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备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另含教师业务考试说课稿34篇)共26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备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另含教师业务考试说课稿34篇)共266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4 15:2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95381656"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一 5
HYPERLINK \l "_Toc295381657"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二 6
HYPERLINK \l "_Toc295381658" 第一单元 10
HYPERLINK \l "_Toc295381659" 1.新闻两则 教案设计一 (2课时) 10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0" 1.新闻两则 教案设计二 13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15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2" 2.芦花荡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16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3" 2.芦花荡 教学设计二 19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4" 《芦花荡》说课稿 20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5" 3.蜡烛 参考教案一 23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6" 3.蜡烛 参考教案二 24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7" 《蜡烛》说课 26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8"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参考教案一 27
HYPERLINK \l "_Toc295381669"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参考教案二 29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30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1" 5.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设计一 32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2" 5.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设计二 33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3" 第二单元 34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4" 6.阿长与《山海经》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34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5" 6.阿长与《山海经》 参考教案二 37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6"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38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7" 7.背 影 参考教案一 (2 课时) 40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8" 7.背 影 参考教案二 (2 课时) 43
HYPERLINK \l "_Toc295381679" 《背影》说课稿 44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0" 8.台 阶 教学设计一 46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1" 8.台 阶 教学设计二 48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2" 《台阶》说课稿 49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3" 9.老 王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50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4" 9.老 王 参考教案二 52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5" 《老王》说课稿 54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6" 10.信 客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56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7" 10.信 客 参考教案一 57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8" 《信客》说课稿 58
HYPERLINK \l "_Toc295381689" 第三单元 59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0" 11.中国石拱桥 教案设计一 (2课时) 59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1" 11.中国石拱桥 教案设计二 (2课时) 61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2"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64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3" 12. 桥之美 教学设计 66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4" 《桥之美》的说课稿 67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5" 13.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69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6" 《苏州园林》说课稿一 70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7" 《苏州园林》说课稿二 72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8" 14.故宫博物院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73
HYPERLINK \l "_Toc295381699" 14.故宫博物院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7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0" 《故宫博物院》说课稿 7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1" 15.说“屏” 教学设计一 8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2" 15.说“屏” 教学设计二 8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3" 《说“屏”》 说课稿 8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4" 第四单元 8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5"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8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6"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二 (2课时) 8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7"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2课时) 8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8"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二 (2课时) 9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09"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设计一(2课时) 9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0"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设计二(2课时) 9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1"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 9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2" 18、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一(2课时) 97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3" 18、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二(2课时) 10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4"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课稿一 103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5"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课稿二 10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6" 19、生物入侵者 参考教案一 10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7" 19、生物入侵者 参考教案二 10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8"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 10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19"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学设计 10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0"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稿 11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1" 20.落日的幻觉 教学设计 11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2"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113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3" 第五单元 11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4" 21、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一 11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5" 21、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二 (2课时) 11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6" 《桃花源记》说课稿 11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7" 22、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一 12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8" 22、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二 12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29" 《短文两篇》说课稿 (两课时) 127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0" 23、核舟记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13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1" 23、核舟记 教学设计一二(2课时) 13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2" 《核舟记》说课稿一 13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3" 《核舟记》说课稿二 13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4" 24、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13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5" 24、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二 14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6"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14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7" 25、杜甫诗三首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14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8" 25、杜甫诗三首 参考教案二 14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39"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一 15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0"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二 15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1" 第六单元 15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2" 26、三峡 参考教案一(2课时) 15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3" 26、三峡 参考教案二 15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4" 《三峡》说课稿一 (2课时) 15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5" 《三峡》说课稿二 15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6" 27、短文两篇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16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7" 27、短文两篇 参考教案二 16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8"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16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49"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16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0" 28、观潮 教学设计一 16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1" 28、观潮 教学设计二 (2课时) 16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2" 《观潮》说课稿一 17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3" 《观潮》说课稿二 173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4"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一 17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5"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二 17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6"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 17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7"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二 17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8" 30、诗四首 教学设计一 (4课时) 18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59" 30、诗四首 教学设计二 (2课时) 18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0" 《诗四首》说课 (4课时) 18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1" 教师资格证认定 初中语文 指定说课稿(32篇) 18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2" 1.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土地的誓言 18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3" 2.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紫藤萝瀑布 19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4" 3.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你一定会听见的 19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5" 4.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 19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6" 5.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白杨礼赞 19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7" 6.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与朱元思书 20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8" 7.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济南的冬天 20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69" 8.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桃花源记 20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0" 9.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 20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1" 10.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山中访友 20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2" 11.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在山的那边 21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3" 12.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梅岭三章 212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4" 13.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马说 21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5" 14.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端午的鸭蛋 21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6" 15.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木兰诗 22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7" 16.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蟋蟀的住宅 说课稿 22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8" 17.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秋天的雨 说课稿 227
HYPERLINK \l "_Toc295381779" 18.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陶罐和铁罐 说课稿 22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0" 19.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七颗钻石 说课稿 230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1" 20.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火烧云 说课稿 23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2" 2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装在套子里的人 234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3" 2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我有一个梦想 236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4" 2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赤壁赋 说课稿 23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5" 24.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拿来主义说课稿 24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6" 25.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沁园春 说课稿 243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7" 26.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囚绿记说课稿 245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8" 27.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雨霖铃说课稿 247
HYPERLINK \l "_Toc295381789" 28.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孔乙己(1) 249
HYPERLINK \l "_Toc295381790" 29.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孔乙己(2) 253
HYPERLINK \l "_Toc295381791" 30.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57
HYPERLINK \l "_Toc295381792" 3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师说 258
HYPERLINK \l "_Toc295381793" 32.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我的战友邱少云 261
HYPERLINK \l "_Toc295381794" 3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秦兵马俑 263
HYPERLINK \l "_Toc295381795" 34.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安塞腰鼓 265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录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 “____________ ____?”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__________
说课稿一般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语文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____________”为主题展开。
《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 )提炼(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教案设计一 (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战争主题。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4.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dí) 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歼灭(jiān)要塞(sài)
2.解释词语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1)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
(2)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4)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写在消息的哪个地方,并没有一定之规。
(5)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研讨问题
1.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2.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3.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止等。
4.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见标题)
2.再读课文,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作战兵力,战线,战况)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点:长江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事件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
顺序报道,为什么
(1)主体部分分三层:
一层: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二层:叙述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三层:叙述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2)三个层次如何衔接的?
①按时间顺序
②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③内容上的衔接: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3)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再有中路的进攻在次之前已经有报道了,所以略写。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五.研讨
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六.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 是实数,还是虚数?“横渡”
“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
“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3.可做课后练习三,让学生自己体会本课语言的特色来加以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4.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流
5.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绥靖 阻遏 鄂豫 管辖 阻隔 消耗 逃窜 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1)新闻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
(3)新闻的六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略)
3.如何划层次?
明确:可分五层
(1)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资料,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3)背景资料,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4)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写法灵活自由。
四.分小组交流学生各自准备的新闻,并加以评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写出历史上发生在南阳的三次重大战争
3.复习第一课的字词和有关新闻的知识。
填空:
(1)新闻也叫 ,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 、 、 是一篇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新闻正题前的标题叫 ,正题后的标题叫 。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性、 性、 性。
(3)新闻的表达方式应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
4.预习第二课
1.新闻两则 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二.整体感知
A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B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a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b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c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C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三.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四.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作业
1.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2.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校园新闻,注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的完整性。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2.芦花荡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4.感受蕴含在叙事中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习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芦花荡》中,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yōu)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 转弯抹角(muō) 张皇失措(huánɡ)
2.解释词语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吆喝:大声喊叫。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请学生介绍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以及河北白洋淀的情况。
3.写作背景
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3.再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
五.精读课文,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讨论:老头子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请说明理由。
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了老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
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怀仇恨。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般恨。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划出刻画老头子性格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3.找出文章中的写景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2.归纳老头子的性格 (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自尊的特点)
3.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二.研讨课文,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
1.跳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一谈,在这基础上,说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追问:在肖像描写中,着重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3.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于自信”,表现在护送女孩子时意外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之后,感到内疚、悔恨、没面子,说明他“过于自尊”;决定血债血还,孤身一人去报仇,可见“爱憎分明”的“智勇双全”。句子,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个 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时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这是文章的文眼,是关键,最能体现老头子的性格。
4.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这篇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样一个老英雄形象,由这个形象还引出了少年抗日英雄形象,还让我们读者联想到苇塘里的坚持抗日的革命队伍。从苇塘里的歌声可以想像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一支队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中不可战胜的这一主旨。
5.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1、结合课后习题三,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2、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目的: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环境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环境描写往往离不开景物。景物描写可以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所,又可以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注意文中的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四.拓展延伸
讨论: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明确: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人们仍是那么乐观,对胜利充满信心。可以联系其他的文艺作品中的歌声,如:《青春之歌》、《红岩》等小说,《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让学生学习革命歌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情节的构思、人物的描写充满了神奇色彩。老头子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讴歌了白洋淀地区军民的抗日斗争的激情。
六.布置作业
1.仿写一段有关于“被老师误解”的心理描写
2.课外阅读《荷花淀》
3.预习第三课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核心)、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主要人物:老英雄
故事情节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事件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
环境描写 夜晚: 护送
自然环境:白洋淀地区
白天: 复仇
护送(惊心动魄)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复仇(酣畅淋漓) 不带枪、孤身一人-------消灭十几个鬼子
2.芦花荡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暑期电视剧《小兵张嘎》讲起,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白洋淀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A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五.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六.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七.作业:
1.作业本第一课练习题。
2.摘抄本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仔细体味。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教材 :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
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
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习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3)合作学习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
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 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3.蜡烛 参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4、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么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看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或讲述什么的,那么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作业: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反思:
3.蜡烛 参考教案二
教学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
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六.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蜡烛》说课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安葬—悼念(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训练拓展;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