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天山之音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塔塔尔族反映爱情主题的一首民歌,表达男青年对失去爱人的无限悲痛以及渴求爱情的美好向往。歌词通过许多景色的描绘:沙滩、月光、幻梦、踪影,表达了男青年对爱情的执着。歌曲的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即A+B+A。A段和再现段均为降E大调调性,B段则为降e小调调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塔塔尔族及其民间音乐。
2、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重难点
体验作品的艺术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运用表演法导入:演唱新疆歌曲《青春舞曲》。并设置问题:“这两首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出自哪个地方。”进而引入本节课内容学习一首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轻快、活泼。
歌曲背景简介
《在那银色月光下》由王洛宾译词,黎英海编曲,由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歌曲《在银色月光下》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歌曲着重表现了新疆年轻小伙子对爱情的纯洁向往和无限怅惘。歌曲通过大提琴,长笛,人声及各种乐器的交相辉映,诠释了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原来是旧沙皇时代俄罗斯的民歌。苏联革命之后,许多俄国人到新疆定居,又传给当地的民族,这首歌是王洛宾从一名塔塔尔族人处学来的。 1949年,“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新疆军区任文艺科长时,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朋友,并经常在一起喝酒唱歌。其中,一个塔塔尔族青年歌手唱了一首歌,王洛宾记下后进行了改编,定名为《在银色的月光下》。
了解塔塔尔族的风俗民情及其音乐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制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现有人口5000人。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等,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塔塔尔族民歌种类繁多,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三)欣赏歌曲
1.完整聆听,感受情绪及其情绪对比。
2.比较赏析《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的三个音乐片段
(1)欣赏A主题乐段,“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忧伤中透漏着一丝激动。
(2)欣赏B主题乐段,思念、无奈之情
(3)欣赏A主题乐段,再现A乐段加深了忧伤之情。
教师总结:《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旋律优美、忧伤,以物达意借月咏愁,抒发伤感哀怨之情的代表作品,他让我们感觉仿佛身临其境,闭上眼睛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美丽的月光在广阔的草原上,如果有想法的话可以用自己的彩笔画下此刻的感觉,等以后如果真的有机会可以去那里看看的话就可以来一次前后感觉的对比,感受他给你带来的冲击。
教学小结
塔塔尔族美妙的音乐让我们沉醉!正是有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如此灿烂,所以我们要多听多欣赏和我们平时生活里听到的风格不一样的歌曲,今天的音乐之旅即将告一段落,老师希望透过歌曲,带给你们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