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高计算十几减 9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十几减 8、7 的多种计算方法:
1. “破十法”:通过看、摆、说和填理解“破十”的道理。
2. “想加算减法”结合前面的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总数,用加法;从总数
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小学基于标准的教学信息窗三备课
单位名称:xx小学 课程名称:十几减 6、5、4、3、2
教材版本:青岛版 适用年级:一年级
设计者:xx小学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学段目标:
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内容目标: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认识钟表, 100 以内数的认识,认
识图形,100以内的加减法(一),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厘米、米的认识,
统计,总复习。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
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
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每一部分的后面都安排有针对已学内容的练习题,练习题力求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紧密配合
学生的计算水平和生活实际,使数学应用与计算有机联系,既增加计算和加减含义的巩固机会,
又体现应用意识的培养。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 20以内的数,掌握加减法的算理,形成了初步运算的能力,
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本单元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1)学生认知特点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但对于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破十法理解不清,他们缺少对于科学的、规范的、严谨的、抽象的数学中
去学习。
(2)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学生还没有初步认识破十法的概念,不知道如何快
速的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
抽象出破十法的过程,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3)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破十法虽然简单,但因为上半学期学生刚学习了凑十法,学生极容易破十法弄混,因此在
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经历从生活中的常识中去思考,转换方法去计算和口算。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十几减 6、5、4、3、2 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
法,并能正确口算。
2.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十几减 6、5、4、3、2的退位减的过程,初步形成抽象、概括、
推理能力。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
用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掌握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准确率以及对减法算式的理解
突破重难点设想: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探究得出迅速口算的方法。
四、评价任务
1.导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看懂图意,找出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目标 1)
2.自主思考,解决“14-6=”在学生用破十法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质疑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目标 2)
3.自主探索,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助以前的经验,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借助对 14-6
和 12-3的算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十几减几算理的理解,从而实现算法的有效构建(目标 2)
4.自主练习第 1-4题(目标 3)
5.合作探索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
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
括的能力。(目标 3)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在湖边游玩并解决了问题,也收获了一些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一
起去海豚馆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追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小亮还剩几条鱼?
(2)小新还剩几条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厉害啊,已经发现并提出了问题。要解决小亮还剩几条鱼?需要用到哪两个
数学信息?怎样列式?那小新还剩几条鱼呢?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板书 14-6、12-3,追问: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加上动作提升:知道了总和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对一年级学生,孤零零的
算式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把计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情境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出问题,
先看懂图意,找出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显得顺其自然。
二、你说我讲
1.解决“十几减 6”。
(1)选择方法,自主探究。
谈话:聪明的孩子知道了“还剩几条鱼?”用减法计算,那 14-6到底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说:等于 8。
追问:为什么等于 8 呢?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谈话:你能将自己的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听吗?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十几减 9、十几减 8
的计算方法。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谈话:谁愿意将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学生可能回答:
方法一: 先想加法,6加(8)等于 14,所以 14减 6等于 8 。
方法二:先用 10去减,10减 6等于 4,再用 4加 4等于 8。
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先用 10减 6呢 ?
教师提升: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用 10先去减,剩下的数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方法三: 连续去减。把 6分成 4和 2,先用 14减 4等于 10,再用 10 减 2等于 8。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谈话: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 14-6等于多少,大家再联系前面所学的十几减 9、
8、7的知识,想一想它们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联系?(课件呈现前两个信息窗中的 15-9=6、
15-8=7和信息窗 3中的 14-6=8的题组,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它们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用 10去减。
提问:你们用这种方法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在计算减法的时候,都是先想加法,再算减法。
小结:看来十几减 9、十几减 8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十几减 6,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的迁移。
(5)试一试:①12-6怎样算?
②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1-6= 15-6= 13-6=
2.解决“十几减 3”。
(1)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谈话:原来同学们有这么多办法真是厉害,自己就学会了十几减 6的算法。开动脑筋想一
想,11-3等于多少呢?试着写在答题纸上,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桌。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谈话: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桌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谈话:谁愿意将你的计算过程和大家说说。
方法一:想加算减。先想 3加(9)等于 12,所以 12减 3等于 9。
方法二:先用 10去减,10减 3等于 7,再用 7加 2等于 9。
……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提升:当个位不够减时,就先用 10减去减数,剩下的数再和个位上的数
相加。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谈话:刚才我们在解决 12-3时,同学们采用的的方法和十几减 9、8、7、6的方法都是一
样的,有的想加算减,有的用 10先减去减数,剩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5)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1-4 12-5 11-2
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完成对“十几减 5、4、3、2”计
算方法的探索。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联系前面的“十几减 9”、“十几减 8”的经验能进行主动地
思考,所以我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迁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用破十法解决问题
时,让学生质疑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流时引导学生叙述计算过程,促使学生逐步形
成算法自动化。
3.沟通联系,明确算法。
谈话:观察这些算式,十几减 6、十几减 5、十几减 4、十几减 3、十几减 2,这就是我们
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提问:同学们,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计算?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课件出示本节
课研究的 14-6和 12-3的三种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用想加算减比较好想。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加算减的?
学生可能回答:先用 10去减的方法比较快。 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几
的?
小结:咱们的同学可真厉害,在参观海豚馆的同时,我们又获得了新知识,大家对十几减
几的方法掌握得越来越熟练了,你们可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助以前的经验,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借助对 14-6
和 12-3的算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十几减几算理的理解,从而实现算法的有效构建。
三、自主练习
1.基本练习:
填空。
5 +( ) =13 4+( )=13 5+ ( )=14 5+( )=11
13-5 =( ) 13-4=( ) 14-5 =( ) 11-5=( )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对比练习:
问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综合练习: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4.发展练习:
谈话: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拔了 13个萝卜,兔宝宝只拔了 5个,兔妈妈拔了多少个?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制作了富有情趣的课件,利用投影出
示图画,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境地中学习,计算准确性和速度上会有明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也会加强。
四、回顾反思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下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
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
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 5个苹果对应的 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
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小结: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 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
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
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下雨了--认识钟表 适用年级:一年级
单位名称:xx小学 设计者:xx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1)课时
【单元整体分析】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第三部分的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
年级)中提出能认识钟表,了解 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单元分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下雨了”,老师给同学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时间的情境,旨在体现教
师对学生的关爱,增强师生之家的感情。对比的画面效果使情景显得更加真实感人。图中 3 个
钟面显示的是:小力到家的时间是 5 时,小青到家的时间是快到 5 时,小林到家的时间是刚过
5 时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问题:小力、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引入“整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