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 第2课时 (课件 33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 第2课时 (课件 33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6 21:18: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3.1机械运动(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匀速直线运动;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知道速度的单位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越 表示运动越 ;
(2)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路程相同时,时间越 表示运动越 ;
2、科学上,我们用 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 ,物体运动得越 。
知识点2、速度
1、物体在 叫做速度,速度可以定量描述 。
2、根据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速度的计算公式: ;若用 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v 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可表示为: ;
3、速度的单位有 (符号为 ),读作 。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 (符号为
),读作 。
3、单位换算:1 米/秒 = 千米/时;
4、速度是人们在生活中比较关注的一个指标,快速交通要求交通工具有 ,而交通安全则又要对交通工具的速度进行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一辆摩托车做直线运动,1 s内走10 m,2 s内走20 m,3 s内走30 m……,则此车的运动是( )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例题2、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第 5 秒的速度为 9.5m/s,第 10 秒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4.75m/s
B.在后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5.1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9.85m/s
例题3、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4s 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4s 时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 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 4m
(例题3图) (例题4图)
例题4、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例题5、水平桌面上的某个物体受水平推力F的作用,推力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物块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2)若在第9秒末以后,拉力变为4N,请定量描述物体接下来的运动情况   。
三、随堂练习:
1、诗词中常蕴含着科学知识,根据下列诗句能估算出物体运动速度的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2、物体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第10 s的速度为(  )
A.10 m/s B.20 m/s C.2 m/s D.0.2 m/s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乙的速度是甲的4倍,甲行驶的路程是乙的3倍,则甲所用时间是乙的(   )
A. 4倍 B. 12倍 C. 3/4 D. 4/3
4、某天早晨9点整,甲、乙两辆车从A地同时出发,沿同一条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于当天中午12点整到达B地,而乙车直到当天下午2点才到达B地。则甲、乙两辆车从A地到B地行驶过程中的速度之比是(  )
A.3∶5 B.1∶6 C.5∶3 D.1∶1
5、甲、乙两人同时同向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比甲大,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s与时间t关系的是(  )
A. B. C. D.
6、在农村,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  )
A.向左、3m/s、2m/s B.向右、3m/s、1m/s C.向左、2.5m/s、1m/s D.向右、2.5m/s、1.5m/s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 000 s,步长是0.5 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
8、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四、课后巩固:
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就越大
B.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就越小
C.物体的运动速度v可由速度公式v=s/t计算出来,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上述说法都有道理
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3、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4、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
A. B. C. D.
5、如图甲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 20 m/s B. 25 m/s C. 30 m/s D. 40 m/s
6、如图所示是某汽车通过某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 v-t 图像,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第6题图) (第7题图)
7、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8、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   )

(a)           (b)
A. v甲v乙,s=36米 D. v甲>v乙,s=18米
9、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一列动车的运行速度为260 km/h,列车以此速度行驶30 min的路程为     km。
1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v=s/t,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填“①”或“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其关系是1 m/s=    km/h。
12、如图所示的图像是某物体在40秒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前5秒内物体做   运动,通过的路程为   米;10-20秒内,物体处于   状态;在这40秒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物体甲的速度为   米/秒。
(3)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14、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甲车做   直线运动,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秒。
(2)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米。
(3)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4)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填“东”或“西”)运动。
15、一列长200m的列车,以43.2 km/h的速度在匀速通过一座长2200 m的桥梁,则列车全部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是多少秒?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1) 多(少) 快(慢) (2)少(多) 快(慢)
2、 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大(小) 快(慢)
知识点2、速度
1、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路程/时间; v=s/t;
3、 米/秒 m/s 米每秒 千米/时 km/h 千米每时。
3、3.6 4、更大的速度 限制
二、例题讲解:
例题1、 C
解析:从表面上看,摩托车每1 s内的路程都相等,但每0.1 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一定相等呢?在其他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情况又如何都不得而知,因此不能确定“摩托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无法确定其运动情况,故C符合题意。
例题2、C
解析:由于无法获知前5s内和后5s内通过的路程,因此无法计算出这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D错误。
例题3、B
解析:A.位移时间图线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可知甲图线的斜率先为正值后为负值,可知甲先向正方向运动,然后向负方向运动。对于乙,图线的斜率一直为正,则一直向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B.前4s内,甲乙位移相等,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C.4s时,甲乙位置坐标相同,即甲乙相遇,此时距离最小为零,故C错误;D.在0-6s内,由图线可知,在2s时,两者相距最远,甲乙两物体的最大距离为:4m-m=3m,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例题4、(1)向西(2)4
解析:(1)甲的速度大,故以甲为参照物,物体乙在向西运动;(2)运动2s,甲运动4m,乙运动8m,故相距4m。
例题5、(1)路程(2)沿原方向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1)由图乙可知,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速度,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vt=s,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科学量是路程;(2)由图乙可知0~3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受到的摩擦力=拉力=4N,因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摩擦力是4N,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物体沿原方向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
三、随堂练习:
1、B 2、C 3、B 4、C 5、D 6、D 7、1 静止 8、 地面 路程  大
四、课后巩固:
1、C 2、B 3、B 4、B 5、A 6、B 7、D 8、D
9、(1)匀速直线(2)路程 (3)大于 10、130
11、相同时间比路程 ② 3.6 12、匀速直线;50;静止;5
13、(1)向西 (2)2(3)4
14、(1)匀速;6 (2)1.2 (3)小于 (4)东
15、200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3张PPT)
第三章 运动和力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节 机械运动(2)
---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匀速直线运动;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知道速度的单位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用速度公式进行
简单的计算;
科学思维:会估测常见物体的速度,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
决物体机械运动的有关问题;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描述和表
达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情境体验找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态度责任: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感受知识的
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复习导入
1、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
物可能是( )
A. 迎面走来的行人
B. 路旁的树木
C. 小红骑的自行车
D. 从身边驶过的汽车
C
复习导入
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D.都是岸边
B
复习导入
3、在南北走向的平直公路上,有a、b、c三辆汽车.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运动,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运动,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运动,这三辆车相对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 只有a车 B. 只有b车
C. 只有c车 D. a车和c车
C
复习导入
4、“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B
新知讲解
一、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物体运动快慢不同:
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同,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改进出行的交通工具,由过去的马车到现在的汽车、火车、磁悬浮列车、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和物体运动得更快些。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不同的方法:
“龟兔赛跑”就体现出运动快慢比较的不同方法。
活动:
(1)每个小组有两辆运动快慢不同的小车A和B。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程度。
方法一:
先规定好小车需要运动的路程S,比较小车A和B行驶完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t。
判断方法:所用时间t少的运动得快。
方法二:
让两辆小车运动相同的时间t,比较小车A和B行驶的路程SA和SB。
判断方法:行驶路程多的运动快。
实验结论
结论:
1)比较两车运动快慢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物体运动较快;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较少的物体运动较快。
以上两种方法在生活中较常用,是定性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如跑步比赛过程中观众一般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而比赛结束时裁判则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讨论交流:
(2)每个小组只给一辆小车,不同小组之间互不通气。如何比较各组小车的运动快慢?
方法:各小组各自规定一个路程,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出单位时间(如1秒、1分或1小时等)该车通过的路程;然后各小组进行比较。
结果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小车运动较快。
这种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科学上较常用的,是一种定量法。
新知讲解
二、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
2、速度是一种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计算:
(1)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
(s-路程,t-时间,v-速度)
视频辅助:速度
新知讲解
(3)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①使用速度公式时,单位要统一;
②路程s一定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③时间t一定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④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新知讲解
4、速度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米∕秒 (m/s 或 m·s-1) 读作:米每秒
②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千米∕时(km/h 或km·h-1 ) 读作:千米每时
③单位换算:
1 米/秒 =3.6 千米/时
(1m/s=3.6km/h)
视频辅助:单位换算方法
注意复合单位的书写与读法
活动:
当场现试:换算下面的单位
20m/s=______km/h
54km/h=_______m/s
72
15
人走路:1.3米/秒= _______千米/小时
自行车:4.2米/秒 = _______千米/小时
4.68
15.12
悬浮列车:432千米/小时=_______米/秒
120
144km/h=_______m/s
40
新知讲解
3、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近似值)
人走路 喷气式客机飞行
自行车行驶 卫星让地球运动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光在空气中传播
1.3米/秒
4.2米/秒
28-33米/秒
260米/秒
7.9×103米/秒
3×108米/秒
讨论交流
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100米赛跑中的成绩是9.63秒;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30千米/时;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可达 20米/秒。你能比较出这三者运动的快慢吗?
博尔特的速度:
≈10.38米/秒;
=
100米
9.63秒
∵v2<v1<20米/秒
∴三者的运动由慢到快依次为:汽车、博尔特、非洲羚羊
汽车的速度:
V2=30千米/时≈8.33米/秒
新知讲解
4、速度计:
汽车上的速度计,可以直接读出汽车的行驶速度,单位:km/h
捷豹汽车仪表盘中的速度计
奔驶汽车仪表盘中的速度计
新知讲解
5、限速标志:
公路上,某些路段有限制速度的要求,单位:km/h
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km/h
对不同车辆进行限速
电子测速仪
讨论交流
你知道目前我国高铁和动车的实际运行的速度吗?
高铁速度正常情况下, 行驶速度是250千米每时到350千米每时之间。
动车的最高速度一般为200到220千米每时,而高铁和动车混合开行的线路上,动车的速度要保持250千米每小时以上。
新知讲解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图像
讨论交流
1)你能根据图像说出物体做什么运动吗?
s
o
t
o
t
v
物体静止不动
物体加速直线运动
讨论交流
2)你能根据图像说出物体甲和乙分别做什么运动吗?
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理含义?
甲:匀速直线运动
乙:物体加速直线运动
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乙在0-t0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课堂练习
1、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进站的火车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
D.绕地球匀速运动的“北斗”卫星
C
课堂练习
2、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自行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的长
B.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的短
C.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的长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的长
D
课堂练习
3、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的位置和速度的设备,它可以向一定的方向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当遇到障碍物时要发生反射.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时,在荧光屏上分别呈现出一个尖形波;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发射和接收的尖形波如图所示,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度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 ,则被监视的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最接近( )
A.4.5×104m B.6×104m
C. 9×104m D. 1.2×105m
B
课堂练习
4、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 甲、乙都以2 m/s匀速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5 s一定相遇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B
课堂练习
5、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V=S/t 说明当某物体做匀速直线重动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的大小不随路程的长短或时间的少而变化;
D.以上三种说法中,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C
课堂练习
6、甲、乙、丙三辆小车在同一方向上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图像如图,由图可知:
(1)小车乙做   运动;
(2)经过4s,甲、乙两车相距   米;
(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 。
匀速直线
0
丙小车在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6m
课堂总结
1、机械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2、根据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日常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4.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5、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m/s 常用:km/h
1m/s=3.6km/h
板书设计
3.1机械运动(2)
一、机械运动的分类
二、速度
1、日常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①相同时间比较路程;②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 km/h 1m/s=3.6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机械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曲线运动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预习“速度公式的应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2)教学设计
课题 3.1机械运动(2)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为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1节机械运动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速度的含义,速度的单位、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此前学生已知道参照物、机械运动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现在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速度是初中运动学的最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速度的概念,利用所学速度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速度所以本课时内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首先是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定性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再进入定量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不是唯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然后知道其单位及不同单位的换算方法;接着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匀速直线运动;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知道速度的单位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科学思维: 会估测常见物体的速度,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物体机械运动的有关问题;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探究实践:通过情境体验找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态度责任: 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相关图像判断;速度公式的计算及规范性解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1、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 物可能是( C ) A. 迎面走来的行人 B. 路旁的树木 C. 小红骑的自行车 D. 从身边驶过的汽车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B )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D.都是岸边 3、在南北走向的平直公路上,有a、b、c三辆汽车.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运动,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运动,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运动,这三辆车相对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C ) A. 只有a车 B. 只有b车 C. 只有c车 D. a车和c车 4、“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B )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物体运动快慢不同: 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同,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改进出行的交通工具,由过去的马车到现在的汽车、火车、磁悬浮列车、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和物体运动得更快些。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不同的方法: “龟兔赛跑”就体现出运动快慢比较的不同方法。 活动:(1)每个小组有两辆运动快慢不同的小车A和B。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程度。参考:方法一: 先规定好小车需要运动的路程S,比较小车A和B行驶完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t。 判断方法:所用时间t少的运动得快。方法二: 让两辆小车运动相同的时间t,比较小车A和B行驶的路程SA和SB。 判断方法:行驶路程多的运动快。 结论: 1)比较两车运动快慢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物体运动较快;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较少的物体运动较快。 以上两种方法在生活中较常用,是定性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如跑步比赛过程中观众一般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而比赛结束时裁判则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讨论交流:(2)每个小组只给一辆小车,不同小组之间互不通气。如何比较各组小车的运动快慢?[方法:各小组各自规定一个路程,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出单位时间(如1秒、1分或1小时等)该车通过的路程;然后各小组进行比较。 结果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小车运动较快。 ]介绍说明:这种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科学上较常用的,是一种定量法。二、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 2、速度是一种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计算: (1)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 (3)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①使用速度公式时,单位要统一; ②路程s一定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③时间t一定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④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4、速度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米∕秒 (m/s 或 m·s-1) 读作:米每秒 ②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千米∕时(km/h 或km·h-1 ) 读作:千米每时 ③单位换算: (附视频) 1 米/秒 =3.6 千米/时 (1m/s=3.6km/h) 当场现试练习:换算下面的单位3、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近似值)讨论交流: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100米赛跑中的成绩是9.63秒;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30千米/时;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可达 20米/秒。你能比较出这三者运动的快慢吗? 4、速度计: 汽车上的速度计,可以直接读出汽车的行驶速度,单位:km/h 5、限速标志: 公路上,某些路段有限制速度的要求,单位:km/h 讨论交流:你知道目前我国高铁和动车的实际运行的速度吗?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讨论交流:1)你能根据图像说出物体做什么运动吗? 2)你能根据图像说出物体甲和乙分别做什么运动吗? 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理含义? 运动快慢的比较,从生活中提炼出来两种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的比较方法在此基础上推出“不同时间和不同路程”的物体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引发学生讨论交流与深入思考然后导出速度的比较方法由定义到意义再到计算及公式,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理解第一次出现复合单位,注意书写规范与读法规范介绍单位换算方法后及时进行训练,增强记忆与熟练程度一些物体的速度可通过阅读由学生填入,以增加体会和认识比较速度的同时接触了公式的运用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理解与记忆通过图像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注意量的关系,提升读图和审题能力
课堂练习 1、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C )A.正在进站的火车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D.绕地球匀速运动的“北斗”卫星2、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自行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的长B.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的短C.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的长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的长3、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的位置和速度的设备,它可以向一定的方向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当遇到障碍物时要发生反射.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时,在荧光屏上分别呈现出一个尖形波.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发射和接收的尖形波如图所示,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度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则被监视的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最接近( B ) A.4.5×104m B.6×104m C. 9×104m D. 1.2×105m (第3题图) (第4题图)4、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 甲、乙都以2 m/s匀速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5 s一定相遇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5、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V=S/t 说明当某物体做匀速直线重动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的大小不随路程的长短或时间的少而变化; D.以上三种说法中,没有一个是正确的。6、甲、乙、丙三辆小车在同一方向上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图像如图,由图可知:(1)小车乙做   运动;(2)经过4s,甲、乙两车相距   米。(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   。[参考:匀速直线;0;丙小车在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6m]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2、根据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日常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4.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5、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m/s 常用:km/h 1m/s=3.6km/h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