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马诗》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李贺的《马诗》是一首充满力量与情感的咏物诗,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教材中的佳作。诗中,李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将马儿奔腾的形象与自身的豪情壮志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中的大漠、燕山、金络脑、清秋等意象,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生追求,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 在学情方面,考虑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尚不熟悉,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也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引导。同时,学生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去逐步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此外,学生普遍渴望在诗歌学习中找到共鸣和启发,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在赏析《马诗》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和创作欲望。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李贺的《马诗》,并能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句。 ★★
2.学生能够理解《马诗》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
3.分析《马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理解《马诗》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难点:分析《马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核心问题 分析《马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读课题。 教师: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教师通过讲述马在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人类忠实伙伴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歌内容的情感距离。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有气势地朗读课题,不仅营造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样的引入方式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为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读文本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读诗句,等教师纠正字音后再齐读。 3.(1)学生听教师范读并标注停顿。 (2)学生朗读练习。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学生齐读古诗。 5.学生汇报交流。 6.学生自由阅读古诗注释,观察课件上的图片并交流。 7.(1)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学生展开想象,同桌交流。 (2)生答: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学生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8.(1)生答: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生答:金络脑。 生读注释: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生答: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5)学生朗读古诗。 9.学生交流资料。 (1)生答:李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冷艳神秘,因此人们称他为“诗鬼”。他有着壮志凌云和满腹傲气,渴望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命运却让他怀才不遇,生活穷困潦倒,最终在年仅27岁时离世。 生答:李贺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他不得志的时期。他对于世事的不满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都深深地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生答:李贺的诗作中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燕山”一带,作为藩镇肆虐、为祸最烈的地方,更是成为了他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2)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 (1)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生背古诗。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课件出示: 燕(yān) 山(shān) 似(sì) 金(jīn) 络(luò) 脑(nǎo)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学生齐读古诗。 5.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教师点拨。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 7.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8.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9.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10.指导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1.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阅读《马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通过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基本语言要素,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为后续的赏析和解读奠定基础。此外,自由读的环节还有助于学生在初次接触诗歌时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为后续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做好准备。 2.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指名读的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阅读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诗歌的发音,还能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其次,相机正音环节,教师针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发音示范和纠正,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读错或混淆的字词,如“燕”、“似”、“络脑”等,教师的正音指导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发音错误,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字词及其正确发音,学生可以在视觉上得到直观的印象,加深对字词发音的记忆。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后续的诗歌学习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范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准确的语音示范,还传递了诗歌的韵律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在范读过程中,学生标注停顿,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诵读节奏。指名学生读并交流停顿,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停顿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互动性。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停顿划分,学生能够在视觉上得到直观的印象,加深对诗歌停顿的记忆,为后续的诗歌诵读和赏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4.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诗歌的朗读中,营造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然后再交换朗读内容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前后呼应和整体结构,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这种朗读方式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通过合作读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从而增强对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5.通过默读古诗,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蕴,运用已学的方法自主解读诗歌内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启迪质疑的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解之处,这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教师的点拨则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而有效,它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图片展示和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展示大漠的图片,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漠的广阔和荒芜,从而更好地理解“大漠”这个词语所传达的意境。对于“燕山”和“钩”这两个较为陌生的词语,教师不仅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能够在视觉上形成直观的印象,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还提高了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因此,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7.通过对前两句诗的深入赏析,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字面含义,更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了“沙如雪”“月似钩”所蕴含的丰富意象。通过同桌交流和指名交流,学生得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象,进一步丰富了对诗歌画面的构建。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句所描绘的荒凉而壮美的边塞风光,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诗句内涵的把握。通过指导朗读和共议意境,学生得以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在讨论中深化对意境的理解。 8.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巧而富有成效,它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歌的第三、四句,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歌中骏马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教师首先通过指名读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这两句诗的兴趣和思考,随后借助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金络脑”的含义,从而构建出骏马的尊贵与重要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和体会,深入感受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诗句含义的把握。最后,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能够在语调和情感的把握中,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9.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地将诗歌鉴赏与作者生平背景、写作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观看课件,教师成功地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学习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李贺的生平和创作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是否仅仅在写马,进而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的自由发言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使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最后,教师的小结不仅总结了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内容,也点明了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10.精心设计朗读与背诵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感知和记忆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深层情感和意境。随后,通过多样化的背诵方式,学生能够在反复吟咏中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锻炼记忆力,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学生自由预习。 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我们可以归纳为“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可以自由预习另外两首诗。 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读、品、悟、背”四字法,不仅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梳理,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次重要指导。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这种总结式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的需求。
作业设计 1.抄写《马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
板书设计 马诗 景—沙如雪、月似钩→思战 以马喻己 志—金络脑、踏清秋→受重用 企望建功立业
教学反思 刚刚结束李贺《马诗》的教学,我仿佛还沉浸在那种独特的诗意氛围之中,心中既感慨又欣喜。这次教学之旅,真可谓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探险。 一开始,我就被李贺那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所吸引。他的诗,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骏马,在古人的诗词世界里奔腾驰骋。如何让学生们也感受到这种魅力呢?我深知,背景知识的铺垫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化身为一个“故事大王”,将李贺的生平、性格、才华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仿佛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 当然,仅仅了解背景还不够。古诗的魅力,还需要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深入体会。我引导学生们一遍遍地朗读《马诗》,让他们感受那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每当看到他们摇头晃脑、沉浸其中的模样,我就感到无比欣慰。而背诵,更是对诗歌深入骨髓的理解。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忆,有的选择默背,有的选择大声诵读,还有的甚至边背边做动作。这种多样化的背诵方式,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活力,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歌的韵味。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学生们在理解诗歌情感时的那种投入与共鸣。当讲到“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时,我能感受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自由、对梦想的渴望与追求。我趁机引导他们,让他们思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将诗歌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种情感的引导,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也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次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诗教学的魅力与挑战。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引导,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到古诗的韵味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