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风雨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之一,被誉为“鬼才”。其散文作品常常包含着对生活的独到领悟,充满着真挚情感,蕴含着深广的时代情思,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显得灵活自然,极富变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等。
2.主题解说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动物们惊恐不安,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3.重点突破
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提示:作者抓住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鸟巢、窄窄的巷道、厚厚的浮萍、最北边的那间小屋来表现风雨。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如写“树林子像一块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开头一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跟着一起天旋地转,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生丁:文章第二段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地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4.难点攻克
本文虽写了风雨,但全文竟然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想想看,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提示:作者主要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5.结构图解
树林子
植物 垂柳、杨叶、芦苇 无法自主
狂 葡萄蔓、浮萍 侧
风 羊、苍蝇 面
骤 动物 鸟巢、鸟儿 惊恐万状 描
雨 猫、鱼儿惊恐万状 写
人 老人(忧愁担心)
孩子们(天真活泼)
6.拓展延伸
描写风雨的诗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秋思》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倏忽( )
zhà( )栏 屋yán( ) 鸟cháo( ) liáo( )起
2.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 (攀附 攀爬 攀登)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
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 (惊奇 惊喜 惊讶)
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3)那片芦苇便全然 (倒下 倒塌 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3.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只有一到周末,他就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修改意见:
(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修改意见:
4.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用词、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品析)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6.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孩子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但如此神奇和美丽的想象力,却如花蕊中的一点露珠一样脆弱,所以轻轻的一点外力,便可能摧残掉它。
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天然的想象力有多重要,他们天然的想象力又是如何表现的。
③我们很多成年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常无心扮演着这个非常可怕的角色。
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清澈,晶莹,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⑤因此,我们常以各种名义轻而易举就把孩子那珍贵的想象力毁灭掉了。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②⑤
C.④①③②⑤ D.④⑤②③①
7.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最适合做下联的一句( )
上联:月送花香浮小院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8.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活动一:猜一猜】猜下列谜语,各打一自然现象。
①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
②家在湖泊海洋,常在高空飘荡;春夏来到人间,滋润草木生长。
(2)【活动二:写一写】收集含有“风”“雨”的词汇和俗语。
成语:
俗语:
(3)【活动三:赏一赏】大自然的风雨,浸润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所以它们的身影一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请你展示一句写风或雨的古诗名句(要注明作者和题目),并作简要赏析。
名句:
赏析:
卧听风雨
汗漫
①先是一道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然后,雷声轰然而至。继而,风雨大作。我从梦中醒来,类似一尾鱼从深深的海底浮出了水面。哗哗作响的雨声密集得没有一丝缝隙和缺口。雨声与风声的力量相等。我的这间位于住宅楼顶层的卧室,仿佛成了危巍嵯峨的河岸。河水汹涌啊!我卧于岸上,仿佛一只不穿衣服的昆虫卧于岸上。半开着窗子,雨滴随风落在我的身上,仿佛水花溅在那一只昆虫的身上。这是夏季的雨,盛大,劲健,使卧听者愈感渺小。这是万物拔节、繁殖时期正需开怀畅饮的喜雨啊,沛然淋漓于田野、森林、草原、兽穴之上。我的双手也许将会因这一场夜雨的影响而发生些微的变化吧?更粗壮一些并饱含汁液,继而开花结实,收获十亩金黄的汉字?
②没有闪电和雷鸣。不知何时窗外开始飒飒有声,雨声。卧室内的寒意又重了一层。风声大于雨声,这是秋夜之雨的特征。“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窗外有一池荷塘。“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枕边有一位美人。而我独卧,窗外只有几棵法国梧桐,可以细微地辨别出树枝相互摩擦的声音,又一片黄叶随风坠入雨中的声音,两只小鸟在巢里低语的声音……卧听风雨,我感觉自己渐渐脱离了现实,仿佛孤居于森林之中、湖水之湄,一间木屋安放着我的身体、书籍、桨、玉米种子。而被秋雨淋湿了身体的兔子、乌鸦、土拨鼠等等小动物被我的灯光吸引,纷纷跑来聚拢于木屋的四周甚至屋顶,从而证明我是一个有能力给它们带来暖意的人……一个卧听者再次陷入的梦境,有了秋雨的因素。
③风声远远大于雨声了。风声如狮吼虎啸,而雨声仅仅如琴瑟,且夹杂着雪粒,一同打击在窗上。冬天这个鼓手在软硬兼施地练习指法。我是蒙在鼓中的人了?季节正因一次次夜雨而不断转折并变幻着面目,日益冷峻。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陆游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便一齐涌入他的梦中,涌出他的狼毫。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便梦回吹角连营了。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呵!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而我,只有卧听而已。
④也只有春天的雨夜能够减少一丝我内心的痛感和不安。沙沙沙,没有了夏雨的肃穆、秋雨的苍凉、冬雨的尖锐。雨声大于风声,这是春夜之雨的特征。我想,雨声是否类似于身体,而风声是否类似于灵魂呢?春夜之雨使身体大于灵魂并使两者趋于和解了吧?因而卧听之人的内心大都应该趋于平静、欣悦。比如,蒋捷“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显然是万念俱灰的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则显然是温醇醉人的春雨。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我栖居的这座楼也许太大了一些,楼外的巷子太宽阔直率了一些,所以我对卖杏花的人自杭州一路寻觅到我的楼下已经不抱幻想。窗外的酒店里,卖玫瑰的人倒是不少。想一想陆游,他大概是一个只宜于买杏花的人吧?
9.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四个雨季的特点。
10.作者由“听秋雨”引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1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是一道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然后,雷声轰然而至。继而,风雨大作。
12.请你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
中考优秀作文精美语段集锦
1.冬天的一个午后,闲来无事,我靠着阳台的窗棂,欣赏着外面的迷人的色彩。一缕暖暖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地面上,一些无名的野菊在路旁盛开着,树上有小鸟婉转的啼叫,这样的午后显得静谧而和谐。
2.走在那条熟悉的小道,正沉浸在各种胡思乱想中的我突然眼前一亮,被那一树树的绚烂给震撼了。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里的紫荆花已开得如此好。我们常说夏花灿烂,秋叶静美。可这样形态优美,颜色梦幻的花,即使是在这个有些冷意的秋季开放,也给人一种身在春天里的视觉错觉,更为这个校园增添了几分浪漫和诗意。这样的美,我已无法用文字来描绘,我想,这时任何的文字都无法确切地传达,只有亲身面对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那份优雅和感动,这使你不得不为它放慢脚步。
【参考答案】
1.ruò chà quán shū 栅 檐 巢 撩
2.(1)攀附 (2)惊喜 (3)倒伏
3.(1)删除“只有”。(或把“只有”改为“只要”。或删除“一”,并把“就”改为“才”。) (2)把“改进”改为“提高”。
4.(1)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葡萄蔓被风吹得凌乱不堪的情形。(2)示例:运用“跑、撑、撞、滑、跌倒”一连串动词,准确地表现了羊在风雨中的惊慌失措。
5.文章先写室外,从视觉写受风的林子,表现风的恣意狂妄;接着从形状、声音写被风吹乱的垂柳、杨叶、芦苇,来表现风的无处不在;继而写到院子里的羊和人、葡萄蔓、苍蝇、鸟巢等,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最后写到巷子里被风袭击的废纸、猫、浮萍,再到室内的木架、油灯等。这些景象均表现了风暴猛烈的特点。
6.C (解析:这段话先强调孩子有天然的想象力,接着指出这种想象力很脆弱,容易被摧残,然后再指出摧残这种想象力的就是成人,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由此得出结论。)
7.B
8.(1)风 雨 (2)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闻风丧胆、兴风作浪 雷声大,雨点小。听风就是雨。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无风不起浪。 (3)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春水突涨的画面:晚春时节,滁州西涧,草木茂盛,黄鹂时鸣,一场大雨突然而来,涧中水位猛涨。一个“急”字既写出了雨来得快而大,又借“潮”字暗示环境的偏僻幽深。
9.夏雨:肃穆;秋雨:苍凉;冬雨:尖锐;春雨:温醇。
10.作者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的古人诗句,并想象自己孤居于森林的木屋中,小动物们聚拢于木屋四周。
11.示例:作者运用“先是、迅即、然后、继而”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现了夏天雨来得急促的情形。
12.通过听雨,作者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表达了作者闲适、豁达的心境。
13 ﹡风 雨
精彩开篇词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文章名为《风雨》,但通篇不着一个“风”、一个“雨”字,而风雨之情状,却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起暴风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狂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受他笔下的狂风骤雨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 刹那(chà) 蜷曲(quán) 倏忽(shū)
栅栏(zhà) 屋檐(yán) 鸟巢(cháo) 撩起(liáo)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栅栏: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忽然,很快。
3.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学生听读录音,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读音,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读出暴风雨的紧张热烈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交流点拨】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点?请各用一词概括。
【交流点拨】风暴烈,雨骤猛。
3.作者通过一组组景物来表现风狂雨暴,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从室外到室内,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由物及人。
(三)深层探究
1.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交流点拨】示例一: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如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既实写了风的时强时弱,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示例二:开头一大段的细致描写,直奔主题,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
示例三:文章第二段,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2.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先从室外从视觉写受风的林子,表现风的恣意狂妄;接着从形状、声音写被风吹乱的垂柳、杨叶、芦苇,来表现风的无处不在;继而写到院子里的羊和人、葡萄蔓、苍蝇、鸟巢等,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最后写到巷子里被风袭击的废纸、猫、浮萍,再到室内的木架、油灯等。这些景象均表现了风暴烈的特点。
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说一说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文末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即已暗示在大雨的袭击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可以放纸船了……雨之骤猛,真让人震撼!最后一段视线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四)语言品味
1.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忽的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交流点拨】把受风的林子比作面团,然后用“鼓”“陷”之间的反复进行,以描述风的时强时弱,接着用“倒”“腾”“飘忽”“猛扑”“扯”“忽骤忽散”等充满力量与动感的词语来形容风大,更以“完全没有方向了”“一切都在旋”来形容风的无处不在,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2.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 在院子里旋转, 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交流点拨】这只断了牵绳的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更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
3.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案上的草窝里蹦跳。
【交流点拨】这里写到风雨夹击的池塘,夸张而不失真实。池塘上,厚厚的浮萍被“唰地揭开了一片”,而水面也被狂风骤雨夹击得变了形,像起了重重大浪一样,抛来卷去,浮萍、鱼都被抛到了岸上。这情景,好不骇人!
4.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
【交流点拨】小屋里的“木架”抖擞得像散了架一样,即便是关紧了门窗,透进来的劲风依然使得无法点着油灯,这里也侧面写出了黑云压顶、狂风大作的情形。
(五)写法探究
侧面描写: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摘录含“风”或“雨”的成语、俗语各两个。
【交流】成语: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闻风丧胆、兴风作浪
俗语:听风就是雨。 雷声大,雨点小。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2.积累描写风雨的诗句。
【交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秋思》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课件15张PPT。风雨 贾平凹【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
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掌握和练习一些写景技巧。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检查预习,纠正字音偌大( ) 蜷曲( )
倏忽( ) 栅栏( )
模样( ) 撩起( )
刹那( ) 锥形( )
葡萄蔓( ) 贾平凹( )
ruò shūmúchàwànquánzhàliāozhuī wā速读课文,梳理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树林子(1)
垂柳 杨叶 芦苇(2)
羊 小女孩(3)
葡萄蔓 苍蝇(4)
鸟巢 鸟儿(5)
废纸 湿猫 瓦(6)
浮萍 水池 鱼儿(7)
老头 孩子们(8)植物人物动物侧面烘托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两个动词“鼓”和“陷”,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借代,用绿代替树林,以及一系列动词“挤”、“拉”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一组感受一个场景;再请代表发言。细读课文,体会主旨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表明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由室外到室内,由纷杂到安静平和,令人紧张的风雨以温暖的画面结束。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写一写: 请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以“暴风雪”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