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形成基础:雅尔塔体系。
(2)关系恶化: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①________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3)利益冲突。
A.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②__________的全球战略。
B.苏联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4)制度及意识形态对立:美苏两国在③__________与④__________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
(5)互相猜疑: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答案:①同盟 ②称霸世界 ③社会制度 ④意识形态
?温馨提示
冷战的特点是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应用提升】
1.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D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
二、“冷战”的表现
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①______________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军事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经济互助委员会 ④北约 ⑤华约
【应用提升】
2.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D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两项。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项不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三“冷战”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①________的威胁之下;但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②____________。
答案:①核战争 ②世界和平
?温馨提示
由于核战争的毁灭性危险,美苏两国都不敢轻易动武,客观上造成相对稳定的局势。
四、“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1)时间:1950—1953年。
(2)影响: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①____________的政策,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1)背景:1945—1954年,越南北方人民打败法国侵略者,②________乘虚而入,发动了越南战争。
(2)影响: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③____________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上赶上了美国。
答案:①遏制中国 ②美国 ③霸权地位
?温馨提示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争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苏没有直接交战,因此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
【应用提升】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D )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解析: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两极格局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没有签署和平条约,A项说法错误;韩国与中国建交在90年代,B项表述不对;二战后美国在南朝鲜保持了军事存在,而苏联在朝鲜没有保持军事力量,C项不对;朝鲜战争后,南北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半岛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对峙格局。
一、选择题
1.(2014·广东七校联考)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解析:题目问的是“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因而要从杜鲁门的角度出发;“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而A项正确。
2.(2014·四川成都摸底)右图是一幅斯大林愤怒地凝视着“烟杆”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
A.美苏走向冷战对峙
B.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美对苏进行和平演变
D.苏对美实施战争反击
3.(2014·广东六校联考)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解析:抓住材料“长时期的和平”来分析。冷战影响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一面,即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故D符合题意。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不能体现“长时期的和平”,故A不正确;冷战期间也有热战,如朝鲜战争,故B项不正确;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冲突,这是冷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故C项不正确。
4.(2014·山东威海期中考)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表明( C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C.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5.(2014·北京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B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解析:二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美苏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正确。
6.(2014·广东六校联考)“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C )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7.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而推行的“冷战”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A )
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组织“北约” ④建立“欧共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8.(2014·浙江嘉兴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D )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解析:A项是拉开了两极格局的序幕,B、C两个选项分别是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冷战政策,但并不是两极对峙形成的标志,其标志应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D项正确。
9.(201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凯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这堵墙曾经( C )
A.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B.防止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C.是德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象征
D.使美国赢得了美苏争霸的胜利
解析:柏林墙始建于1961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故C项正确。
10.(2014·韶关调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链”。此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 )
A.美苏冷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冷战结束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有效信息1951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是针对苏联和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源于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故A项正确;一战和二战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D项错误;冷战结束是在199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1.(2014·海南单科)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D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12.(2014·河北邯郸调研)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在此,丘吉尔认为( A )
A.全面“冷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3.(2014·广东百校联考)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D )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二战后的格局是美苏对峙格局,由于美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故没有“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故D项正确。
14.(2014·河北保定摸底)2015年是朝鲜战争结束62周年。这场战争( C )
A.爆发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之后
B.实质上是华约与北约的较量
C.是美苏冷战背景下的“热战”
D.导致朝鲜半岛分裂
解析: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朝鲜战争属于美苏冷战背景下的“热战”,故选C项。
15.(2014·黑龙江阶段性考试)“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C )
A.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
B.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
D.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解析:关键信息“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题干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发展来分析朝鲜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国际上看则是美苏“冷战”,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是朝鲜双方争夺的结果,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4·山东烟台期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美苏“冷战”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材料二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已经成为双方领导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就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认为“尽管冷战是危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冷战为这个世界提供了缓和”“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尽管存在核均势威胁。”
——《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请回答:
(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的时代背景,并指出美国为“担负起责任”在欧洲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②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③美苏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
行动:在欧洲进行“冷战”,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等。
(2)①“冷战”威胁世界和平。导致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苏联则以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对抗,导致了柏林危机等对抗性事件。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在人类心理、文化方面造成巨大阴影,并造成难以消除的“冷战思维”。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亚洲则出现了“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②“冷战”保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与安全。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之外的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努力寻求发展,欧洲共同体成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复兴,这些都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相对安定的局势,大力调整发展经济,苏联则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冷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