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5.守株待兔(第一课时) 主备人
使用学校 使用班级 三(8)
使用时间 语文课 使用人
1.教学内容分析 “人生多少哲理,尽在寓言中。”著名作家严文井老先生对寓言曾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了4则寓言故事,分别是《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4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文体有故事,也有诗歌。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 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本文以文言文呈现,需要学生多番阅读,将课文读熟练,注意好课文的朗读停顿。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边读边想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也已基本形成。大部分孩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部分孩子已初步掌握正确的朗读文言文的方法。
3.目标确定 (1)会读4个会认字,会写9个会写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4.学习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能读懂课文。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提前布置查字典了解“寓言”的意思。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看这几幅图,你知道这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么?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件补充作者信息。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人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3.伸出小手一起写课题,理解词义,学会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课文。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寓言故事,那时的寓言是用古人的书面语写成的,也就是文言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 "株"什么意思?指图,这就是树桩子,树被砍去留在地面的部分。。 守株待兔什么意思? 提前查阅有关寓言和作者的资料。 搜集整理所了解的寓言故事。课前三分钟讲故事。 3.跟老师书空课题,思考回答课题意思。随堂检测 理解词语的意思: 株: 待: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知寓言故事出发,通过看图片猜寓言故事名称从而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字词教学。 (1)认读本课生字 宋sòng耕gēng释shì冀jì,读准字音。 (2)重点指导“耒”。 课件出示: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汉字演变的经过记忆字形。 耒是象形字,金文依照农具的样子而成,小篆的形体结构更规矩,将这个字的上面演变成三个横,直到最后简化成楷书,就成了现在的字形。 指导书写“耕”,提示耒最后一笔变捺变点。 (3)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其中“株、耕、释、其”,提示偏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指导书写“守”,解释“守”的含义。 2.读通句子,读出停顿。 (1)出示易读错的句子 ※折颈而死( 注意颈的发音)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加间隔号: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练习读--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指名读)这里面"为"是多音字, 出示: [ wéi ]1.做,行,做事2.当做,认做3.变成4.被 [ wèi ]1.替,给2.表目的3.对,向。 师提问:在本句中,“为”读哪个音?读一读。 3. 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同桌讨论总结以前的学习方法。 认读生字。 字源识字 自读,指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读好断句。 4. 学生练读。 指读、评价、齐读。随堂检测: 读通顺的基础上,力争读出韵味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设计意图 现在的学生对于“耒”这种工具较为陌生,通过耒的图片教学帮助学生熟悉,拉近课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关于朗读,在弄清楚文章的停顿之后再反复读,会更高效。环节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请和同桌一起回忆一下,文言文学习哪三步曲? 师预设: 读准字音 读好句读 读出韵味 借助注释 结合插图 疏通文意 想象画面 复述故事 感悟道理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己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3.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通过合作学习仍未解决的问题。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不可以重复得到,然而他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 (1)师生对读,教师读翻译,学生读原文,加深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2)指导朗读:除了语速慢,适当停顿,还可以把你想要强调的意思重读,这样就更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1.回顾旧知。 2.小组研讨,小组代表汇报。 3. 预设一: ①株:树桩。 ②触:抵,撞到。 ③走:跑。 ④折:折断。 ⑤颈:脖子。 ⑥因:于是,就。 ⑦释:放下,释放。 ⑧耒(lě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古代称犁上的木把。 ⑨冀(jì):希望,希冀。 ⑩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示被动。 身:自己。 笑:笑柄。 预设二: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因:于是,就。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预设三: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自己。为:被。 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3.试讲故事。随堂检测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设计意图 提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文本,疏通文意,这样既“授之以渔”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和收获,能抵消学习文言文这样的文章的枯燥单调。
6.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读准字音 读好句读 读出韵味 借助注释 结合插图 疏通文意 想象画面 复述故事 感悟道理 7.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