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 古诗三首《石灰吟》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 古诗三首《石灰吟》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20: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石灰吟》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石灰吟》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被选入教材中,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这首诗以石灰的冶炼过程为喻,展现了诗人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思想深刻。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详细的注释、译文和背景介绍,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在教授《石灰吟》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年龄和认知水平来看,学生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但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尚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生僻字的理解、诗句的赏析等,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首古诗的精髓。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
3.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
核心问题 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灰吟》,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通过提及《马诗》中的“托物言志”写法,教师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方式的关注,激发了他们探究《石灰吟》的兴趣。其次,教师明确指出《石灰吟》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为学生解读诗歌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思路,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此外,这种教学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诗歌中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研读文本 1.(1)生读方法:解诗题, 知作者,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背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2.(1)学生齐答:石灰。 (2)生答:我认为作者吟诵石灰,是因为石灰虽然普通,但它却有着非凡的品质。就像诗中所说,石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再通过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作者所追求的。 生答:石灰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牺牲和奉献的过程,它愿意经历烈火焚烧的痛苦,只为了最终能够留下清白在人间。我想,作者吟诵石灰,也是想表达自己对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生答:我觉得作者通过吟诵石灰,其实是在借物言志。石灰的平凡中蕴含着伟大,它的坚韧和清白,都象征着一种高尚的品格。作者可能是想通过石灰这个普通的事物,来传达自己对于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3)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 3.生读课件内容。 4.(1)学生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2)学生交流并汇报古诗的节奏划分。 (1)生读注释。 (2)生读诗句。 c.生答: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b.生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6.(1)①学生交流。 ②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生答: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2)①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学生练读古诗。 (4)①学生交流。生答: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生答:当然是了。 生读课件内容。 生答: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总结。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1.教师:上课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关于古诗的学习方法。 (1)方法:解诗题, 知作者,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背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2.理解诗题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生答)。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人是有感觉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于谦。 3.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永乐年间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朝中恶势力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 4.初读古诗,学生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根据学生汇报划分: 石灰吟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fénshāo)/若等闲。 粉骨/碎(suì)身/浑(hún)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理解诗意 (1)理解难词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清白:石灰洁白的本色, 比喻高尚的节操。 d.粉骨碎身:粉身碎骨。 (2)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教师:是啊,“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6.领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1.既回顾了古诗学习方法,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实践。首先,通过重温解诗题、知作者、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背古诗等步骤,学生们能够系统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紧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在互动中分享彼此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心而富有深度,其好处在于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首先,通过对“吟”这一古代诗歌体裁的释题,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的知识点,还通过具体实例加深了对这一体裁的认识。紧接着,通过质疑问难,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石灰这一普通事物产生了好奇心,进而思考作者为何要吟诵它,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适时地引入石灰的作者于谦,指出石灰虽无生命,但作者通过吟诵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这一环节的引入,不仅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还为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提供了关键的线索。整个教学环节紧凑而连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还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了解作者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其好处在于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其背后的情感与志向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撑。通过课件出示于谦的生平简介,学生得以了解到这位明朝著名民族英雄的为官清廉、不畏强暴的崇高品质,以及他因坚守正义而遭受迫害的悲惨命运。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的深刻内涵,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作者于谦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此外,了解作者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全面认识,明白作品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紧密相连。因此,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 4.初读古诗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展现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的结合。学生首先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熟读古诗,汇报交流,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随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发音的正音指导,如“凿”字的正确读音,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古诗的语音规范。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明确诗歌的节奏,通过划分节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还为他们后续深入学习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通过知识配对的课堂活动形式,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诗中的难词,如“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和“粉骨碎身”,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准确地把握诗句的字面意义,也为后续的诗句品析奠定了基础。在品析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通过解释关键词汇、对比鲜明意象以及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使学生逐步领会到石灰所象征的坚韧不拔和高尚品格。这种深入剖析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句本身的理解,更让他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这个教学环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提问、交流和补充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使他们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6.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尤为精妙,其好处在于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从而深刻领悟《石灰吟》一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崇高精神。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得以想象石灰历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艰难情景,从中体会到其坚韧不拔的品质。接着,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进一步领略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的崇高品质。而引入于谦生平事迹的环节,更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图,体会到他清白做人的决心和勇气。这一从物到人的升华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更使他们在领悟诗情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深厚魅力。最后,通过齐读全诗,学生将之前的理解和感悟内化于心,用赞扬之情表达对石灰品质的颂扬和对诗人精神的崇敬。
三、总结 生答:我想到了文天祥。他是一位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在抗元战争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即使在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他也坚决不降,最终英勇就义。他的忠诚与坚韧,就像石灰一样,经受住了千锤万凿的考验,留下了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品格。 生答:我认为岳飞也是一位具有石灰品质的人。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他率领岳家军英勇抗敌,多次打败金军,为保卫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忠诚于国家,坚韧不拔,即使遭受奸臣陷害,也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这种精神,就像石灰一样,面对烈火焚烧也毫不畏惧,展现出了高尚的情操。 生答:我想到了海瑞。他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清廉与正直,就像石灰一样,清白无瑕,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具有石灰品质的人呢? 教师的提问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并分享了更多具有石灰品质的历史人物和事迹,更通过深入探究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石灰吟》一诗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回忆与整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之间得以相互启发、学习,形成了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对石灰所象征的坚韧不拔、清白留世的高尚品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此外,这一环节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使他们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精神魅力,进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作业设计 1.抄写《石灰吟》;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若等闲 石灰吟 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 直抒胸臆→要留清白
教学反思 每一次教授《石灰吟》,我的心中都涌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坚韧品质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品格的深刻反思。每次站在讲台上,我都能感受到这首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它带给我们的那份洗涤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想象石灰经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情景,让他们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那份坚韧与顽强。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仿佛他们也变成了那块经历磨难的石灰,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当我介绍到于谦的生平事迹时,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震撼。他们被于谦那种清白做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的品格,做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并非一蹴而就。有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可能会过于注重字面的解释,而忽略了他们内心情感的体验。我应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情感引导,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此外,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孩子们个体差异的教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感受方式,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回顾这次教学,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孩子们去感悟生活、去体验人生。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我想说,《石灰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它让我们明白,只有经历过磨难和考验,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