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灯火情,拳拳爱国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笼》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策略,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而采取的不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灯笼的功能、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加上文章发表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为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拓展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浓浓家国情。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行文的脉络。
2.精研细品,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
3.品味语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灯笼”中寄予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点亮了华夏千年的悠悠岁月,照耀着历史的纵横阡陌。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提起也许人们还会想起元稹的“灯笼青焰短,香印白灰销。”......灯笼,或许也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那么,吴伯箫的笔下,灯笼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作品《灯笼》。图片
二、读课文,理线索
1.阅读文章的1、2段,圈点出最能够体现作者与“灯笼”有着紧密联系的语句。
预设: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
明确:文章的1、2段没有具体说到灯笼,反而在说火、光、灯、烛等。但是在第二段的结尾出却说“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可见,灯笼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也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这也是散文式的语言特色。
2.作者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在作者的记忆中,有哪些与灯笼有关的思绪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快速阅读文章的3—11自然段,概括与灯笼有关的事情,说一说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份情感。用“最打动我的是 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 的思绪(温情)”的句式说话。
明确:
第3段:最打动我的是接祖父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祖孙情深的思绪(温情)。
第5段:最打动我的是伴学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母子情深的思绪(温情)。
第6段:最打动我的是挂在村头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安慰孤客的温情。
第7段:最打动我的是元宵节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伴灯入梦的思绪(温情)。
第8段:最打动我的是族姊远嫁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灯高红宅第的思绪。
第9段:最打动我的是纱灯描字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描红喜悦的思绪。
第10段:最打动我的是皇宫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烛泪悯献帝的思绪。
第11段:最打动我的是将军灯帐前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驰骋沙场的思绪。
三、品文本,悟内涵
1.在文中,作者对灯笼寄予了诸多的情思。请同学们默读课后“阅读提示”,思考:作者诸多的情思,可以分为哪几类?并说明理由。
明确:在阅读提示中,关于灯笼的内涵分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上:纱灯描红,那是一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感受深长的历史况味;元宵节追龙灯,是民俗文化的记忆。另一方面,在情感上,有祖父、母亲、族姊之间的情感......此外,还可以按照亲情、乡情、国家之情等划分。
2.思考:为什么在灯笼的背后还有国家之情?请根据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屏幕出示文章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爱国人士感到十分愤慨。
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从童年的记忆中的亲情、乡情,写到国家之情,从古代驰骋沙场的名将军,写到了自己愿为“马前卒”之愿望。从小到大,从古至今,表达了自己愿意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大业之中的宏愿。
3.作者愿意为国家而做一名“马前卒”,但是在文章最后一段却用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语气词——唉。请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唉”字蕴含的作者怎样的情思?补充出来,并读出文章最后一段的情感。
唉( ),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火。
明确:面对现实,作者对时局充满了担忧,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种担忧与期待之间,他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凝聚的精神,团结抗战,保卫家国。
四、改文段,明主题
我们常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最能抒发情感的文体形式。请你把文章的11、12自然段改成两节现代诗歌,并读出作者的情感。
示例:
听——
正萧萧班马鸣,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课小结
小小的灯笼传递着亲情、乡情和家国情。在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时候,吴伯箫先生围绕灯笼回忆了许多美好的往事,抒发了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这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是作者的可贵之处,更是撑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
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巴金的《灯》,从情感、行文思路、寓意灯方面与本文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