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二)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凤阳花鼓》有新旧两个版本,旧《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倾诉了生活的艰难,新《凤阳花鼓》旋律更欢快,再加上衬词"得儿飘""另当"的运用,虽然衬词无实际意义,但却渲染了欢快的气氛,通过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欣赏让学生能了解世事的变化,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演唱体验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2.在与教师共同的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外向的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1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曲乐段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认识花鼓在花鼓戏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花鼓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难点: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合理设计出尺寸合适,裁剪出合适大小的装饰,学会合适制作方法,做出精美花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老师演唱歌曲《天仙配》,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它是哪个地方的歌曲?引起学生兴趣。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安徽风景,并引出今日主题《凤阳花鼓》,激发同学们聆听歌曲的欲望。
(二)教授新课
1.初步感知
(1)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的、热烈的)
(2)老师弹唱歌曲,请学生认真聆听,并提问:歌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群人拿着锣和鼓、边唱边跳的热闹景象)。
《凤阳花鼓》简介
《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旧社会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下,遇上连年水患迫于生活外出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揭示当时卖唱者的歌舞,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的动作,遍舞边唱。
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具特色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赋予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凤阳花鼓》的来历: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歌词都是悲悲切切的内容:“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家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2.学唱歌曲
(1)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用lai唱:332 112 | 53 1)
(2)引导学生朗读歌词,发现衬词,老师讲解衬词作用。
衬词(“另当”是锣鼓敲打的声音)为模仿花鼓、小锣的象声词,衬词的加入,虽然没有实际的文词含义,但是却极好地渲染了欢快的气氛,使得歌曲不那么沉重悲伤。
(3)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用lai来模唱旋律,并引导学生发现歌曲难以把握之处:切分节奏。(引导学生用游戏方式解决节奏)
(4)节奏掌握后完整演唱旋律。
(5)在这首歌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歌曲哪些地方比较难以掌握?(得儿另当飘——飘~~)
这是这首歌中最有特色,它带着安徽凤阳地区特有的民族方言风格。其中“得儿”也就是人们模仿打击乐器的发音,譬如小锣,让我们也来模仿模仿。
4/4 X X X X X X
咚 咚咚 咚咚 咚
(6)老师弹钢琴,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7)多媒体出示乐谱,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跟音频演唱,并发现乐句的首尾音与下一乐句开始音的关系。老师顺势拓展“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小结
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困境和苦难都只是一时的,比如《凤阳花鼓》旧新版的演变,我们在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不负韶华,我们坚信:春天花会开,美好的未来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