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二)
——《斑鸠调》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赣南地势高峻、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壤肥美,这里的红土地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人民在采茶劳作的时候被那斑鸠美妙的叫声所吸引,于是就有了民间小调《斑鸠调》。经过几代劳动人民的口头传唱,《斑鸠调》成为赣南家喻户晓的民歌。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吴碧霞老师演唱的《斑鸠调》,感受一下花腔和民歌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斑鸠调》这首歌
曲。
2.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知、体验江西“灯歌”的音乐风格、特征。
3.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了解江西的风土人情,喜爱民族音乐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斑鸠调》。
教学难点:
感受并体验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乐曲中音程大跳的演唱。
教学过程
导入,边听边思考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斑鸠调》。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1)它是那个地方的民歌
(2)歌词中的“马格”是什么意思
(3)能用哪些演唱形式表现这首歌曲
(4)乐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有哪些
好,歌曲听完了,一起揭晓答案。
(1)(江西)江西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风景秀美、气候温暖,那里采茶业兴盛,还盛产采茶歌,斑鸠调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2)江西方言“什么”的意思。歌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歌词,比如模仿斑鸠叫声的“叽里咕噜”,和写在括号里的衬词、衬腔,极具地方色彩,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
(3)一间一答的歌曲都可以用对唱,一领众合等演唱形式来表现。
初听歌曲
歌曲开头部分是模仿斑鸠在茶树上尽情愉快地歌唱,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由然而生,仿佛那美妙的歌声能使劳动人民忘记劳作时的辛苦。《斑鸠调》中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客家的方言特征和地方色彩的衬腔和衬词。民歌中衬词和衬腔不仅增强了赣南地区人民独有的生活气息,这些语言有时在歌曲中甚至超过了正词的字数,在江西赣南民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斑鸠调》中模仿斑鸠的叫声“叽里咕噜”及衬词“那个”“里格”等等诸如此类,都形成了这首民歌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特征
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 表现的是怎样的音乐形象 教师:这首歌是赣南客家民歌《斑鸠调》,原名《上山调》是流行于赣南的客家民歌,曲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
师: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唱 为什么难唱
(1)板书出示:“叽哩咕噜”的乐句。
(2)指导学生边唱边用手指画出旋律线。
(3)师与全体学生对答演唱。(解决难点问题)
歌曲一共有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个乐句(谱),四小节实际上是两小节旋律的完全重复:然后乐句①进行了两次重复:第一次完全重复、第二次多了一个 do1变化重复。第二个乐句;也进行了两次重复,结束句稍作变化,去掉了mi后的附点:中间这句加入了新元素十度大跳,一起来唱一下。怎么样 是不是很简单呢 好,完整演唱一遍曲谱吧。
拓展延伸
《斑鸠调》的由来。
《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灯歌是人们在农闲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载歌载舞的,以唱丰收、唱太平年景贺新年为主的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这首歌的曲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原名《上山调》后经流传改编。唱词用斑鸠鸟引入,故称《斑鸠调》。
调查得知灯歌是赣南采茶戏的原始形式,出示赣南采茶戏《茶童戏主》片段及赣南采茶曲牌新唱《斑鸠调》的片段,观察并学做里面的典型舞蹈动作 矮子步、扇子花。
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模仿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真正理解、接受“江西灯歌”这种形式的音乐与舞蹈特感受、体验江西灯歌这种载歌载舞的民歌形式。
教学小结
民歌是口述的历史,民歌是动听的中国,民歌是寄托,记录着人民的感情和生活,让民歌在传承和保护中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