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考点精练
部编语文诗词曲复习专题
《渡荆门送别》
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
诗歌背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重点字音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jīng
门
荆
渡远____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____流。
月下飞天镜,云____结海楼。
仍____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重点字形
荆
荒
生
怜
重点字词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往。
辽远无际的原野。
大
荒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海
楼
喜爱。
怜
镜
月
下
飞
天
从
李白,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
文学常识
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
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
诗仙
诗歌描写了诗人从_________至_________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及李白对故乡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主题思想
蜀地
荆门
雄奇壮丽
热爱
赞美
依依惜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文赏析
译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内容理解
首联叙事,扣住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文赏析
译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限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炼字角度
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以给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内容理解
以移动的变化,表达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入
随
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文赏析
译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内容理解
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修辞角度
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一幅水中映月图。
想
象
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的云霞之美。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文赏析
译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修辞角度
表达方式
直
抒
胸
臆
与首联遥相呼应,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
拟人,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
送
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
思
维
导
图
内
容
理
解
此行目的。
首联
叙事
群山与平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颔联
写景
万里长江图
游动角度
突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
明月映入江中
渲染江水奔流的气势磅礴。
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入
颈联绘景
江上美景图
江水平静。
天上云彩海蜃楼
江岸的辽阔。
天空的高远。
随
尾联抒情
送——“水”是主体
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
抒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喜悦 激动
惜别之情
⑴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诗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巩固精练
“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
荆
门
送
别
3.自选角度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
巩固精练
写景角度:远景,通过游动的视角,写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看到的景色,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炼字角度:“随”写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突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写法角度: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借看到的雄浑壮阔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外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也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
描绘画面: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野,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4.诗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巩固精练
写景角度: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视江流,明月倒映,增多洁如镜。
炼字角度:“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联想大胆奇特: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妙在何处。
巩固精练
“送”: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这是诗的主旨句,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巩固精练
6.(课后题)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巩固精练
6.(课后题)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7.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巩固精练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并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
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
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
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至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C
8.对比阅读诗歌《山中送别》,回答下面问题。
巩固精练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⑴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诗开篇以“山中相送”点题:次句用“日暮”“掩柴扉”
二语渲染凄清孤寂的氛围,离情别绪尽寓于其中。
B.李白诗以哀怜故乡江水不离不弃,奔流万里为己送行作结,既
表达了送别之意,又抒发了思乡之情,寄慨深沉。
C.王维诗化用《楚辞 招隐士》之典,不粘不滞,不落痕迹,自然
真切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真挚之情。
D.李白诗的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阔天远,奇幻瑰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B
8.对比阅读诗歌《山中送别》,回答下面问题。
巩固精练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⑵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在构思上别具匠心,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①王诗不写送别的场景,将本为临别叮咛的“王孙归不归”一语后置,以别后掩扉独语的形式出现,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丰富。
②王诗从相送到送罢,在时间上完成了三次跳跃,形成多层留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③李诗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构思奇巧,别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