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相见欢》 课件-【2024决胜中考】中考古诗九大主题“意象”复习(85首)(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2.《相见欢》 课件-【2024决胜中考】中考古诗九大主题“意象”复习(85首)(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19:2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考点精练
部编语文诗词曲复习专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八年级上第6单元后课外诗词
诗歌背诵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重点字音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sǎn

zān yīng


qìng

金陵城上西楼,____清秋。万里夕阳____地,大江流。
中原乱, ____ ____散,几时收?试____悲风吹泪,过扬州。
重点字形





重点字词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
过扬州。
请人代自己做。

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朱敦儒(1081-1159),______代诗人,字希真,洛阳人。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________”之名,与“诗俊”陈与义并称为“_________________”。
文学常识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他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词俊
洛中八俊
这首抒写______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__________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_______________。
主题思想

愁苦
亡国哀思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诗文赏析

登上金陵城的西门城楼,倚窗远眺,深秋之景尽收眼底。
炼字角度

蕴含着疲劳、孤独、寂寞,各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浓缩成“倚清秋”。
内容理解
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事件。
领起上阕,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诗文赏析

滔滔江水,在夕阳下奔流万里。
表达效果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象征南宋国势日渐衰微,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修辞角度


“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诗文赏析

中原战乱,官僚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
修辞角度
用“簪缨”代指达官贵人,写出了因中原沦陷,士族南逃之事。


描绘画面
金人侵占中原,中原大地一片大乱,河山破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
表达情感
抒发了词人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诗文赏析

风啊,请你将我的热泪和悲伤吹到扬州前线吧!
修辞角度
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


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上片写景
无边秋色
夕阳流水
金陵登临所见
登楼抒怀
意象
意象
情感
夕阳|大地|长江
亡国之痛,爱国之切
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奠定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下片抒情
词人的亡国之情
直抒胸意
中原乱:中原沦陷
簪缨散:贵州南逃
风时收
对朝廷的愤慨
痛切的质疑,无望的感叹
拟人
乞求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词中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乱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上阙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巩固精练
上阙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的悲凉抑郁的心情。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事件。
②领起上阕。
③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
4.上阙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巩固精练
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5.结合全词内容,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对“中原乱,簪缨散”的场景进行描述。
金人侵占中原,中原大地一片大乱,河山破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
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6.“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这一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巩固精练
“簪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达官贵人。
“中原乱”抒发了对中原沦陷的沉痛,“簪缨散”表达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期盼。
巩固精练
7.概括本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①对萧条零落的秋景的感伤。
②对南宋朝廷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的悲痛和无奈。
③对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渴望(愿望)。
④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⑤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8.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巩固精练
①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的修辞方法。
②“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
③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彩。
④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巩固精练
A.本词的韵脚字为:楼、秋、流、收、州,押的是“u”韵。
B.这首词上片写景,写了夕阳、大地、长江等景物,视野宽广,气
魄宏大。下片转为抒情,流露出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
C.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风豪迈苍凉。因国破家亡导
致后来的词风变得柔美婉约了,如本词就是这种风格。
D.本词下片通过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残酷现实;一句
“几时收”,表现出词人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B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巩固精练
A.“相见欢”是词牌名,“金陵城上西楼”则是这首词的题目。一般来讲,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一定会有词牌。
B.“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采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
C.“簪缨”, 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用来比喻贵族和士大夫。
D.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自己的主观
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进而作者要请悲风
吹泪到扬州去。
C
11.对比阅读唐诗《题金陵渡》,回答下面问题。
巩固精练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⑴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 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
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11.对比阅读唐诗《题金陵渡》,回答下面问题。
巩固精练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⑵唐诗以“愁”为诗眼,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