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练习、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练习、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4 12:51:16

文档简介

15古代诗歌四首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代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2.主题解说
《观沧海》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次北固山下》借描绘停泊北固山下所见,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
《钱塘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抒发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3.重点突破
这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提示:《观沧海》描绘的是一幅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渺接天的壮阔图景;《次北固山下》描绘的是一幅平野开阔、江水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江壮丽图景。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早春西湖秀丽的图画;《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秋郊黄昏游子思亲图。
4.难点攻克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这两句炼字炼句很见功夫。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新旧更替的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5.结构图解
观 水、山岛——远眺
沧 树木、百草 近 远大志向
海 秋风、洪波 观 开阔胸襟
日月、星汉——想象
次 客路——青山外,绿水前 江南
北 下 观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早春
固 景 海日残夜,江春旧年 游子
山 思乡——北归大雁,捎书洛阳 思乡
钱 湖上春光——寺北亭西,
塘 水平云低
湖 湖边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春光明媚
春 景色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心情喜悦
行 最爱湖东——绿杨之阴,
白沙之堤
天 枯藤 老树 昏鸦
净 写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凄凉冷清
沙 古道 西风 瘦马
秋 抒 夕阳西下 游子
思 情 断肠天涯 之悲
6.学法点津
从诗歌题材入手,
体会诗歌抒发感情的方法
(1)边塞诗
①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②将士乡愁与家中妻子的离恨。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④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2)送别诗
①抒发对友人、亲人的依恋之情。②以乐观豁达的胸襟对待离别,劝慰友人。③对友人或亲人的牵挂。
(3)山水田园诗
①对山水田园的热爱。②同情农民的疾苦。③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④寄寓作者的感悟。
(4)托物言志诗
①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②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 澹澹(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 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断肠人/在天涯
3.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没马蹄( ) A.沉没 B.没有 C.淹没
(2)星汉灿烂( ) A.银河 B.星星 C.星和月
(3)次北固山下( ) A.一次 B.停留 C.游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 ”描写出了莺燕报春的勃勃生机。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
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
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
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6.(山西中考)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 天
7.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8.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9.说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的表达效果。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1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三)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1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然后到 、 ,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1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


1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一)(德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16.“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______。
17.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作者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1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对照翻译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cānɡ)海。
我向东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实词]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临:到达。沧海:大海。
[虚词]以:连词,表目的,来。
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sǒnɡ)峙(zhì)。
水波起伏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
[实词]澹澹:(水波)荡漾。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虚词]何:表程度的副词,多么。
树 木 丛 生,百 草 丰茂。
(山岛上)树木葱茏苍翠,各种各样的花草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浪。
[实词]萧瑟:秋风吹过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浪。
日 月 之 行,若 出 其 中;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星汉灿烂,若 出 其 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
[实词]行:运行。星汉:银河。灿烂:形容星光美丽明亮。里:里边。
[虚词]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若:好像。其:代词,代“沧海”。
幸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
喜悦、高兴到达极点啊,就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
[实词]幸:庆幸。至:极点。歌:诗歌。咏:表达,抒发。
[虚词]甚:副词,很。哉:语气助词。以:介词,用来。
[句式]歌以咏志:倒装句,即“以歌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 路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
我途经北固山之下,乘船在碧波中前行。
[实词]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潮 平 两岸 阔,风 正 一帆 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挂。
[实词]潮平:潮水涨平了岸。风正:风顺。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实词]海日:海面上初升的太阳。残夜:夜将尽未尽。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句式]海日生残夜: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海日生于残夜”。
乡 书何处 达? 归 雁 洛阳边。
给家乡写的信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实词]乡书:给家乡写的信。达:送达。归雁:北归的大雁。洛阳:诗人的故乡。
[虚词]何:疑问代词,什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北 贾亭西,水面初 平 云 脚 低。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才同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实词]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虚词]初:副词,才,刚。
几 处 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 燕 啄春 泥。
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实词]早莺:早早飞回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新燕:新飞回的燕子。啄:鸟用嘴取食。
乱花 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草刚刚没过马蹄。
[实词]乱花:各种颜色的花。欲:想要。没:淹没,没过。
[虚词]渐:逐渐,慢慢地。才:副词,刚刚。
最 爱湖东 行 不 足,绿 杨 阴里 白沙堤。
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感到走不完,看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白沙堤多美呀!
[实词]不足:不够。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 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 道 西风 瘦马,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荒凉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 西下,断肠 人 在天涯。
夕阳已经在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苦苦思念着家乡)。
[实词]昏鸦:黄昏时的乌鸦。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下:落下。断肠人:因悲哀而极度伤心的人,这里指游子。天涯:天边。
【参考答案】
1.竦峙 碣 dàn xiāo sè mò dī
2.C(解析:几处/早莺/争/暖树)
3.(1)C (2)A (3)B
4.(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A(解析:B句中曹操的字有错,“翼德”是张飞的字,曹操字孟德;C句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不是律诗;D句中的“散曲”改为“小令”比较贴切,“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6.谈
7.(1)示例: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2)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
8.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9.写出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10.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1.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12.A
13.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4.示例: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15.体现出诗人春游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16. xiá
17. 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18.C
19.《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15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 ——借景抒情
观沧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借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景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抒
尾联:思乡之情 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课时 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
(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向阳的树。
没(mò):隐没。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
(1)“从……中我看到了……”
(2)“从……中我听到了……”
(3)“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多草浅
游人如织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五、拓展延伸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
情 ——夕阳 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