学,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园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B项正确;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排除A项;东晋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排除C项;《水经注》 是郦道元撰写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代表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B项正确;《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排除A项;《多宝塔碑》是楷书书法作品,排除C项;《玄秘塔碑》是楷书书法作品,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B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6.(16分)【答案】(1)人物:炎帝黄帝(2分)
(2)人物:张骞;(2分)朝代:西汉;(2分)意思: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分)
(3)政权:东晋(2分) 战役:淝水之战(2分)
(4)措施:汉化措施。(2分)作用:这一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2分)
【详解】(1)人物: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人文初祖。故传说中为华夏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个人是炎帝和黄帝。
(2)人物及朝代:根据材料二“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知,材料里的“骞”是指张骞,他生活于西汉。意思:这里的“凿空”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交往通道。张骞出使西域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直到了积极的作用。
(3)政权:根据“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可知,材料三中的“流亡政府”指的是东晋政权。战役: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政权以少胜多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的著名战役是淝水之战。东晋和前秦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4)措施:根据材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27.(12分)【答案】(1)赤壁之战;淝水之战。(2分)
(2)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2分)
(3)前秦(2分)
(4)贡献:改进造纸术。(写“发明”错误。)(2分)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分)
誉为:书圣。(2分)
【详解】(1)战役:根据材料一“曹军兵力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曹军失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因此材料一内容体现的是赤壁之战。根据材料二“383年苻坚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东晋团结一致,以8万精兵应战,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的前秦军,因此材料二内容体现的是淝水之战。
(2)共同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的前秦军,因此材料一、二所述两次战争共同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3)政权:根据材料二“383年苻坚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东晋团结一致,以8万精兵应战,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
(4)贡献:根据材料“蔡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地位:根据图二“《齐民要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誉为:根据图三“王羲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
28.(12分)【答案】(1)改革及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服代替鲜卑服。(4分)
(2)特点:各民族大交融。表现:饮食方面,汉人食用胡饼,烤肉;起居方式方面,汉人使用椅子、方凳和胡床;音乐方面,汉人听羌笛音乐,观看胡舞。(6分)
(3)认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2分)
【详解】(1)改革及内容:材料一图二与图一信息和所学可知,人们服饰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的内容。
(2)特点: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以及“早餐,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晚上,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各民族大交融。表现:根据材料二“早餐,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可知表现是饮食方面,汉人食用胡饼,烤肉;根据材料二“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可知表现是起居方式方面,汉人使用椅子、方凳和胡床;根据材料二“晚上,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可知表现是音乐方面,汉人听羌笛音乐,观看胡舞。
(3)认识:材料一反映的是人们服饰的变化;材料二反映的是人们生活方面的变化,均是民族交流的结果,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主要从民族关系发展及影响等方面分析概括认识即可,如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