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7 17:4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第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布局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呈现】
运用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根据生产活动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项目学习形式,借助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或点布局的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学习目标】
目 录
CATALOG
延迟符
1
3
2
4
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浙江义乌民用机场
义乌是个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1991年4月义乌民航机场通航,成为我国第二个县级航空港。1993年、2006年和2012年三次扩建。2007 年开通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临时航线。2014年8月, 成为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第一个县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
义乌北距杭州萧山机场只有约120千米,为什么还要在义乌建设民航机场?
为什么金华没有民航机场,而其管辖的义乌却有民航机场?
是什么原因促使义乌机场不断扩建,并成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
01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水运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大连
请你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哈尔滨运送一批木材到大连
新疆输送天然气到上海
上海从美国进口五万吨小麦
一批鲜花从昆明运往香港
南京从安徽运进一批葡萄
铁路运输
管道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公路运输
连线
铁路运输
运输工具:火车、轨道列车
地位: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对象: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石、金属等
缺点: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运输
运输工具:汽车、卡车
对象:短程,量小的货物
地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运输
地位: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对象: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品等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管道运输
地位: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
对象:液态或气态货物,如石油、天然气等
缺点: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优点: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占地少,不占农田。
“西气东输”,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全长4200千米,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航空运输
地位: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运输速度快、且运输效率高
对象:急需,量小,贵重的货物,如急救药品等
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简称“国航”,于198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国唯一载国旗飞行的民用航空公司。2019年12月,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19中国品牌强国盛典榜样100品牌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对比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运输方式
运输特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公路运输
运量小、灵活性强
量小、需短程运输
铁路运输
运量大、运费较低
大宗、笨重、需长途运输
水路运输
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
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
管道运输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液态或气态货物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费高
量小、急需、贵重的货物
02 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原则
一个区域的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这都是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
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就是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思考1
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南站”的规划建设体现了什么交通运输布局原则?
发挥
综合运输优势
2030年南京南站枢纽客运量为5822万人次,有人认为,在此之前南京南站的“大容量”是浪费,对此你怎么看?
适度超前
思考2
可以无休止的超前吗?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案例:连淮扬镇铁路
2018年12月,连盐高铁通车,最高运营时速200km/h。
2019年12月,徐盐、连淮高铁通车,最高运营时速250km/h。
2020年7月,沪苏通铁路通车,最高运营时速200km/h。
两年间,苏北从「绿皮时代」升级到了时速200公里的「高铁时代」。
思考3
为何要建设连淮扬镇铁路呢?
平衡地区发展
依据运输需求
思考4
京沪铁路在不同历史阶段提高运力有哪些措施。
提速、单线改复线、内燃机车改电力机车……
京沪铁路,是一条连接北京市和上海市的铁路,为我国铁路网中南北走向的大动脉,全长1463千米,共设车站191个,连接京、津、冀、鲁、苏、皖、沪七省市。1933年,南京下关与浦口之间开通火车轮渡,使京沪铁路首次跨越长江天堑。1955年起,开行京沪特快列车,运行时间缩短为31个小时。1958年7月,津浦铁路开始双线建设。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接轨,正式改名为京沪铁路。1986年4月,京沪直达特别快车开行,全程缩短为16小时59分。2004年铁路第五次大提速,京沪开行一站直达的Z字头列车,全程缩短为11小时58分。2006年7月京沪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改造后,先进的电力机车取代内燃机车,进一步缩短了京沪间运行时间,节约了成本。
京沪
高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京沪铁路运输能力长期超负荷运行,2007年,京沪线平均每公里客运密度为4782万人、货运密度为6277万吨,分别为全国铁路平均密度的5.2倍和2.1倍,处于极度饱和状态。京沪线以全国铁路2%的营业线路,完成了全路10.2%的旅客周转量和7.6%的货物周转量,是世界上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虽然经过多次提速后,运行时速达到140~160公里,但是仍然难以满足运力需求。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初期运营速度300千米/小时。
思考5
分析在京沪铁路的基础上,开通京沪高铁的原因。
满足京沪之间的运输需求
思考6
京沪高铁多采用高架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尽量少占土地
京沪高铁桥梁的长度约1140千米
占正线长度86.5%
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保障高速运行。
思考7
除京沪高铁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外,青藏铁路也采用以桥代路的原因是什么?
因地制宜
减少地形起伏对铁路的影响;
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安全迁徙)
思考8
遇到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应怎样交通运输布局呢?体现了什么原则?
因地
制宜
山区修建公路,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大江大河处修桥;有的山要开挖隧道。
KHORGAS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最大的陆路与铁路综合性口岸
思考9
为什么建设霍尔果斯枢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原则
具体内容
依据
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占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段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因地制宜
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气候、水位等自然条件。
尽量
少占土地
尽量少占耕地,采用绕行或建高架桥的方式通过。
发挥综合
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其他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加强民族团结等
03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请你在图上规划建设淮安至盐城铁路网线路,并说明要考虑的因素。
平直——速度、线路成本
弯曲——连接重要城市
假如由你设计完善江苏铁路网,选择普通铁路还是高速铁路,并说明最原因。
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需求
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思考1:沪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布局有什么特点?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会产生哪些问题?
高铁站点布局距离适中,连接了沿线主要城市,站点分布比较均匀。
高铁站过密会导致停车频繁,影响运行速度;占用土地面积大,增加交通建设成本;
站点距离过疏,站点之间距离远,不方便居民出行,不能满足沿线交通运输需求;使高铁铁路客源减少,不利于高速铁路运营。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思考2:为什么交通线路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交通运输量大。
因此,城市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应尽量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北京市
BEIJING
天津市
TIANJIN
京津多重交通线
京津城际铁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
京沪高速铁路
多条平行的交通线
两城市间庞大的交通运输需求


人(客运)
公路、航空、铁路、水运
物(货运)
水运、管道、公路、铁路、航空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思考3:
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的边缘,为什么?
促进高铁站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减少对城市内部的污染;
城区边缘地价较低,高铁建设成本较低;
距城区较近,方便居民乘坐高铁。
03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与“瓶颈”
交通运输若不能满足区域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则会阻碍区域发展,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区域发展的“先行官”。然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交通运输的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印度铁路运输与交通压力
建国初期我国前进号蒸汽火车
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线和场站属于基础设施,投资额大但不能短时间直接收回投资,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因资金紧张,交通线和场站的建设相对落后
当区域处于工业化初期时,区域交通运输建设需求很大,并且还有各方面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政府一般无力全面、快速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在这段发展时期,为解决突出的交通运输问题,区域一般需要借助外力
中国援助非洲国家铁路建设
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建设技术
交通线和站点建设涉及气象、水文、地质、工程、材料、机械等技术领域以及施工水平
交通运输的电气化、快速化、专业化,对各项技术的要求更高
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我国的青藏铁路建设,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
青 藏 铁 路
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有些地方在冬春和秋冬过渡时期,土壤层反复冻融
当表层土壤冻结而下层土壤未冻结时,铁路路基不稳定,威胁列车运行安全。在这样的时候,插入地基下面的热棒可排出下层土壤多余的热量,使下层土壤保持冻结状态
活动: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于1958年3月投入使用。1980年1月,一号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于1995年10月开始建设,并于1999年11月投入使用。二号航站楼每年可接待2650万人次的旅客。2004年3月,三号航站楼开始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的设计总量达到8200万人次。表4.1显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整千万人次的年份。
年份
1993
2000
2004
2005
2007
2009
2010
2012
2016
旅客年吞吐量
/万人次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表4.1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整千万人次的年份
1.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包括( C )
① 依据运输需求 ② 尽量超前
③ 因地制宜 ④ 尽量少占土地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京津城际铁路全长166千米,沿途设北京南、亦庄、武清、天津等7个站点,线路投入运营后采用公交化城际列车和跨线列车混合开行的运输组织模式,北京到天津直达运行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列车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据此完成2~3题。
2. 一些商务人员从北京去天津选择乘坐京津城际高速列车,主要考虑的是( B )
A. 运量
B. 时间
C. 运输成本
D. 安全性
B
3. 京津城际铁路的通车运营说明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是( C )
A. 网络化
B. 专业化
C
C. 快速化
D. 科技化
  2023年4月7日,中兰铁路(宁夏中卫至甘肃兰州)客运专线枢纽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核心区域内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如图为中兰铁路线路部分站点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 中兰铁路站点设置的主要依据是( C )
A. 资金状况
B. 气候类型
C. 客流量大小
D. 地质条件
5. 我国将高铁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核心区域内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原因是( D )
A. 能源的消耗最少
B. 乘坐环境最为舒适
C. 安全保障性最高
D. 运量大、速度快、价格适中
C
D
  京张高铁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交通配套工程之一。该铁路建成通车后,从北京到河北省张家口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如图示意京张高铁沿线站点分布。读图,完成6~8题。
6. 从老京张铁路到新京张高铁,交通布局区位因素变化最明显的是(C )
A. 地形地质
B. 河流水文
C. 科学技术
D. 资源分布
7. 北京北站至延庆站之间站点密度大的根本原因是( A )
A. 人口密度大
B. 工业密度大
C. 景点密度大
D. 建筑密度大
C
A
8. 八达岭站埋藏深度大的原因是( C )
A. 保持温度恒定
B. 节约建设用地
C. 减轻地面震动
D. 避免雨水渗漏
C

  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地交通示意图,20世纪30年代省道竣工,21世纪初高速公路竣工。读图,完成9~10题。
11. 限制图中省道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
A. 气候
B. 河流
C. 地形
D. 植被
C
12. 与省道相比,高速公路走向较顺直的原因是( B )
① 建设资金充裕 ② 地形平坦
③ 工程技术进步 ④ 环境优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6月16日,和田至若羌铁路(以下简称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和若铁路全长 825千米,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铁路沿线近630千米为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地段,植被稀少,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图1为和若铁路位置示意图,图2为和若铁路过沙桥景观图。
 
(1) (区域认知)描述和若铁路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布于昆仑山北部山麓(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地带;大体沿山麓(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呈东西方向延伸。
(2) (综合思维)推测和若铁路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的主要原因。
预留流沙通道,减少风沙对铁路的掩埋,提升行车安全。
(3) (综合思维)指出和若铁路修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区域降水少,建设、生活用水短缺;夏季气温高,易受高温酷热影响;冬春季节风力强劲,易受风沙灾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