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一、(2023七上·顺城期末)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去年夏天,我去外地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3000多公里的路途,我没有同伴。
②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独自出行,注意安全。路上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置,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弄得我还没出门就倍感紧张。
③我刚走进火车包厢,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跟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男人的女儿。过了一会,一个七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身体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我,我上车呀。”刚上车的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随后他将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⑤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我感觉过了一个世纪。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
⑥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
⑦“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她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大人聊了会儿,孩子们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包厢里显得很热闹。
⑧“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说,接着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吃的。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同时我更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⑨接着小姑娘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此刻我拿着荔枝,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顾虑。突然间,我觉得非常惭愧。
⑩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同荔枝皮,坚硬、粗糙,常有顾虑;孩子的世界如同荔枝瓤,柔软、晶透,充满善意。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第三天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
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的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如此地不舍,背过身去……
手机响了,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③~ 段,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刚上火车 当天深夜 第二天 第三天
主要情节 “我”见到了同一包厢的乘客。 B 小姑娘给每个人分荔枝。 D
“我”的心情 A 害怕 C 不舍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⑥段结尾句提到“我”没有拿零食给孩子们吃,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②段和第⑧段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反复:
颤抖:
5.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结合选文,分析第 段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原因。
【答案】1.A:平静;B:“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C:惭愧;D:“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
2.夸张,强调了时间之长,突出表现了“我”的害怕与不安。
3.丈夫嘱咐“我”旅途中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我”觉得他们的父母一定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4.“反复”指一遍又一遍,突出表现了丈夫对“我”独自出行的担忧。;“颤抖”指发抖,形象地描写出“我”面对小姑娘的善意时诧异、激动的心情。
5.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的热情和天真。
6.写出了“我”与小姑娘的亲密,与前文“我”刚上车时对他们的戒备形成对比,突出主题: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1.本道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概括。解答此题在审清题目的要求的基础上,找准范围,然后从前向后找寻完整,根据理解借助原文语句把切题的答案提取或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中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5.本道题考查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有哪些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其他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6.本道题考查句段或情节的作用。赏析该情节的作用,如:写出了......,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情感等。
【点评】1.结合“整体环境不错,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A概括为:平静;
结合“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身体哆嗦,头皮发麻……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B概括为:“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
结合“突然间,我觉得非常惭愧”,C概括为:惭愧;
结合“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我心里如此地不舍,背过身去”,D概括为:“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
故答案为:平静;“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惭愧;“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
2.“我感觉过了一个世纪”运用了夸张修辞,强调了时间之长,从“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分析,此时“我”的心理是害怕与不安的。
故答案为:夸张,强调了时间之长,突出表现了“我”的害怕与不安。
3.结合“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独自出行,注意安全。路上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置,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分析,是因为丈夫嘱咐“我”旅途中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结合“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分析,是疑问“我”觉得他们的父母一定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故答案为:丈夫嘱咐“我”旅途中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我”觉得他们的父母一定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4.“反复”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突出表现了丈夫对“我”独自出行的担忧和关切。“颤抖”指哆嗦,发抖,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我”面对小姑娘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时诧异、激动的心情。
故答案为:“反复”指一遍又一遍,突出表现了丈夫对“我”独自出行的担忧;“颤抖”指发抖,形象地描写出“我”面对小姑娘的善意时诧异、激动的心情。
5.“阿姨,吃荔枝吧”是语言描写,“接着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的热情、善良、友好和天真、单纯,对人充满了信任。
故答案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的热情和天真。
6.“我抱着小姑娘……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写出了“我”与小姑娘的亲密,以及小姑娘的爸爸对“我”的帮助,与前文“我”刚上车时对他们的戒备形成对比,突出主题: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
故答案为:写出了“我”与小姑娘的亲密,与前文“我”刚上车时对他们的戒备形成对比,突出主题: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
例二、(2022七上·瓦房店月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秋 颂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②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③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④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⑤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⑥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⑦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⑧“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⑨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⑩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文/罗兰,有删改)
1.通读文章,说说作者突出描绘了秋的哪些景物?
2.第③段中词语“艳丽”和“凄楚”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3.请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秋林(秋叶)、秋云、秋风、秋水。
2.不矛盾。“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所以秋是艳丽的;“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所以秋是凄楚的。
3.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季节交替、生死轮回的正确看法。
4.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词义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结合段首的中心句“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 是最纯净的风”“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就可提炼出答案。
故答案为: 秋林(秋叶)、秋云、秋风、秋水。
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艳丽”是因为“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凄楚”是因为“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所以不矛盾。
故答案为: 不矛盾。“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所以秋是艳丽的;“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所以秋是凄楚的。
3.本题考查学生品析句子的能力。从“爽利地”“眷顾”等词语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结合拟人修辞常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来解答即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季节交替、生死轮回的正确看法。
故答案为: 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季节交替、生死轮回的正确看法。
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本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抓住秋日的枫叶、秋日的闲云、纯净的秋风、明澈的秋水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既颂了秋,又颂了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极度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一、(2023七上·双台子月考)记叙文阅读
①拉开办公室的窗帘,我惊呆了——窗台上,竟然出现一个鸟巢。
②那巢正好筑在窗台的西角,西面紧贴墙体,北面嵌入窗槽。紧靠玻璃,整个基座稳稳地立在约有三寸宽的窗台上。巢由细小的树枝搭成。约半尺高、直径如碗口大小。
③出差一周回来,鸟巢添了两枚鹌鹑蛋大小的鸟蛋。而“主人”却未现身。
④大约过了十分钟,鸟儿终于露面,是只肥硕的大鸟。其大小、外形和鸽子相似,颈部有一带白斑花纹,看上去像是围了一条花围巾。它先是飞到我窗外的树枝上歇息。之后扑棱一声来到我的窗台上。两只绿豆般圆溜溜的大眼睛转个不停,十分警觉地看看四周。见没什么危险,才摇摆着走到鸟巢前,轻盈地跳到巢中。
⑤我赶紧查阅资料,得知其名为斑鸠,属于鸟纲鸽形目。
⑥就这样,我每天上班,斑鸠也上岗。我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地走到窗前,把窗帘先开一条缝,生怕惊吓着斑鸠。每每这时,就见斑鸠警觉地转动着眼睛,朝窗内望两眼,便飞到旁边的树枝上。
⑦渐渐地,每次开窗时,斑鸠先是一惊,起身展翅欲飞,却并未真的飞走。再往后,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让我无比温暖。
⑧一天,我见大斑鸠先是飞到窗外的树枝上歇息,见周边没有外敌,便飞到窗台上,来到巢边。巢中那只稍清瘦一点的斑鸠,纵身一跳,落在窗台上,大斑鸠扑通一声飞到巢中,继续孵蛋。原来,斑鸠夫妻是轮番进行孵蛋的。我连忙用手机将这段场景记录下来。
⑨亲眼见证新生命的诞生,这是一份难得的生命体验,我为此激动并欣喜着。
⑩一天早上,当我来到办公室,轻轻掀开窗帘的一刹那,我被震撼了。只见巢中一团黑乎乎的小东西正在轻轻地蠕动。我确定,那是小斑鸠无疑。好奇心驱使我贴近玻璃去仔细观察。这是一对小斑鸠,毛茸茸的,十分可爱。身上没有羽毛,只能看到黑里透红的皮肤,表皮长了一层碎细的茸毛。那一吐一吸之间,分明能看到那一对小斑鸠身体的律动。我看到斑鸠妈妈与两只小斑鸠嘴对嘴亲密,如果没有猜错,应该是斑鸠妈妈正在喂食吧。
之后,斑鸠妈妈和斑鸠爸爸就更忙碌了,飞来飞去地觅食,喂养两只小斑鸠,喂饱后就蹲在小斑鸠的上面,用身体温暖自己的孩子,直到小斑鸠慢慢长出羽毛,逐渐丰满,飞向蓝天。
仅仅半年时间,我的窗台上,已经孵化出六只小斑鸠。每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蠕动、练翅、起飞和离开,都让我又惊喜又失落。我会为一场大雨或是一场大风而担忧斑鸠的命运,会为天气降温而担心小斑鸠是否受冻,我进出办公室的脚步变得更轻了。单位装修办公室,我会特别嘱咐工友们,一定不要损坏鸟巢。
明年春天,相信斑鸠一家,还会再回来的。
1.阅读选文,斑鸠给我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请用原文的词语概括。
⑴初见斑鸠,仔细观察时:
⑵天天相处,渐渐熟识时:
⑶亲眼见证新生命诞生时:
⑷每个小生命的诞生、成长和离开时: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⑥段分别提到斑鸠十分警觉地转动着眼睛,后文哪句话与此相呼应?请找出来写在答题卡上。
4.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地走到窗前,把窗帘掀开一条缝,生怕惊吓着斑鸠。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拉开办公室的窗帘,我惊呆了——窗台上,竟然出现一个鸟巢”开篇,写出了“我”的惊奇,又激发起读者兴趣。
B.作者对斑鸠的描写,抓住它与鸽了的不同特征,用比喻的手法,着力突出了它“颈部一带白 斑花纹的羽毛”和圆圆的可爱的眼睛。
C.文章以“我”与斑鸠的认识过程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客观具体地介绍了斑鸠生命诞生、孵化的过程,说明了斑鸠的生态特点。
D.文章截取“我”与斑鸠相识的几片段,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斑鸠的关切,细致生动地表现了斑鸠带给我的难得的生命体验。
【答案】1.⑴惊喜⑵温暖⑶激动欣喜或震撼⑷又惊又喜
2.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斑鸠颈部花纹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斑鸠的喜爱之情。
3.再往后,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
4.“轻手轻脚“是“手脚动作都很轻”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接近斑鸠时动作很轻很谨慎,写出“我”既想看斑鸠又生怕惊动它们的心理,表达了“我“对斑鸠的喜爱呵护之情。
5.C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比喻
【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4.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点评】1.结合文章情节的发展来梳理概括。“我惊呆了一窗台上,竟然出现一个鸟巢”,“竟然”一词与后面“我”对斑鸠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体现了“我”初见斑鸠时的惊喜;“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让我无比温暖”,斑鸠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到温暖;“亲眼见证新生命的诞生,这是一份难得的生命体验。我为此激动并欣喜着"“我被震撼了。只见巢中一团黑乎乎的小东西正在轻轻地蠕动"写“我”的激动欣喜、震撼的心理:“每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蠕动、练翅、起飞和离开,都让我又惊喜又失落”,写“我”的又惊又喜。
故答案为:⑴惊喜⑵温暖⑶激动欣喜或震撼⑷又惊又喜
2.“看上去像是围了一条花围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颈部有一带白斑花纹”可知,写斑鸠颈部花纹的美丽可爱,然后依据
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花围巾”的比喻,体现了作者对斑鸠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斑鸠颈部花纹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斑鸠的喜爱之情。
3.照应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上下文中的互相关照与呼应。第④段第⑥段分别提到斑鸠“十分警觉地看看四周”“警觉地转动着眼睛”,写斑鸠开始对环境的警惕,对人的不信任,第⑦段的“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写斑鸠体会到“我”的善意后对“我”的信任,由不信任到信任,两者前后照应。
故答案为:再往后,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
4.结合描写手法和人物情感分析。“轻手轻脚地走”“开一条”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轻手轻脚”一词写出“我”接近斑鸠时动作很轻很谨慎,“一条”意指很窄很小,写出“我”既想看斑鸠又生怕惊动它们的心理,此心理体现了“我”对斑鸠的喜爱呵护之情。
故答案为:“轻手轻脚“是“手脚动作都很轻”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接近斑鸠时动作很轻很谨慎,写出“我”既想看斑鸠又生怕惊动它们的心理,表达了“我“对斑鸠的喜爱呵护之情。
5.ABD正确。C本文以我对斑鸠的情感变化和事情发展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我初见斑鸠,仔细观察时;天天相处,渐渐熟识时:亲眼见证新生命诞生时;每个小生命的诞生、成长和离开时的情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故答案为:C
二、(2022七上·瓦房店月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我的父亲母亲
①“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时节人们历来都有扫墓的习惯。我们兄弟四人及我的女儿、侄儿,沿着胜天河大坝缓缓地走着,手里提着花篮、果品、香烛等祭品,一路上脚步沉重。在父母的墓碑前,我们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心中油然升起了凄楚怅惘的忧伤。
②父母的墓碑前,芳草萋萋,润绿了我对父母的哀思;墓碑后面的潺潺流淌的河水,荡起了我对父母的深深怀念之情。父母一生忠厚、淳朴、善良、坚强。他们犹如春蚕一样,咀嚼着生活的艰辛,吐尽如丝的生命。
③遥想当年,父亲是一名军人,1956年他从北海舰队航三师退伍回到家乡务农,1961年与我母亲结合,先后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个。那个年代,【A】我们家境清贫,但是父母从没有向生活低过头,总是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我父亲先后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驻校贫宣队成员、生产队长等职务。不管担任哪个职务,他都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20世纪60年代,村里有人入党,需要外调社会关系,村里经常派父亲去外地搞调查。有时他长达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家时我们兄弟欢呼雀跃,因为父亲用从牙缝里省下的差旅补助费,给我们买来当时农村根本看不到的灶糖、奶油饼干、栗子、糕点等吃食,令左邻右舍的伙伴们羡慕不已,我们兄弟四个心里美极了,让苦涩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甘甜。
④母亲尽管身体多病,但是为了贴补家用,为了供我们兄弟四个读书,她在家打草袋子、养猪、养鸡来换取生活费。春夏两季还要抽出时间给我们兄弟做衣服、单鞋、棉鞋。因为我父亲每年所挣的工分只能维持我们一家的口粮,有时还要欠生产队的口粮款。那时候,我们农村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几乎每个农家孩子都会搓草绳、挖野菜、打野草,有手巧的用蒲草编草鞋,个个都是劳动好手。每逢农忙假,我和弟弟到生产队插秧、割水稻,也能挣一些工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劳动的快乐。父母的勤劳、俭朴使我家的生活尽管清贫但却有滋有味,一家人和和睦睦、怡然自得。
⑤我的父亲很爱读书。他退伍时扛回了一大捆书回家,他还经常借一些小说、杂志、报纸看。他常常给我们讲书报中的内容。我家那时有个小书架,摆满了一些小说和杂志。在农村有书架的人家屈指可数。我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受父亲的熏陶,就渐渐地对读书感兴趣,《欧阳海之歌》《沸腾的群山》《敌后武工队》等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脑海里渐渐有了深刻印象。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读完《闪闪的红星》这本小说,父亲让我复述一下故事情节,我几乎把整部小说背下来,父亲很高兴,夸我的记忆力好,将来会有出息。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也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学生面前读。读初中时,学校有一块宣传板报,每期都有语文教师用毛笔抄写的各年级学生优秀作文,一般只能容纳4篇文章。而有一期我竟登上两篇作文,我感到兴奋,也激发了我极大的写作兴趣。现在回想,是父亲读书的爱好启蒙了我,读书和写作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对人生有了感悟。
⑥母亲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坚强。母亲在她十几岁时,我的外祖母就去世了,因此母亲过早地就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当我们兄弟还是懵懂的孩子时,母亲就经常跟我们说:“不能穿错鞋,不能走错道,不能做坏事。”话虽然不多,却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
⑦父母年岁渐渐大了,由于积劳成疾,先后患上了恶性肿瘤、脑梗等重病,尽管我们尽全力寻医问药,但父母还是先后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⑧父母的一生普通而平凡,而父母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恰似涓涓细流,与世无争、润物无声、默默无闻、滋养着儿孙们的心田,父母无私的爱撑起了我们人生奋力前行的路标。
(文/蔺海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说父母对“我”的影响。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直线的句子。
5.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③段【A】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6.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本文回忆了父母的品德、行为对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
2.①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乐观的态度影响了“我”;②父亲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影响了“我”;③父亲对孩子的爱影响了“我”;④父母的勤劳、俭朴使“我们”感到虽清贫却有滋味、和睦、怡然;⑤父亲读书的爱好启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对人生有了感悟;⑥母亲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坚强,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母比作春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无私地爱着孩子,为生活、家庭、孩子奉献了一切,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赞美、感激、怀念之情。
4.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母亲借穿鞋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表现出母亲的育人智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5.内容上,这一句突出了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可贵品质,蕴含着对父母的赞美、感激之情。结构上,这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退伍回家,父母养育“我们”兄弟四人的内容,开启下文父亲兢兢业业工作和为“我们”买吃食等内容。
6.结构上,收束全文,对父母的一生及其品质进行了总结。内容上,写出父母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怀念之情,点明并深化文章主旨。
【知识点】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解答时的一般思路为:首先指出所用的修辞格,其次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思想情感。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此题可按“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作答。作者由扫墓引出回忆,写了父母父母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等,对自己产生的重要影响,表达了对父母的怀念、感激之情。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本文回忆了父母的品德、行为对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
2.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由“我们家境清贫,但是父母从没有向生活低过头,总是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可得出: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乐观的态度影响了“我”。 由“不管担任哪个职务,他都,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可得出:父亲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影响了“我”。 由“因为父亲用从牙缝里省下的差旅补助费,给我们买来当时农村根本看不到的灶糖、奶油饼干、栗子、糕点等吃食”可得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影响了“我”。由“父母的勤劳、俭朴使我家的生活尽管清贫但却有滋有味,一家人和和睦睦、怡然自得”可得出:父母的勤劳、俭朴使“我们”感到虽清贫却有滋味、和睦、怡然。由“现在回想,是父亲读书的爱好启蒙了我,读书和写作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对人生有了感悟”可得出:父亲读书的爱好启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对人生有了感悟。由“母亲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坚强”“话虽然不多,却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 强,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
故答案为: ①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乐观的态度影响了“我”;②父亲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影响了“我”;③父亲对孩子的爱影响了“我”;④父母的勤劳、俭朴使“我们”感到虽清贫却有滋味、和睦、怡然;⑤父亲读书的爱好启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对人生有了感悟;⑥母亲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坚强,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此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他们犹如春蚕一样” 把父母比作春蚕,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结合.“因为我父亲每年所挣的工分只能维持我们一家的口粮,有时还要欠生产队的口粮款。那时候,我们农村经济条件都不太好”“而父母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恰似涓涓细流,与世无争、润物无声、默默无闻、滋养着儿孙们的心田,父母无私的爱撑起了我们人生奋力前行的路标”等语句可知,“咀嚼着生活的艰辛,吐尽如丝的生命”写的是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无私地爱着孩子,为生活、家庭、孩子奉献了一切。 语句表达的是对父母的赞美、 感激、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母比作春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无私地爱着孩子,为生活、家庭、孩子奉献了一切,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赞美、感激、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此题要求从描写角度着手。“不能穿错鞋,不能走错道,不能做坏事”是语言描写,生动细致。结合“话虽然不多,却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可知,母亲以穿鞋为喻,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语句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母亲借穿鞋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表现出母亲的育人智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5.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我们家境清贫,但是父母从没有向生活低过头,总是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写出父母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蕴含的是作者对父母的感激、赞美之情。结构上,结合“父亲是一名军人,1956年他从北海舰队航三师退伍回到家乡务农,1961年与我母亲结合,先后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个”“父亲用从牙缝里省下的差旅补助费,给我们买来当时农村根本看不到的灶糖、奶油饼干、栗子、糕点等吃食,令左邻右舍的伙伴们羡慕不已,我们兄弟四个心里美极了,让苦涩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甘甜”等语句可知,这一句在结构上既承接_上文“先后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个”的清贫家境,又引出下文“他都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令 左邻右舍的伙伴们羡慕不已,我们兄弟四个心里美极了,让苦涩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甘甜”等内容。
故答案为: 内容上,这一句突出了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可贵品质,蕴含着对父母的赞美、感激之情。结构上,这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退伍回家,父母养育“我们”兄弟四人的内容,开启下文父亲兢兢业业工作和为“我们”买吃食等内容。
6.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在结构.上通常有首尾照应、总结全文等作用,在内容.上通常有点明或深化中心等作用。“父母的一生普通而平凡,而父母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恰似涓涓细流,与世无争、润物无声、默默无闻、滋养着)孙们的心田”对父母的一生及其品质进行了总结,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滋养着儿孙们的心田,父母无私的爱撑起了我们人生奋力前行的路标”写父母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怀念之情,点明并深化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 结构上,收束全文,对父母的一生及其品质进行了总结。内容上,写出父母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怀念之情,点明并深化文章主旨。
三、(2023七下·皇姑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不要忘了止步
①做人积极进取固然重要,还要学会适时地止步。
②美丽的草原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令人震撼的情景:为了能够吃到新鲜肥美的青草,每只羊都想抢着到羊群的前面去,哪个也不想落到后面啃别的羊吃剩下的草根子。于是一只又一只羊,都争先恐后地向前跑去,可怕的是,这个尽头是万丈悬崖。可爱的羊群没有任何迟疑,前仆后继就被青草的深渊吞没了。
③览此之人无不扼腕叹息,愚蠢的羊群啊!怎么就不知止步呢?转念一想,万物之灵长,一旦愚蠢起来往往更可怕。
④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以耕战立国,即种地和打仗为主,百姓以上战场砍人头来获得爵位和田产。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国纷争之世非常有效,但此举措并没止步于此。即便统一六国,土地归一,加之不断对外扩张,土地的收益也根本补给不了浩大的军费开支和秦始皇志得意满后的穷奢极欲。加之大兴土木耗费巨大,六国纷争时的耕战体制,就变成了苛政暴政。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从此秦朝开始走向灭亡。
⑤很显然,这是不知适可而止的结果。如《道德经》所言:祸莫大于不知足。贪婪必疯狂,疯狂必灭亡!这是屡试不爽的历史铁证。
⑥墨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先贤们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在每一条通往梦想和欲望的路途上,既要知道顽强进取,更不要忘了适时止步。否则,等到被贪婪的黑洞吞噬,就一切都晚了。
(《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选文哪句话最能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选文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3.请概括第④段的事例内容,并说说其有什么作用?
4.下列材料放在选文中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B.“过就不及,有余犹不及” ——《贾谊新书》
C.“政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
D.“深刻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托尔斯泰
【答案】1.做人积极进取固然重要,还要学会适时地止步。(必须是完整的一句话)。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分别概括了前后两部分内容,羊和人不知止步的愚蠢行为。
3.秦国自商鞅变法实施有效措施统一六国后,苛政暴政不断扩张最终走向灭亡,论证了不知适可而止的后果(或中心论点)。
4.B
【知识点】中心论点;论据;议论文阅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议论文的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4.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点评】1.本题考查观点的提炼。第①段“做人积极进取固然重要,还要学会适时地止步”句呼应文题,表明观点。第②③段用羊只顾吃草往前跑却忘记前面是悬崖的事例论述要适时地止步。第④⑤段用秦国有兴盛到走向灭亡的事例和《道德经》话的证明“适时地止步”。第⑥段用墨子的语言最后总结:既要知道顽强进取,更不要忘了适时止步。否则,等到被贪婪的黑洞吞噬,就一切都晚了。由此可知能概括作者的观点的句子是:做人积极进取固然重要,还要学会适时地止步。
故答案为:做人积极进取固然重要,还要学会适时地止步。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③段“览此之人无不扼腕叹息,愚蠢的羊群啊!怎么就不知止步呢 转念一想,万物之灵长,一旦愚蠢起来往往更可怕”句是针对第②段‘“为 了能够吃到新鲜肥美的青草,每只羊都想抢着到羊群的前面去,哪个也不想落到后面啃别的羊吃剩下的草根子。于是一只又一只羊,都争先恐后地向前跑去,可怕的是,这个尽头是万丈悬崖。可爱的羊群没有任何迟疑,前仆后继就被青草的深渊吞没了”内容养为了吃到更多的草不停止向前跑,却跑向了万丈深渊的事的总结议论。叙议结合,更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论点“适时地止步”。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分别概括了前后两部分内容,羊和人不知止步的愚蠢行为。
3.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以耕战立国,即种地和打仗为主,百姓以上战场砍人头来获得爵位和田产。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国纷争之世非常有效,但此举措并没止步于此”部分叙述了秦国商鞅变法后百姓以上战场砍人头来获得爵位和田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便统一 六国,土地归一,加之不断对外扩张,土地的收益也根本补给不了浩大的军费开支和秦始皇志得意满后的穷奢极欲。加之大兴土木耗费巨大,六国纷争时的耕战体制,就变成了苛政暴政”部分内容叙述了秦国没有“适时地止步”,在得到发展之后,继续使用原来的政策,导致了相反的效果。“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从此秦朝开始走向灭亡”部分内容记叙了秦国终于走向了灭亡。由此可概括为:秦国商鞅变法后百姓以上战场砍人头来获得爵位和田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秦国没有“适时地止步”,在得到发展之后,继续使用原来的政策,导致了相反的效果,最后秦国终于走向了灭亡。
故答案为:秦国自商鞅变法实施有效措施统一六国后,苛政暴政不断扩张最终走向灭亡,论证了不知适可而止的后果
4.A.论述的是谦虚谨慎。
B.意思是:做事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都不好。
C.意思是: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D.意思是:真理都是从平凡的道理中总结出来的。
故答案为:B.
四、(2023七下·皇姑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天麻餐里的深情
①母亲中年时,患上了偏头痛,头晕头痛时常折磨着她。她日渐憔悴,瘦削不堪,锁骨深陷,脸色青黄如一枝残荷,手臂如枯树枝一般挂在身上。之前的衣服穿在身上,感觉空空荡荡的。
②父亲焦急地带着母亲四处看病,医生建议长期服用天麻。药店的天麻价格昂贵,那时家里拮据,不能长期在药店买天麻,父亲很为难。他蹙眉沉思,手一挥,说:“我可以在家后山种天麻嘛!”
③父亲向邻居咨询了天麻的种植方法后,便背着竹篓、扛着锄头去山里,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后山的林中。他在挖开的土壤里,放入含有菌种的树段,铺上树叶,加入些泥土,浇上水浸湿,再盖满杂草,手出了几道的裂痕,他用胶布一缠,又继续忙碌着。腊月时,他将天麻茎块埋入泥土中,在土壤中混些小碎石,并把土壤淋湿。次年九月,挖出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椭圆形天麻,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自豪。
④父亲把挖来的新鲜天麻洗净,切成片晾干;天麻橙红色茎秆则洗净、切碎,用开水冲泡。天麻茶浓烈的味道弥漫开来,冲鼻。母亲把头扭向一边,父亲“逼着”母亲将天麻茶连同茎秆一起喝下。母亲只好捏着鼻子,几口咽下。随即,父亲递给母亲一块薄荷糖,压一压味道。
⑤与此同时,父亲买来几十只鸡雏,养在房屋的后院。他用竹子编出围栏,用木块钉了一个“两层的楼房”——鸡圈,在鸡圈角落用干树叶做了几个鸡窝。二楼供鸡雏休息,每个木板之间有一厘米的缝隙,鸡雏的排泄物顺着缝隙漏到一楼,以保证休息环境的舒适。白天鸡雏们在围栏里啄食、玩耍,晚上父亲把鸡雏们赶进“楼房”休憩。为了让鸡雏们健康长大,父亲凿出两个石槽,一个堆放粮食,一个储存水。鸡雏们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长大了、长肥了,而且下蛋了。
⑥下午父亲在鸡窝里捡蛋,温热的鸡蛋拿在手上,笑逐颜开。早上父亲则把鸡蛋打碎倒入碗中,取出一片天麻,切成细粒,和蛋液一起搅拌,放入锅中蒸熟。一碗嫩香的天麻鸡蛋羹,再添点米饭或者馒头在上面,便是母亲每天的早餐。
⑦每个月,父亲会炖两次鸡汤,乐此不疲。他就地取材,鸡肉炒出香味,倒入一大锅水,放入几片天麻,再放入山药、当归,撒上枸杞和大枣。在柴火灶上慢慢炖,耐心地添火熬汤。待鸡汤熬好后,父亲细心地挑出所有的天麻片,连同鸡肉一起堆入母亲碗里,又取出一个碗盛汤,热气腾腾的汤端上来,香味在整个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大口吃着。一碗鸡汤下肚,暖流从舌尖流淌到胃里,母亲抹了抹嘴,夸赞着父亲的厨艺,父亲擦着额头的汗,笑了,满足和幸福全写在脸上。
⑧两年后,母亲头痛头晕的症状明显减轻,白胖了许多,紧蹙的眉头松开了,眼里有了亮光,嘴角荡漾着微笑。我家的饭桌上总是有一道汤,天麻排骨汤、天麻猪蹄汤……
⑨爱就是这样藏在平凡生活的点滴里。
(《河南日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第②段加点词“挥”的表达效果。
他蹙眉沉思,手一挥,说:“我可以在家后山种天麻嘛!”
3.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自豪。
4.选文第⑦段为什么详写母亲喝鸡汤后的表现?
5.结合选文分析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6.“天麻”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1.父亲自己种天麻,做成各种美食,缓解了母亲的偏头疼。
2.“用力摆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想出治疗母亲病的方法,要克服困难治好母亲的病的坚决(或坚定),表现其对母亲的关心和浓浓的爱。
3.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种出天麻后的喜悦自豪。
4.与上文“喝天麻茶难以下咽”形成对比,侧面写出父亲为治母亲的病而绞尽脑汁将天麻做成美食,从而突出父亲对母亲的深情(或爱)。
5.①父亲为只好妻子的病学种天麻做天麻美食,是一个爱妻子的形象。②母亲嫌天麻茶难以下咽,父亲递给她一个薄荷糖压压味道,表现他细心。③父亲为了给母亲治病,在家后山种天麻,并用其烹饪美食,一做就是两年,使得母亲头疼头晕的病证明显减轻,表现父亲持之以恒。(现象和性格各一,选取两个角度即可)
6.内容:文章所选内容与天麻有关;结构:“天麻”是全文的线索;主题:见证了父亲对母亲执着的爱,赞美平凡生活中的爱的淳朴和伟大。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神态描写;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父亲向邻居咨询了天麻的种植方法后,便背着竹篓、扛着锄头去山里,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后山的林中”“一碗嫩香的天麻鸡蛋羹,再添点米饭或者馒头在上面,便是母亲每天的早餐”“两年后,母亲头痛头晕的症状明显减轻”等内容,概括为:父亲自己种天麻,做成各种美食,缓解了母亲的偏头疼。
故答案为:父亲自己种天麻,做成各种美食,缓解了母亲的偏头疼。
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挥”是“用力摆手”的意思,结合“药店的天麻价格昂贵,那时家里拮据,不能长期在药店买天麻,父亲很为难”分析,药店的天麻价格昂贵,那时家里拮据,不能长期在药店买天麻,“挥” 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想出治疗母亲病的方法,要克服困难治好母亲的病的坚定,表现其对母亲的关心和浓浓的爱。
故答案为:“用力摆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想出治疗母亲病的方法,要克服困难治好母亲的病的坚决(或坚定),表现其对母亲的关心和浓浓的爱。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自豪”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次年九月,便挖出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椭圆形天麻”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种出天麻后的喜悦自豪。
故答案为: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种出天麻后的喜悦自豪。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母亲只好捏着鼻子,几口咽下”分析,第⑦段写母亲大口吃着。一碗鸡汤下肚,暖流从舌尖流淌到胃里,母亲抹了抹嘴,夸赞着父亲的厨艺,与上文“喝天麻茶难以下咽”形成对比,侧面写出父亲为治母亲的病而绞 尽脑汁将天麻做成美食,从而突出父亲对母亲的深情和爱。
故答案为:与上文“喝天麻茶难以下咽”形成对比,侧面写出父亲为治母亲的病而绞尽脑汁将天麻做成美食,从而突出父亲对母亲的深情(或爱)。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我可以在家后山种天麻嘛”表现了父亲爱妻子;“随即,父亲递给母亲-块薄荷糖,压一压味道”表现了父亲细心;“两年.后,母亲头痛头晕的症状明显减轻,白胖了许多,紧蹙的眉头松开了,眼里有了亮光,嘴角荡漾着微笑”表现了父亲持之以恒。
故答案为:①父亲为只好妻子的病学种天麻做天麻美食,是一个爱妻子的形象。②母亲嫌天麻茶难以下咽,父亲递给她一个薄荷糖压压味道,表现他细心。③父亲为了给母亲治病,在家后山种天麻,并用其烹饪美食,一做就是两年,使得母亲头疼头晕的病证明显减轻,表现父亲持之以恒。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分析。内容:文章所选内容与天麻有关;结构:“天麻”是全文的线索;主题:见证了父亲对母亲执着的爱,赞美平凡生活中的爱的淳朴和伟大。
故答案为:内容:文章所选内容与天麻有关;结构:“天麻”是全文的线索;主题:见证了父亲对母亲执着的爱,赞美平凡生活中的爱的淳朴和伟大。
五、(2023七下·皇姑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家国情怀始终是历久弥新的歌颂主题。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族入侵、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澎湃征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凝魂聚气、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孟子的话:“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做好自己,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选摘自共产党员网)
【材料二】
某中学开展“家国天下·情系中华”主题活动,问卷调查全校同学了解我国的各行业,各领域名人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大爆发。在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时代,中国人逐渐产生了家国意识,产生了我们至今所尊崇的一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这个精神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面,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延续。
封建时代,文人墨客早就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帮助汉武帝解决北方匈奴之患;到五胡乱华时期南方汉室政权对故土的眷恋;到岳母刺字、杨门一家忠烈流传千年成佳话,中国人始终把安国兴邦当作最崇高的理想。
到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变化,来自外国的威胁成为大家的共同矛盾。在抗日战争、历次反侵略战争牺牲的仁人志士们就是为了守护大家共同的家园中国,舍小家顾大家,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他们为了国家兴亡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值得赞颂千遍。(选摘自《光明日报》)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孟子的话,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做好自己,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B.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影视明星了解最多,其次是对革命英雄的崇拜,说明当今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完全正确的,应发扬光大。
C.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产生了家国意识,产生了我们至今所尊崇的一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
D.在抗日站长、历次反侵侵略战争牺牲的仁人志士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值得赞颂千遍。
2.七年级一班举行“爱国”主题诗歌朗诵会,请你仿写句子完成下面的开场白。
祖国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 ;祖国是高山,我就是高山上的一棵树……
【答案】1.B
2.示例:祖国是蓝天;我就是蓝天上的一抹云。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新闻、材料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点评】1.ACD.正确。
B.有误,对影视明星了解最多,对科学家最不了解,价值取向应有问题。
故答案为:B
2.解答此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是“祖国.....我就....”.的形式,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祖国是蓝天;我就是蓝天上的一抹云。
六、(2023七下·辽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两棵金银花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的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
②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嫩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③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来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像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④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它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⑤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⑥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略有改动)
1.阅读选文,概括出”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
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
3.选文第③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④段写”我”精心照料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用意是什么?
5.阅读选文,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花期早、花味香;花朵美、开得多,生长快、叶子绿等。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欣赏之情。
3.①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种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②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儿和平凡的花香。
4.对比(衬托、反衬),与院中金银花进行对比,突出院中金银花在自由的空间中长势更好,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给你深刻启示,增强感染力。
5.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会使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语段,把握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运用的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读懂文章,把握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语句,理解语句表面的意思和深层次的含义。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可得:花期比较早。
根据“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可得:有淡淡花香。
根据“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可得:有白黄两种颜色,高雅清洁。
根据“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可得:活泼可爱。
根据“一个劲地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可得:长势良好,叶子茂盛。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画线句中的“迫不及待""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金银花人格化,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同时联系"迫不及待""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知,此处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棵金银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可爱情态。把花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看到金银花开放时的惊喜与赞赏之情。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二段中的“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可得: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
根据“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可得: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读文可知,栽在院子里的花,我对其不闻不问,经常忽略,却长得茂盛无比,还开出了众多的花来,散发着香味,让人爱恋。而我特意种在花盆里精心照料的花却"不长高出,也不长粗…"“看来连花都不会开"。院中的花和盆里的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当中,强调了文章主旨:“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无论是花还是人,都不能健康成长。对比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正是因为我的忽略,院子里的金银花才了自由生长的空间,并且在这种自由生长的环境里,长得健康茁壮,开出花来。由花及人,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旁人对自己过多干涉与约束,就算提供丰足的物质条件,也只会伤害了天性,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据此表述理解即可。 如: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会使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七、(2023七下·辽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 始她和我商量要考 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訐、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訐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A.一生都在成长
B.用学习治愈苦难的人
2.阅读选文①~⑦段的内容,梳理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① →② →③
3.结合语境,分析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这句话直接抒发了我对母亲的佩服和赞美。
B.选文第②段中列举了很多数词,表明了母亲是个能吃苦耐劳、不惧任何困苦处境,会过日子的人。
C.选文第⑥段中,写了母亲很快就学会了五笔打字,让我和爸爸都佩服不已。这也是母亲一直以来爱学习的原因,因为她学啥都会。
D.选文第⑨段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将母亲比作”行走的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知识渊博和好学的特点。
【答案】1.示例一:选择A。理由:“一生都在成长”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揭示了文章主旨,“一生都在成长”也指母亲在学习中一直在超越自己,自我成长,表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示例二:选择B。理由:”用学习治愈苦难的人”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一一母亲,标题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体会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和充实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勇于面对困难,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2.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我妈”边做家务边学会了五笔打字;”我妈”学会用微信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3.”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在这里表明”我”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屡有作品发表而感到惊讶;为母亲感到骄傲、自豪。
4.文章前7段都详细记叙了母亲成长的具体事例,因此第⑧段则是略写了多件母亲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学习的例子,进一步表现了母亲的愉悦感来自于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她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突出中心。同时也引出了后文”我”对母亲乐趣来源的总结:即母亲学习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5.C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以物件,事物为标题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线索;二看标题是以有深意的短语做题目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
2.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按照分析和理解的角度进行阐述。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通读文本,理解文意,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原文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为开放性试题,选择其中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选择A。理由:“一生都在成长”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揭示了文章主旨,“一生都在成长”也指母亲在学习中一直在超越自己,自我成长,表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示例二:选择B。理由:”用学习治愈苦难的人”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一一母亲,标题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体会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和充实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勇于面对困难,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概括采用"人+事件"的模式,范围是第①段至第⑦段,内容是体现"我妈"不断学习成长。
由第①段“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可概括为:“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
由第⑤段“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可概括为:“我妈"喜欢看书,学着写稿投稿;
由第⑥段"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可概括为:“我妈"边做家务边学会了五笔打字;
由第⑦段"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可概括为:“我妈”学会用微信发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居然”的本义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在句中表示"我"对母亲的作品屡有发表表示惊讶;而'我"惊讶的原因,是因为“我妈”的文化水平不高,但通过她自己的努力,多次成功发表了自己的作品,这种反差导致了“我"的惊讶,同时也为母亲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4.本题考查文章的段落作用。题干提示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和"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第⑧段罗列了多件事情,显然是略写,原因在于前面已详写多件事情,不必再费笔墨再多写,从第⑧段"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可知,作者写多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从学习中获取愉悦感的人物形象。再从全文出发,本段自然而然引出了第⑨段"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的表述,同时也与标题所说的"她一直在成长"相呼应。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有误。根据“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可知,选项中“让我和我爸都佩服不已”的说法不正确。
八、(2023八上·金州月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清水一般的杨绛
①看杨绛先生和钱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锺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②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最才的女。
③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不由得惊叹,杨绛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了。岁月的河流中,如江南人家的一坛女儿红,历久弥香
④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⑤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⑥她八十余岁时,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无微不至,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俯在他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
⑦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来布。她说,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⑧钱锺书一生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但在生活琐事面前却如幼童一般束手无策。有她一生陪伴在他身旁,做他温柔的知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内心如此强大和沉静,听之令人落泪。此时
⑨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尽我应尽的责任。”
⑩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十余岁的老人,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温馨感人。
那段灰暗的日子,他们都被下放“干校”劳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她温情而柔弱地支撑着他,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钱先生离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钱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她以这样的方式,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
她说得真好。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文/李娟,有改动)
1.钱锺书先生称赞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能体现这句评价的事件。
2.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
5.理解“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的深刻含义。
6.本文以“清水一般的杨绛”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杨先生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生活琐事,直到钱先生生命的尽头。
2.承上启下,表现了杨绛先生一生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后,内心的淡定沉静和豁达从容,表达了作者对杨先生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3.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在他的耳边”“柔声”“低语”体现了杨绛先生在面对即将离开人世的丈夫钱锺书时淡定从容的心态,“你放心,有我”一句可以安慰钱锺书的话语,体现了杨绛先生在生死面前内心的强大和沉静。
4.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杨绛的《干校六记》比喻成一树树盛开的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魅力,这些文字化解了曾经的苦难,进而表现出杨绛先生内心的温柔美好,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
5.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透亮。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也不被俗世所打扰。
6.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杨绛的温婉清秀、静美端庄的外在形象和她文字的特点与内心的品质:干净、清澈、透亮,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俗之态,也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内在品质;暗示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杨绛的无限欣赏和赞美之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应通读文本,亲自题干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并且加以归纳概括。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放在结尾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在中间结构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内容上结合上下的内容进行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先生掌握常见的描写方法,准确进行判断,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文本的中心进行分析和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5.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6.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筛选的能力,根据题干”最贤的妻“ 找到题干中的引文,文章第二段“钱钟书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根据文段⑥:杨绛先生辛苦操劳,照料钱钟书先生和女儿;⑦⑧:杨绛先生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生活琐事概括为:杨先生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生活琐事,直到钱先生生命的尽头。
2.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结构上: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上表现了杨绛先生一生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后,内心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一、(2023七上·顺城期末)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去年夏天,我去外地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3000多公里的路途,我没有同伴。
②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独自出行,注意安全。路上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置,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弄得我还没出门就倍感紧张。
③我刚走进火车包厢,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跟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男人的女儿。过了一会,一个七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身体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我,我上车呀。”刚上车的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随后他将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⑤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我感觉过了一个世纪。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
⑥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
⑦“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她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大人聊了会儿,孩子们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包厢里显得很热闹。
⑧“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说,接着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吃的。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同时我更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⑨接着小姑娘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此刻我拿着荔枝,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顾虑。突然间,我觉得非常惭愧。
⑩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同荔枝皮,坚硬、粗糙,常有顾虑;孩子的世界如同荔枝瓤,柔软、晶透,充满善意。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第三天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
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的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如此地不舍,背过身去……
手机响了,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③~ 段,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刚上火车 当天深夜 第二天 第三天
主要情节 “我”见到了同一包厢的乘客。 B 小姑娘给每个人分荔枝。 D
“我”的心情 A 害怕 C 不舍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⑥段结尾句提到“我”没有拿零食给孩子们吃,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②段和第⑧段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反复:
颤抖:
5.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结合选文,分析第 段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原因。
例二、(2022七上·瓦房店月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秋 颂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②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③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④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⑤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⑥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⑦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⑧“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⑨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⑩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文/罗兰,有删改)
1.通读文章,说说作者突出描绘了秋的哪些景物?
2.第③段中词语“艳丽”和“凄楚”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3.请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2023七上·双台子月考)记叙文阅读
①拉开办公室的窗帘,我惊呆了——窗台上,竟然出现一个鸟巢。
②那巢正好筑在窗台的西角,西面紧贴墙体,北面嵌入窗槽。紧靠玻璃,整个基座稳稳地立在约有三寸宽的窗台上。巢由细小的树枝搭成。约半尺高、直径如碗口大小。
③出差一周回来,鸟巢添了两枚鹌鹑蛋大小的鸟蛋。而“主人”却未现身。
④大约过了十分钟,鸟儿终于露面,是只肥硕的大鸟。其大小、外形和鸽子相似,颈部有一带白斑花纹,看上去像是围了一条花围巾。它先是飞到我窗外的树枝上歇息。之后扑棱一声来到我的窗台上。两只绿豆般圆溜溜的大眼睛转个不停,十分警觉地看看四周。见没什么危险,才摇摆着走到鸟巢前,轻盈地跳到巢中。
⑤我赶紧查阅资料,得知其名为斑鸠,属于鸟纲鸽形目。
⑥就这样,我每天上班,斑鸠也上岗。我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地走到窗前,把窗帘先开一条缝,生怕惊吓着斑鸠。每每这时,就见斑鸠警觉地转动着眼睛,朝窗内望两眼,便飞到旁边的树枝上。
⑦渐渐地,每次开窗时,斑鸠先是一惊,起身展翅欲飞,却并未真的飞走。再往后,干脆稳坐巢中不动,还拿一双信任的眼睛看着我,让我无比温暖。
⑧一天,我见大斑鸠先是飞到窗外的树枝上歇息,见周边没有外敌,便飞到窗台上,来到巢边。巢中那只稍清瘦一点的斑鸠,纵身一跳,落在窗台上,大斑鸠扑通一声飞到巢中,继续孵蛋。原来,斑鸠夫妻是轮番进行孵蛋的。我连忙用手机将这段场景记录下来。
⑨亲眼见证新生命的诞生,这是一份难得的生命体验,我为此激动并欣喜着。
⑩一天早上,当我来到办公室,轻轻掀开窗帘的一刹那,我被震撼了。只见巢中一团黑乎乎的小东西正在轻轻地蠕动。我确定,那是小斑鸠无疑。好奇心驱使我贴近玻璃去仔细观察。这是一对小斑鸠,毛茸茸的,十分可爱。身上没有羽毛,只能看到黑里透红的皮肤,表皮长了一层碎细的茸毛。那一吐一吸之间,分明能看到那一对小斑鸠身体的律动。我看到斑鸠妈妈与两只小斑鸠嘴对嘴亲密,如果没有猜错,应该是斑鸠妈妈正在喂食吧。
之后,斑鸠妈妈和斑鸠爸爸就更忙碌了,飞来飞去地觅食,喂养两只小斑鸠,喂饱后就蹲在小斑鸠的上面,用身体温暖自己的孩子,直到小斑鸠慢慢长出羽毛,逐渐丰满,飞向蓝天。
仅仅半年时间,我的窗台上,已经孵化出六只小斑鸠。每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蠕动、练翅、起飞和离开,都让我又惊喜又失落。我会为一场大雨或是一场大风而担忧斑鸠的命运,会为天气降温而担心小斑鸠是否受冻,我进出办公室的脚步变得更轻了。单位装修办公室,我会特别嘱咐工友们,一定不要损坏鸟巢。
明年春天,相信斑鸠一家,还会再回来的。
1.阅读选文,斑鸠给我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请用原文的词语概括。
⑴初见斑鸠,仔细观察时:
⑵天天相处,渐渐熟识时:
⑶亲眼见证新生命诞生时:
⑷每个小生命的诞生、成长和离开时: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⑥段分别提到斑鸠十分警觉地转动着眼睛,后文哪句话与此相呼应?请找出来写在答题卡上。
4.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轻手轻脚地走到窗前,把窗帘掀开一条缝,生怕惊吓着斑鸠。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拉开办公室的窗帘,我惊呆了——窗台上,竟然出现一个鸟巢”开篇,写出了“我”的惊奇,又激发起读者兴趣。
B.作者对斑鸠的描写,抓住它与鸽了的不同特征,用比喻的手法,着力突出了它“颈部一带白 斑花纹的羽毛”和圆圆的可爱的眼睛。
C.文章以“我”与斑鸠的认识过程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客观具体地介绍了斑鸠生命诞生、孵化的过程,说明了斑鸠的生态特点。
D.文章截取“我”与斑鸠相识的几片段,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斑鸠的关切,细致生动地表现了斑鸠带给我的难得的生命体验。
二、(2022七上·瓦房店月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我的父亲母亲
①“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时节人们历来都有扫墓的习惯。我们兄弟四人及我的女儿、侄儿,沿着胜天河大坝缓缓地走着,手里提着花篮、果品、香烛等祭品,一路上脚步沉重。在父母的墓碑前,我们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心中油然升起了凄楚怅惘的忧伤。
②父母的墓碑前,芳草萋萋,润绿了我对父母的哀思;墓碑后面的潺潺流淌的河水,荡起了我对父母的深深怀念之情。父母一生忠厚、淳朴、善良、坚强。他们犹如春蚕一样,咀嚼着生活的艰辛,吐尽如丝的生命。
③遥想当年,父亲是一名军人,1956年他从北海舰队航三师退伍回到家乡务农,1961年与我母亲结合,先后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个。那个年代,【A】我们家境清贫,但是父母从没有向生活低过头,总是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我父亲先后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驻校贫宣队成员、生产队长等职务。不管担任哪个职务,他都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20世纪60年代,村里有人入党,需要外调社会关系,村里经常派父亲去外地搞调查。有时他长达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家时我们兄弟欢呼雀跃,因为父亲用从牙缝里省下的差旅补助费,给我们买来当时农村根本看不到的灶糖、奶油饼干、栗子、糕点等吃食,令左邻右舍的伙伴们羡慕不已,我们兄弟四个心里美极了,让苦涩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甘甜。
④母亲尽管身体多病,但是为了贴补家用,为了供我们兄弟四个读书,她在家打草袋子、养猪、养鸡来换取生活费。春夏两季还要抽出时间给我们兄弟做衣服、单鞋、棉鞋。因为我父亲每年所挣的工分只能维持我们一家的口粮,有时还要欠生产队的口粮款。那时候,我们农村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几乎每个农家孩子都会搓草绳、挖野菜、打野草,有手巧的用蒲草编草鞋,个个都是劳动好手。每逢农忙假,我和弟弟到生产队插秧、割水稻,也能挣一些工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劳动的快乐。父母的勤劳、俭朴使我家的生活尽管清贫但却有滋有味,一家人和和睦睦、怡然自得。
⑤我的父亲很爱读书。他退伍时扛回了一大捆书回家,他还经常借一些小说、杂志、报纸看。他常常给我们讲书报中的内容。我家那时有个小书架,摆满了一些小说和杂志。在农村有书架的人家屈指可数。我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受父亲的熏陶,就渐渐地对读书感兴趣,《欧阳海之歌》《沸腾的群山》《敌后武工队》等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脑海里渐渐有了深刻印象。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读完《闪闪的红星》这本小说,父亲让我复述一下故事情节,我几乎把整部小说背下来,父亲很高兴,夸我的记忆力好,将来会有出息。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也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学生面前读。读初中时,学校有一块宣传板报,每期都有语文教师用毛笔抄写的各年级学生优秀作文,一般只能容纳4篇文章。而有一期我竟登上两篇作文,我感到兴奋,也激发了我极大的写作兴趣。现在回想,是父亲读书的爱好启蒙了我,读书和写作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对人生有了感悟。
⑥母亲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坚强。母亲在她十几岁时,我的外祖母就去世了,因此母亲过早地就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当我们兄弟还是懵懂的孩子时,母亲就经常跟我们说:“不能穿错鞋,不能走错道,不能做坏事。”话虽然不多,却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
⑦父母年岁渐渐大了,由于积劳成疾,先后患上了恶性肿瘤、脑梗等重病,尽管我们尽全力寻医问药,但父母还是先后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⑧父母的一生普通而平凡,而父母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恰似涓涓细流,与世无争、润物无声、默默无闻、滋养着儿孙们的心田,父母无私的爱撑起了我们人生奋力前行的路标。
(文/蔺海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说父母对“我”的影响。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直线的句子。
5.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③段【A】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6.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2023七下·皇姑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不要忘了止步
①做人积极进取固然重要,还要学会适时地止步。
②美丽的草原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令人震撼的情景:为了能够吃到新鲜肥美的青草,每只羊都想抢着到羊群的前面去,哪个也不想落到后面啃别的羊吃剩下的草根子。于是一只又一只羊,都争先恐后地向前跑去,可怕的是,这个尽头是万丈悬崖。可爱的羊群没有任何迟疑,前仆后继就被青草的深渊吞没了。
③览此之人无不扼腕叹息,愚蠢的羊群啊!怎么就不知止步呢?转念一想,万物之灵长,一旦愚蠢起来往往更可怕。
④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以耕战立国,即种地和打仗为主,百姓以上战场砍人头来获得爵位和田产。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国纷争之世非常有效,但此举措并没止步于此。即便统一六国,土地归一,加之不断对外扩张,土地的收益也根本补给不了浩大的军费开支和秦始皇志得意满后的穷奢极欲。加之大兴土木耗费巨大,六国纷争时的耕战体制,就变成了苛政暴政。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从此秦朝开始走向灭亡。
⑤很显然,这是不知适可而止的结果。如《道德经》所言:祸莫大于不知足。贪婪必疯狂,疯狂必灭亡!这是屡试不爽的历史铁证。
⑥墨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先贤们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在每一条通往梦想和欲望的路途上,既要知道顽强进取,更不要忘了适时止步。否则,等到被贪婪的黑洞吞噬,就一切都晚了。
(《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选文哪句话最能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选文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3.请概括第④段的事例内容,并说说其有什么作用?
4.下列材料放在选文中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B.“过就不及,有余犹不及” ——《贾谊新书》
C.“政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
D.“深刻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托尔斯泰
四、(2023七下·皇姑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天麻餐里的深情
①母亲中年时,患上了偏头痛,头晕头痛时常折磨着她。她日渐憔悴,瘦削不堪,锁骨深陷,脸色青黄如一枝残荷,手臂如枯树枝一般挂在身上。之前的衣服穿在身上,感觉空空荡荡的。
②父亲焦急地带着母亲四处看病,医生建议长期服用天麻。药店的天麻价格昂贵,那时家里拮据,不能长期在药店买天麻,父亲很为难。他蹙眉沉思,手一挥,说:“我可以在家后山种天麻嘛!”
③父亲向邻居咨询了天麻的种植方法后,便背着竹篓、扛着锄头去山里,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后山的林中。他在挖开的土壤里,放入含有菌种的树段,铺上树叶,加入些泥土,浇上水浸湿,再盖满杂草,手出了几道的裂痕,他用胶布一缠,又继续忙碌着。腊月时,他将天麻茎块埋入泥土中,在土壤中混些小碎石,并把土壤淋湿。次年九月,挖出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椭圆形天麻,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自豪。
④父亲把挖来的新鲜天麻洗净,切成片晾干;天麻橙红色茎秆则洗净、切碎,用开水冲泡。天麻茶浓烈的味道弥漫开来,冲鼻。母亲把头扭向一边,父亲“逼着”母亲将天麻茶连同茎秆一起喝下。母亲只好捏着鼻子,几口咽下。随即,父亲递给母亲一块薄荷糖,压一压味道。
⑤与此同时,父亲买来几十只鸡雏,养在房屋的后院。他用竹子编出围栏,用木块钉了一个“两层的楼房”——鸡圈,在鸡圈角落用干树叶做了几个鸡窝。二楼供鸡雏休息,每个木板之间有一厘米的缝隙,鸡雏的排泄物顺着缝隙漏到一楼,以保证休息环境的舒适。白天鸡雏们在围栏里啄食、玩耍,晚上父亲把鸡雏们赶进“楼房”休憩。为了让鸡雏们健康长大,父亲凿出两个石槽,一个堆放粮食,一个储存水。鸡雏们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长大了、长肥了,而且下蛋了。
⑥下午父亲在鸡窝里捡蛋,温热的鸡蛋拿在手上,笑逐颜开。早上父亲则把鸡蛋打碎倒入碗中,取出一片天麻,切成细粒,和蛋液一起搅拌,放入锅中蒸熟。一碗嫩香的天麻鸡蛋羹,再添点米饭或者馒头在上面,便是母亲每天的早餐。
⑦每个月,父亲会炖两次鸡汤,乐此不疲。他就地取材,鸡肉炒出香味,倒入一大锅水,放入几片天麻,再放入山药、当归,撒上枸杞和大枣。在柴火灶上慢慢炖,耐心地添火熬汤。待鸡汤熬好后,父亲细心地挑出所有的天麻片,连同鸡肉一起堆入母亲碗里,又取出一个碗盛汤,热气腾腾的汤端上来,香味在整个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大口吃着。一碗鸡汤下肚,暖流从舌尖流淌到胃里,母亲抹了抹嘴,夸赞着父亲的厨艺,父亲擦着额头的汗,笑了,满足和幸福全写在脸上。
⑧两年后,母亲头痛头晕的症状明显减轻,白胖了许多,紧蹙的眉头松开了,眼里有了亮光,嘴角荡漾着微笑。我家的饭桌上总是有一道汤,天麻排骨汤、天麻猪蹄汤……
⑨爱就是这样藏在平凡生活的点滴里。
(《河南日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第②段加点词“挥”的表达效果。
他蹙眉沉思,手一挥,说:“我可以在家后山种天麻嘛!”
3.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自豪。
4.选文第⑦段为什么详写母亲喝鸡汤后的表现?
5.结合选文分析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6.“天麻”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五、(2023七下·皇姑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家国情怀始终是历久弥新的歌颂主题。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族入侵、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澎湃征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凝魂聚气、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孟子的话:“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做好自己,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选摘自共产党员网)
【材料二】
某中学开展“家国天下·情系中华”主题活动,问卷调查全校同学了解我国的各行业,各领域名人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大爆发。在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时代,中国人逐渐产生了家国意识,产生了我们至今所尊崇的一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这个精神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面,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延续。
封建时代,文人墨客早就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帮助汉武帝解决北方匈奴之患;到五胡乱华时期南方汉室政权对故土的眷恋;到岳母刺字、杨门一家忠烈流传千年成佳话,中国人始终把安国兴邦当作最崇高的理想。
到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变化,来自外国的威胁成为大家的共同矛盾。在抗日战争、历次反侵略战争牺牲的仁人志士们就是为了守护大家共同的家园中国,舍小家顾大家,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他们为了国家兴亡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值得赞颂千遍。(选摘自《光明日报》)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孟子的话,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做好自己,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B.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影视明星了解最多,其次是对革命英雄的崇拜,说明当今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完全正确的,应发扬光大。
C.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产生了家国意识,产生了我们至今所尊崇的一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
D.在抗日站长、历次反侵侵略战争牺牲的仁人志士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值得赞颂千遍。
2.七年级一班举行“爱国”主题诗歌朗诵会,请你仿写句子完成下面的开场白。
祖国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 ;祖国是高山,我就是高山上的一棵树……
六、(2023七下·辽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两棵金银花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的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
②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嫩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③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来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像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④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它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⑤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⑥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略有改动)
1.阅读选文,概括出”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
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
3.选文第③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④段写”我”精心照料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用意是什么?
5.阅读选文,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
七、(2023七下·辽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 始她和我商量要考 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訐、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訐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请为选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A.一生都在成长
B.用学习治愈苦难的人
2.阅读选文①~⑦段的内容,梳理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① →② →③
3.结合语境,分析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这句话直接抒发了我对母亲的佩服和赞美。
B.选文第②段中列举了很多数词,表明了母亲是个能吃苦耐劳、不惧任何困苦处境,会过日子的人。
C.选文第⑥段中,写了母亲很快就学会了五笔打字,让我和爸爸都佩服不已。这也是母亲一直以来爱学习的原因,因为她学啥都会。
D.选文第⑨段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将母亲比作”行走的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知识渊博和好学的特点。
八、(2023八上·金州月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清水一般的杨绛
①看杨绛先生和钱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锺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②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最才的女。
③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不由得惊叹,杨绛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了。岁月的河流中,如江南人家的一坛女儿红,历久弥香
④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⑤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⑥她八十余岁时,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无微不至,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俯在他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
⑦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来布。她说,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⑧钱锺书一生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但在生活琐事面前却如幼童一般束手无策。有她一生陪伴在他身旁,做他温柔的知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内心如此强大和沉静,听之令人落泪。此时
⑨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尽我应尽的责任。”
⑩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十余岁的老人,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温馨感人。
那段灰暗的日子,他们都被下放“干校”劳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她温情而柔弱地支撑着他,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钱先生离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钱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她以这样的方式,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
她说得真好。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文/李娟,有改动)
1.钱锺书先生称赞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能体现这句评价的事件。
2.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
5.理解“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的深刻含义。
6.本文以“清水一般的杨绛”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九、(2023八上·金州月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降落火星!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上午7点18分,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确认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器上搭载的是我国“祝融号”首辆火星车,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历经200多天的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在此后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对着陆区域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等待今天这个最佳时机实施着陆。
着陆器搭载“祝融号”降落火星后,轨道器则继续围绕火星运行,一方面为着陆器和火星车提供中继信号服务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长诗《天问》,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2020年7月23日,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寻求“天问”的答案。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每隔780天左右才会合一次,会合时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仅一个月左右。不仅如此,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轨道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在环处火星的三个月飞行中,拍摄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最终选出符合探测任务要求的着陆地点。
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天问一号”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要从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与此同时还要完成一系列的复杂动作:探测器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然后火星专用降落伞展开;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最后着陆器的四条着陆腿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一过程,地面人员没有干预的机会,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后,驶向火星地面,开始工作。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编写)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系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通过研究火星,人类将更详细地理解地球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三闻生活周刊》)
【材料四】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中殷切嘱托:“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元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鼓励青年勇于创新创造。培养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青年人才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中的四个新闻标题简明醒目,各有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中国青年报》新闻导语突出关键信息,将着陆器着陆火星的时间地点写得很具体。
C.火星探索难度极大,原因之一是火星与地球会合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相对较短。
D.科学家对天问一号在环绕宇宙的三个月飞行中拍摄的火星表面照片进行反复研究和比较分析,最终选出符合探测任务要求的着陆地点。
2.“天问一号”降落过程中为什么被称为“恐怖9分钟”?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是航天专家张荣桥,假如你是校刊记者小明,有幸采访张荣桥爷爷
小明:张爷爷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您面对面交流,非常激动!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着陆火星,同学都非常的兴奋
张爷爷: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探索火星,一方面是展示我们国家强大的科技力量 。
小明:原来是这样啊。谢谢您张爷爷,我回去把您的讲解转给同学们。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为我们青少年,才能为国家的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呢?
张爷爷:确实啊,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树立报效祖国的决心,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还要积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除此之外,② 。
小明:张爷爷,您说的太好了,我们一定谨记您的嘱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贡献我们的力量!最后祝您身体健康,谢谢张爷爷!
十、(2023八上·鞍山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花粉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每年有两个时段是花粉症的高发季:第一个是存天,-般从3月上——5月下句,引起过敏的主要是柏科、桑科等树的花粉;第二个是夏季,大约从7月底、8月初,一直到9月底、10月初,引起过敏的是莠草花粉,比如高子(菊科高属)、草(又称拉拉秧,桑科葎草属)等夏秋季杂草植物的花粉。
【材料二】花粉过敏其实就是免疫系统错说增将花粉当作外来入侵物,进而产生一系列反应,有人在接触成吸入某种花粉后,身体就会针对这种花粉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体内积了非常多抗体后,再接触同样的花粉时,抗体就会与该花粉相结合,出现过敏症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花粉过敏,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指患者本就是过敏体质,成后天发展为过敏体质,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外是花粉基露增多,人们能接触到的过敏原变多了。
【材料三】对于过敏人群,防于未然最重要。要关注花粉传播的监测、预报信息,在“花粉".,出门时要戴好口罩,避免因吸入花粉而出现过敏症状,在口罩的选择上,一般的医用口跟可过滤50%到70%的花粉,换成 N95 或者KN95口罩,则会有更多的花粉被隔,除了物理隔离,还可以使用阻隔剂,即抗过敏黏胶,从而起到部分贴滑花粉的作用,使得花粉进入到鼻腔后不和腔黏膜接触发挥作用,在高浓度花粉时期,一定要注意紧闭门窗,并且保持内清洁。另外可以注意调节饮食,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多吃富含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B族维生素的摄入,都有利于缓解过故症状。
【材料四】如何治疗花粉过敏?专家建议,有辽敏状的病人,到没有变态反应料,或者呼吸科、耳鼻喉科有过敏专业组的医院就诊,主要日的是明确过敏原。确是花粉过敏患者,但预防无效,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相应抗过敏的药物控制症状。专家表示,应使用抗组胶药物对症治疗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对于症状比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喷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如果医生评估病人的过敏病情是急剧发展期,有可能会出现哮喘,甚至与某些植物源性食物过敏合。”对于这样的病人,专家建议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把过敏物质由少到多地逐注入病人体内,使机体重新识别过敏原,从而达到过敏原耐受的根治效果。
1.下列属于花粉过敏外因的一项是( )
A.长期熬夜、吃快餐等习惯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免疫系统出现问题,让身体更容易过敏。
B.气候变暖, 在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环境中,植物会生长得更茂盛,产生更多的花粉。
C.有些家具释放有化学气体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屏障功能化,增加花过敏几率。
D.多人喜欢购买鲜花装点家居,如果有人是过敏体质不自知,就会因此接触到过敏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确的一项是( )
A.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花粉时,那些对花粉过敏的人就会引发以鼻结裂炎为主的过敏性疾病——花粉症。
B.春天引起过敏的主要是树的花粉,夏季引起过敏的主要是草花粉,这两个时段是花粉症的高发季。
C.过敏症状是身体在接触或吸入某种花粉后,身体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后与该花粉结合的反应。
D.脱敏治疗是把过敏物质注入病人体内,使机体重新识别过敏原,从而达到过敏原耐受的效果,但不能根治,
十一、(2023八上·鞍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梦里丢了我
梁凌
父亲思了阿尔茨海默病,常常云三落四,别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快就忘记,严重时,甚至认不出家人,我工作再忙,一般三两天也要回家看他一次。这次因为单位搬家,一周没回去。周末,我到家时,父亲正在睡觉。他脸朝着墙,浑身颤抖,手也抖动着,嘴里不停地“啊啊啊".我赶紧上去拍拍他。
父亲醒了,满脸泪痕。
我问:“爸爸,你怎么了?”他看了看我,问:“你是谁?”我说:“爸,我是你的女儿呀!”“女儿?”父亲突然抱着头,呜呜痛哭,说,“我的女儿丢了,我把我的女儿弄丢了!你不是我女儿,我女儿扎着辫子,辫子上缠着我给她买的红皮筋。”
我说:“爸,我没有丢,我不是在你身边站着吗?
父亲流着泪,说:“刚才我把女儿弄丢了。我带她去赶集,集上人特别多;我准备给她买点儿牛肉吃——她最爱吃牛肉了。谁知一转头,她就不见了,肯定是被人贩子抱走了。天哪,我蹲在墙角,不停地抽打自己的头,我再也没脸回家了,我把我的女儿弄丢了。我把女儿弄丢了,我活若还有什么意思,我只有这一个女儿,她可是我的命……,鸣呜鸣……”站在床前,我的泪也开始哗地往下流。我在记忆里仔细搜索。在我很小的时候,刚刚记事,大约三四岁吧,的确丢过一次。隐约记得,那次是跟父亲赶集。集上人特别多,挤来挤去的。父亲一会儿抱着我,一会儿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后来不知怎么回事,他把我了下来,应该就是他说的——去给我买牛肉吃。我可能被什么东西,或者棉花糖,或者糖葫芦吸引,往边上走了几步,看了一会几热用,然后又拉着“父亲”的衣角,被人流推动着维续朝前走,走了一会儿,看见卖气球的,便拉着“父亲”的裤子用起来:“爸爸,我要气球!”
头上有一个声音炸响,“呀,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拽着我的衣服,你家大人呢?”我拍头一看,我拉着的是另一个男人的农角,他穿着跟父亲一模一样的黑蓝裤子,我又羞又怕,像兔子一样赶紧跑掉,
我找不到父亲,边哭边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我记得来时,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看见一头拴在杨树上的大黄牛,还有一条小河、一座黄泥茅草屋……凭着这些,我在黄昏时摸回了家,母亲大惊失色。
父亲很晚才回来,看见我,一把抱住我,哭得很凶很凶,都利不住,就像今天,谁劝也没用。
这些往昔记忆,深深刻在父亲的海里,以致他时时会做圆梦,时时哭泣不停。
现在,我站在父亲面前,他已不认得我。
可能因为我最近没回家,父亲想我了。
在父亲的潜意识里,我是不是又丢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8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通线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详写小时候父亲把“我”弄丢了这件事?
4.文章以《父亲梦里丢了我》为题,有什么作用?
5.“在父亲的潜意识里,我是不是又丢了?”这句话中包含着“我”的哪些情感?
十二、(2023八下·彰武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地质队的老师傅
罗爱田
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②一天,地质队的老师傅老金拿着退休申请书走进了分队长办公室。只见分队长对着分队书记叹气:“唉!今天又调走了两个!”分队书记也大为叹息:“我们地质工人每日爬山,汗水泡衣,非常辛苦,夫妻又长期两地分居……难留住人啊,唉—”老金一听,收起了退休申请,转身而出,回到寝室就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还有任务没有完成,推迟退休……咱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
③老金是钻机组机长,他从部队转业到地质队当钻工三十余年,随队转战各地,是极富经验的老师傅了。他带着一大帮刚参加工作二十岁左右的徒弟,工作在山里,和领导一样,住的都是低矮的小窝棚。
④改革开放后,都市的日新月异诱惑着大家。在地质队也实在辛苦,且夫妻长期分居两地,不少人想往城里调,人员流失大,勘探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当时有海外关系的,大都想方设法往国外跑,老金的一位徒弟也有这种关系,正办手续欲移居海外。大伙儿说:“外国的太阳比中国红……”老金正在生徒弟的气,闻言色变,朝他们一声断喝:“谁说外国的太阳比中国的红?”声音似从遥远的天际滚来,在徒弟们头顶如巨雷般炸响,惊得他们噤若寒蝉。
⑤老金又大声说,不,是吼:“咱中国的太阳就比外国的红!不信?你们去看看咱们新搬迁的工区山上的红杜鹃,为什么开得别样红艳?”虽然老金文化程度不高,小节上无所谓,大义上可不含糊。二十多个不知深浅的“愣头青”徒弟,前呼后拥,跋山涉水,穿荆度棘,曲折七里来到新搬迁的工区观看,果见漫山遍野尽是红杜鹃,花香飘泛,缕缕袭人;花簇连绵,流光溢彩,映照山峡,红透天际!这种红真的红得特别,能染红万物——山溪的水、山上的石、天上的云、钻塔、钻台、钻机,甚至大家的脸、衣裳全被染红了!这时,在秃岩钻台上忙活的一位技术员悄悄告诉家:“通过钻探岩芯取样化验,我们脚下很可能有丰富的铀!”“哇——”大家一阵欢呼、拥抱。徒弟们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别样的红,“红”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⑥老金还说,他的大女儿在二分队当找矿员,二女儿在四分队也是找矿员,两个小儿子在读地质大学,他们毕业后将会来他们的队……大家听后,不觉脸红,默然无语,都低下了头……由此,那位徒弟就中止了办理徙居海外的手续,留了下来;欲调往城市的人,也多留了下来,与大伙儿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傲霜斗雪,同心协力奋战在山区……
⑦老金又说:“我们单位是中央直属的专业找铀队伍,曾为‘两弹’制造不断提供原料……”“原来我们的工作如此光荣!”大伙儿情不自禁齐声喊:“我们骄傲!”
⑧一天,下班途中遇大雨,老金脚下一滑从山上摔下深谷,鲜血随着雨水哗哗流淌,伤势极重,大伙儿刚把他救上来,还没来得及送医院救治,他就走了。弥留之际,他用尽力气紧紧抓着放弃了移居海外的徒弟的手,说:“你能留下来……”另一只淌着鲜血的手颤抖着朝他竖起大拇指。老金又断断续续,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但他的意思并不含糊,大意大家都明白——他们干的是“国家大事”!
⑨“中国的太阳比外国的红”,徒弟牢记他这句坚定不移的话,含泪激动地说:“是!师傅!我们的太阳就是比外国的红!”可老金的手仍然紧紧抓着他的手不放,徒弟扯高了嗓音朝天大喊,“而且比外国的大!”分贝极高,遥应山谷,久久久回荡。老金的手这才慢慢地松了下来……
⑩大家知道,老金那句话有常识问题,而又都明白,他的话含有另一层意思,这没有错!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继而都热血沸腾。在往后的岁月里安于小窝棚,工作起来个个都充满朝气,生龙活虎……
老金的妻子和女儿来办老金的后事,大家这才知道,老金的家在某繁华大都市(以前老金家来信地址都写“内详”),老金的父亲是老革命……
(刊载于2022.4)
1.阅读文章,梳理与老金相关的事件,将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收起退休申请,推迟退休→① →② →遭遇意外去世,身世揭秘。
2.阅读下列语句,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进行赏析。
①声音似从遥远的天际滚来,在徒弟们头顶如巨雷般炸响,惊得他们噤若寒蝉。(赏析修辞手法)
②弥留之际,他用尽力气紧紧抓着放弃了移居海外的徒弟的手,说:“你能留下来……”另一只淌着鲜血的手颤抖着朝他竖起大拇指。(赏析加点词)
3.有人认为第 段与小说的内容无关,应将其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4.读完文章后,相信你对老金这一人物印象深刻,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老金这一人物形象。
5.现实生活中,像老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请举一个事例。
十三、(2023八下·彰武期末)围绕以下材料,请完成对应的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 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有所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
(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
“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3日)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
B.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 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
C.“Z世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
D.“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Z世代”下的中国青年对于网络文学有哪些深刻影响。
十四、(2023八下·彰武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火星上发现液态水
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在火星上首次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证据。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传回的数据显示,火星的山脊上布满深色、狭窄、从陡峭山坡延伸而下的“季节性斜坡纹线”,属于循环坡线,飞行器配置的光谱仪显示,这些黑色条纹上存在部分水合物,这也成为科学家们断定火星上存在液态水的证据。那么,火星上发现液态水有何意义?NASA 为什么把火星液态水称为重大科学发现?
②火星的大气十分稀薄,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1%,主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95.3%、氮气2.7%、氩气1.6%、氧气0.15%和水蒸气0.03%。火星表面通常极其寒冷,根据“探路者”卫星探测火星大气的结果显示,火星白天平均温度为-13.3℃,夜晚平均温度为-76.1℃,在极端情况下,昼夜温差可相差100多摄氏度。水的熔点(凝固点)与大气压、水的含盐度有关,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熔点(凝固点)约为0℃,在其他条件下则各异。火星的表面大气压只有500—700帕,约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的1/200。NASA发现火星液态水中含有大量高氯酸盐的咸水,使得火星水(实际上是盐溶液)的熔点比纯水低,这就使得火星上的冰并不需要达到0℃就能融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氯酸盐的浓度越高,火星上冰的熔点就越低,越能在更低温度下呈现液态。
③科学家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水的发现,让人们对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产生更多联想。依据人类现有的认知,在地球上有水的地方,几乎就会有生命存在。现在火星发现了液态水,这能证明火星上一定有生命吗?NASA 指出,火星生命更有可能是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或许不会生活在液态水的附近。此次成果发布会上展示的火星液态水正是高氯酸盐为主的卤水。含有高氯酸盐的水在地球上对生命是不利的,它会将大部分微生物杀死。可能只有某些特殊的细菌才能在这种环境中存活。在火星地表,生命不可能存在的原因,除了温差变化,还有致命的射线攻击。但火星表面与众不同的“坑链”现象却带来另一种可能——火星地表下的一些天然隧道可以为生命提供一个“避难所”。
④既然这样,火星发现了液态水还有什么意义呢?液态水的发现将极大地拓展
人类将来的火星行动。液态水的存在,意味着它可供未来登陆火星的人类饮用。
NASA 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在21世纪30年代把宇航员送上火星。如果火星上没有水,那么就要用宇宙飞船运送,其代价之高昂可以想象。但有了液态水,就可以用它来分解出氧气,所以它也解决了人类的供氧问题。甚至,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可作为火箭燃料。即使火星上短期内无法住人,液态水的发现也为更远的星际航行提供了可能。科学家表示:未来我们可以从水中直接提取氢和氧,而火星因此能成为一个燃料补给站。总之,火星有液态水,将降低未来探索任务的成本,增加人类在这个红色星球上活动的“弹性”。
1.阅读本文,概括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②段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火星的基本情况?
3.选文第②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几乎”为什么不能删去?
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火星山脊上的季节性斜坡纹线存在部分水合物,成为火星上存在液态水的证据。
B.水是生命之源,火星上发现了液态水,让科学家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有了更多联想。
C.“液态水的存在,意味着它可供未来登陆火星的人类饮用”,说明火星上的水是可以直接被饮用的。
D.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的一个意义是可以降低未来探索火星的成本。
十五、(2023八下·辽阳期末)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田垄深处
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②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莱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⑥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知道他是怎样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怎样默默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⑦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远处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老孔说:”这个春节,不能外出,就寻思干点啥,就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真有你的!”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一个亲切响亮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⑧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选文有改动)
1.本文主要写”我”到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请根据访问行踪及活动用简洁的词语填空。
前往田垄一一A ——田畴畅谈——田垄望桃——B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
3.选文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4.选文中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老孔除了勤劳朴实,他还有哪些品格让”我”敬佩。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⑥段的作用。
十六、(2023八下·辽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梦幻又危险的海雾
①宁静的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纱,若隐若现的船只随着海浪起伏,船只上的人们追望夜空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星空月亮……你一定觉得这样的画面非常美好静谧。但画面的主角之——海雾,正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过程。
②尽管你不想把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意与灾害这样的字眼儿放在一起,但事实上,海雾的确是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它在全球大部分海战频繁地发生,一旦出现海雾,海上的目标则很容易被遮掩,在船只往来密集的海域,极有可能发生船只偏航与相互碰撞的事故,在岛屿附近还有可能发生船只触礁沉没这样的海难。
③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例如英国轮船公司的”埃及”号邮船,在1922年5月22日从伦敦开往印度孟买的航线中,遭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突发性海雾过程,因视线受海雾影响,与法国破冰船”西娜”号相撞沉默,沉船导致游客和船员共86人遇难,连带船上的大量货物一同沉入海底。这次海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也提醒大家在海雾天气驾驶船只时务必更加慎重。据全球海上事故统计,”能见度差”在海上事故原因中占很大比例。
④那么,海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⑤海雾是指海上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我们都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凝结(气体遇冷变成液体)或者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海雾就是和水汽凝结(华)有关的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使得近海面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发生凝结(华)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变成悬浮在近海面空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这就形成了遮住航船视线的海雾。根据水汽冷却方式的不同,或形成海雾的天气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海雾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海雾拥有一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家族。
⑥最为常见的海雾是平流雾,它是湿空气流经较为寒冷的海面时遇冷发生凝结(华)所形成的海雾,发生范围相对较小,维持的时间也较短,经常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海面上,或者是浮冰不太密集的极地大洋上。
⑦海面上还有一种特殊的雾,叫作辐射雾,这种海雾一般出现在南北极的密集浮冰区域或北极的冰盖上,通常是由于冰面上强烈的辐射冷却作用,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日出以后这种冷却随即被破坏,辐射雾也就逐渐消散了。
⑧为了可能将海雾对海上航船造成的干扰降低,事先的预测预报就十分重要了。海雾的预报可以通过天气学的手段,综合考虑各种能够引起海雾的因素及大气环流场的特征来进行,但由于海雾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海雾的预报也具有复杂性,比如由于海上的观测条件稀缺,很多区域性海雾过程缺乏观测数据来支持预报;又比如海雾生成的原因较多,如果采用气象数值模式进行预报,又很难用一种数值模式模拟复杂的海雾生成过程。因此,现有的海雾预报方法比较综合,是运用天气学方法并结合数值预报,再结合历史数据的分析。但即便如此,也尚无法将海雾预报得精准不差。目前,这仍是一个有待攻克的气象难题。
1.选文②~⑧段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海雾,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海雾的形成过程→② →③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尽管你不想把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意与灾害这样的字眼儿放在一起,但事实上,海雾的确是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
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这段话放在哪一段合适?说明理由。
1993年的5月2日,我国科学家考察船”向阳红16”号因舟山附近海域的海雾灾害与塞浦路斯的3.8万吨级”银角”号邮轮相撞而沉入大海,造成3人死亡和无法估量的国家财产和资料的损失。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标题用对比鲜明的词语,突出了说明对象海雾的特征,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据统计,“能见度差”在海上事故原因中占很大比例,而海雾就是导致”能见度差”的罪魁祸首。
C.海雾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平流雾,经常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海面上;一种是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
D.选文采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对海雾进行了系统说明,文脉清晰,重点突出。
十七、(2022九上·沈阳月考)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①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名单里,我们看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玉泉区大队南二环路站站长巴特尔,14年来参与4500余场灭火救援,闪耀无私“火焰蓝”;海军特级飞行员王勇创新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模式,彰显热血“迷彩绿”: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29.4万人,增添亮丽“志愿红”……在青春绚丽多彩的调色盘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正像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有为青年,他们奔跑在时代前列,在奋斗中增长才干、实现价值,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实现青春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广大青年方能闯出广阔天地、干出不凡业绩。
③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执着,到“愿拼热血卫吾华”的英勇奋斗,再到“哪里艰苦,我就应该到哪里去”的默默贡献……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代青年方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④如今,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唯有勤奋学习、增长本领,才能为青春搏击积蓄能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甘坐“冷板凳”,专注探索人类群体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高级技师何小虎多年来解决火箭发动机加工难题65项,在长征五号、天问一号等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司机张彦扎根港区码头一线,带领团队7次刷新集装箱桥吊单机和船时量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用严细深实的专业能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为青春写下生动注脚,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贡献才智。
⑤实现青春梦想,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青年驻村第一书记,到“80后”“90后”最美逆行者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当代中国青年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担当。当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广大青年就能在实现出彩人生的同时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广大青年必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摘自2021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③④⑤段的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5.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怎样担当起国家的重托,民族的重任?
十八、(2022九上·沈阳月考)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①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②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造了中国式的“梁架”。之后,他们又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种中国建筑特有的“文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斗拱做法”。
③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到了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把每一构材的做法,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④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体现出中国建筑特殊的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略加处理便可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⑤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把“彩画作做法”发挥到了极致。工匠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使用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此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檐下阴影反衬了梁枋斗拱的彩绘斑斓,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⑥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出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加以附属建筑物周绕联络而成。既满足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要求,又增加了建筑的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无论地域,中国房屋无不采用“院落组成法”。
(作者梁思成,文章有删改)
1.本文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了中国建筑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介绍了我国建筑的 、 、 和 等“文法”。
2.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压在立柱上的剪力,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B.文章的第③段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斗拱的应用与发展。
C.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D.“青绿点金”指梁枋上的彩绘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点缀。
5.为了理解宋代《营造法式》大木结构的基本要素,依据【链接材料】,请选出下图中编号与名称相符的一项是 ____
【链接材料】
处在屋架最上层,只承托两根檩,其上正中设置短柱承托脊檩的梁称为平梁。举折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房子分内柱跟外柱,外柱就是指房子最外层,建筑物外柱(檐柱)之内的柱子,统称内柱。
选项:
A.②平梁; ⑤内柱; ⑨举折 B.②平梁; 内柱; ①举折
C.③平梁; ⑤内柱; ①举折 D.③平梁; ④内柱; ①举折
十九、(2022九上·沈阳月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等鱼断气
胡展奋
①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此外还伴有黄疸、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症状。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他认为,我母亲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②这可难住了父亲,那个时候物质高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间歇泉一般时隐时现。
③从黑市买来鲫鱼,父亲便马上操作。第一步是为母亲“退黄”,按每碗鱼汤100克鱼计算,剖200克鲜鱼熬约30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个碗中,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即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早把家里掏空了。而且,为了抢一条活鱼,父亲多少次推臂撸袖,和人在鱼摊前撕作一团。
④父亲默不作声。“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⑤天已擦黑。路灯下,远远地看到他蹲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光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两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身子冻得簌簌发抖,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⑥我不解地看着他,没说话。为什么活鱼不买,非要等它咽气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活,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⑦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父亲此时心里……
⑧父亲忽然胜利似地叫了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怏怏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了!竟然蹲了两个钟头!”
⑨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剜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⑩“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他得意地对我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刚死的鱼或“弥留”之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高于久死之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识货”,可以省却反复解释,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这条鱼快不行了!”
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的蹲守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水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高烧40度。
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医生也听说父亲的故事,急颁手谕:不必死抠鲫鱼,其他利水消肿的河鱼也可以,比如鲤鱼、泥鳅、黑鱼、青鱼等等,只要如前法炮制,均可。
“等断气”的范围扩大了。问题是青鱼太贵,且鱼身过大;鲤鱼固然消肿,但系著名的“发物”,忌。黑鱼呢,一口气总是断不了,你就是等它通宵,兴许嘴巴还在一张一翕。
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也不忍,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
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完全消退。
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1.文章围绕给“母亲治病”展开叙述,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情节,完成填空。
母亲患病,① ;父亲坚持给母亲买鲜活鲫鱼,② ;医生说要继续消肿,③ ;“我”接替父亲蹲守,等鱼断气,④ ,母亲全部消肿。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
3.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请第⑦段的划线句后补充一段父亲的心理描写。要求:上下文衔接自然,150﹣200字,符合情境。
5.请概括文中父亲这一形象。
6.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到“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材料链接】
暖哭,这就是人间!69岁老人饭店独自庆生,小伙偷偷买单送祝福。11月27日,在辽宁鞍山,一位69岁的老人,独自来到一家小饭馆给自己过生日。由于儿子远在昆明不能陪自己,老人就想给儿子录一段视频,告诉儿子自己没有亏待自己,让他放心工作。老人述说着自己的思念,希望下一个生日儿子能陪自己过。坐在旁边吃饭的小伙子被这一幕所打动,偷偷为阿姨买了单送上祝福,就离开了。就是因为这名陌生小伙子的举动,让王阿姨这个生日过得特别温暖。
二十、(2023九上·大连月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奔跑的母亲
①黑马!又见黑马!
②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
③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④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