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伊本·鲁世德(1126—1198年) 在《关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致性》中提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而不是靠宗教冥想或摈弃欲望。他的这一思想( )
A.加速了阿拉伯帝国民族交融 B.有利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
C.缓和了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 D.有助于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
2.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3.如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4.1976年,英国人类学家凯思林·高夫再次回到印度某村进行调查,她发现村中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村庄里变化不大。统治的种姓仍然在统治,地主都是婆罗门,自耕农多数是几个较低的非婆罗门种姓,多数雇农都是“贱民”。这体现出( )
A.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 B.印度土地兼并问题依然突出
C.英国人力图维护在印度的特权 D.婆罗门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
5.下图是15-16世纪某古代帝国的领土扩张示意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扩张,该帝国( )
A.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B.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C.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海 D.大规模传播扩散希腊文明
6.8世纪中期,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建立起来了。它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7.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B.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 D.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8.笈多王朝军队的主力由各地藩臣提供,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也不健全,不能控制全部战象和军马,地方行政措施也都交于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进行。这说明笈多王朝( )
A.实行中央集权制 B.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9.古代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印度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
A.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超过了佛教 B.突厥人入侵印度并建立德里苏丹国
C.阿拉伯帝国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D.婆罗门教演变来的印度教实力衰落
10.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
A.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1.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12.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两个机构( )
A.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发展 B.助推了欧洲文化发展
C.体现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 D.加速了封建经济发展
13.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B 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D 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A.A B.B C.C D.D
14.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模仿中国制度设置官吏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1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向波斯、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这一说法( )
A.准确评价了穆罕默德的历史作用 B.强调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全面分析了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 D.肯定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的融汇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阿拉伯帝国商业
材料一商人是世界的信使。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
——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埃及有个富商, 名叫余睦肃丁。他言而有信,家中婢仆车马成群,财富很多,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
——《一千零一夜》节选
(1)上述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阿拉伯帝国商业的
(2)还可以补充什么角度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千零一夜》对于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1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遣唐使和大多数的留学生、学问僧等回国后都作出了贡献。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政治方面,日本孝德天皇的大化革新的出现,就是在高向玄理等遣唐学生推动下进行的。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的名称的由来。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唐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 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 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
—孙宏:《简论日本遣唐使》,载《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大化革新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革新的内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境内各个地方社群间的差异较多。罗马不仅将这些千差万别的区域联结成一个整体,更是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塑造出了这些区域间的很多共性。基督教席卷全国,取代了很多地方性宗教传统。帝国各地城市在外观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建筑和城市格局方面。各地行政机构和军队都在同一套高层机构统御下,税务系统则几乎影响着每一个人,一些文化上的差异逐渐缩小,如高卢的地方语言大概在5世纪时失传;埃及人不再使用自己的巨型神庙,也放弃了法老时期的建筑风格。人们认为自己是统一的罗马世界的一分子,这种想法不仅存在于城市精英的头脑里,也存在于乡野村夫的意识中,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著《古典欧洲的诞生一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
材料二
中国的造纸术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经过他们传向欧洲。10世纪末,在穆斯林地区人造纸张已成功取代了纸草纸与羊皮纸。12 世纪中,阿拉伯人统治过的西班牙开办了造纸厂。后来意大利、法兰西等也学会了造纸。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传入欧洲。阿拉伯的医学科学主要来源于希腊医学,一部分则来源于波斯医学,他们很早就把格林医学著作的绝大部分译成阿拉伯文。印度人在古代就发明了表达数字的符号1.2......9和定位计数的进位法。在4或5世纪,有了“0”的符号,这种数字和进位法被阿拉伯人学会,并于10世纪下半叶传向西方。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方式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十零一夜》从公元8、9世纪之交开始流传,直至16世纪初定型成书,经历了七八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在传述过程中又吸收了波斯、印度、希腊、中国等民族的故事,最终形成一都具有阿拉伯民族统一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集。全书共25卷,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政治、社会、伦理、文学、医学乃至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辑录有诗歌、演讲辞,谚语以及贤者学者的格言警句和各种趣闻轶事等。它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韵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是阿拉伯古代珍贵的文史资料,对后世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
——摘编自陆培勇《从<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
材料二 《一千零一夜》之所以会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宗教的真实现象,还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理渴望。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是一部汇聚多个民族智慧精华的历史载体,还是对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画面的真实再现。就其艺术性来说,它的内容文笔流畅,情节生动,并用奇思妙想的方式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其故事所反映出来的热爱理想、勇于追求等思想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封志华《<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千零一夜》能够成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千零一夜》成书的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伊本·鲁世德认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体现了人的价值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没有描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义产生,而非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自己则变成庄官”可知,庄园不向政府交税,且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不利于政府管理,大贵族势力更加庞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C项正确;庄园摆脱政府财政控制体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表明中、小地主受中央权贵控制,人身控制加强而非减弱,排除B项;地方中、小贵族与中央权贵勾结,并不利于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印度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修改(又称阿拉伯数字),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因此,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未体现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不同古文明进行对比,不能体现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6年(英国)。材料核心信息反映20世纪70年代印度农村依然深受古代种姓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印度土地兼并问题依然突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人维护其在印度的特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种姓制度对印度农村的影响,婆罗门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不存在社会地位逐渐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根据图中时间15-16世纪,以及伊斯坦布尔等重要时空信息,可以判断本题所示地图应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控制了 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 易受到一定影响,A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 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 律体系,排除B项;罗马帝国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 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 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 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亚洲)。据材料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建立,其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395年,拜占庭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4-1566(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但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其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建设,说明其宗教政策相对宽容,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时伊斯兰教,排除A项;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天主教,并未涉及其他宗教,无法说明各教派呈均势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印度。材料概括可知:中央军事机构不健全,地方行政措施交于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可知当时地方割据势力颇为强大,D项正确;实行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B项正确;宗教的改变主要是统治者的原因,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宗教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婆罗门教演变来的印度教实力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人注重吸收被征服人民的文化和其他域外的优秀文化,这对提升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阿拉伯人重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没有体现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排除B项;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加速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题意可知,虽然高丽王朝的大臣主张遵守华夏制度,但也主张要遵循高丽的地方风俗,由此可知该官员是强调要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项正确;该官员也强调要遵循高丽的地方风俗,并不是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并不是承认本国的藩属地位,排除B项;根据“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守”可知该官员并不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托勒密王朝、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和“‘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城创办的缪斯神庙收藏了文化珍品,推动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学术的发展,阿拉伯帝国的“智慧之宫”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东方文化向欧洲传播,所以两者都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希腊城邦的典型特点是“小国寡民”,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与古希腊城邦有明显区别,排除A项;选项对科研的重视与材料提及的综合性学术中心不相符,排除C项;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此时埃及正处于奴隶社会,没有刺激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可知,这个史实主要表述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色,与结论“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符,B项正确;从史实“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根据史实“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可知,在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已经横跨亚非欧三洲,可得出结论“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排除C项;根据史实“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制度,可得出“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据材料可知,日本实行租庸调制,高丽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越南模仿中国设置官吏,这些都说明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没有非洲国家,也没有西方文明,排除AB项;材料描述的是周边国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与借鉴,而非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地区。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说法认为“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因此,材料强调穆罕默德对阿拉伯地区统一进程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地区处于分裂状态,受到外族入侵,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材料只是选取了穆罕默德的一个侧面,没有准确评价穆罕默德的历史作用,没有全面分析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也未肯定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的融汇,ACD项均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1)宗教价值观的角度;商业范围及商业城市;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
(3)该文学作品作为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体现,在内容上有很多描写商人、商业的情节,反映了商人的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了解、认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学作品主观性强,需要其他史料佐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角度:根据材料“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可知,宗教价值观的角度;根据材料“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及贸易路线可知,商业范围及商业城市;根据材料“他言而有信, 家中婢仆车马成群, 财富很多, 是商人中最忠实善良的人,因此被推选为商界的领袖”可知,商业在文学中的体现。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补充:本题相对开放,结合所学可知,视角可从商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商业的保障及手工业、农业对商业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补充。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说明: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可从文学作品是对商业的反映、对阿拉伯帝国商业的了解及文学作品的主观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17.(1)措施:仿效中国唐制设立年号;参考唐律颁布律令;改革了官制,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机构;传播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原因:日本发展落后;中国唐朝社会文化先进,并接纳了日本的遗唐使和留学生。
(2)特点: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作用: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推动了中日友好交流。(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措施:依据材料“ 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的名称的由来。”可知,仿效中国唐制设立年号;依据材料“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唐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可知,参考唐律颁布律令;依据材料“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 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 ”可知,改革了官制,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机构;依据材料“ 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可知,传播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奴隶制制度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日本发展落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致使一部分地主阶级开始向中国学习,同时中国唐朝社会文化先进,允许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最终引发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特点:依据材料“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可知,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作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完成了日本封建化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也学习了日本的优秀文化,推动了中日友好交流。
18.(1)统治方式:建立行省制度进行统治;征收统一的税收;推行统一的宗教。
影响:有利于加强统治区域内各地联系;导致地方性的宗教传统逐渐消失;各地在文化上趋同;人们从心理上认同罗马帝国;破坏了当时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2)特点:具有包容性和创造性;伊斯兰宗教色彩浓厚。
成因: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帝国境内很多地区是古代文明发源地,保留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帝国境内经济交流频繁、商业繁荣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条件;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的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并保留古代文化遗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罗马帝国。第一小问统治方式,由材料一“帝国各地城市在外观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基督教席卷全国”,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思考可知,建立行省制度进行统治,征收统一的税收,推行统一的宗教。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罗马)将这些千差万别的区域联结成一个整体”“逐渐塑造出了这些区域间的很多共性”可知,有利于加强统治区域内各地联系;据材料一“基督教席卷全国,取代了很多地方性宗教传统”可知,导致地方性的宗教传统逐渐消失;据材料一“人们认为自己是统一的罗马世界的一分子,这种想法不仅存在于城市精英的头脑里,也存在于乡野村夫的意识中”,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各地在文化上趋同,人们从心理上认同罗马帝国,破坏了当时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阿拉伯帝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在穆斯林地区人造纸张已成功取代了纸草纸与羊皮纸”“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传入欧洲”“(古代印度的)数字和进位法被阿拉伯人学会,并于10世纪下半叶传向西方”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具有包容性和创造性,伊斯兰宗教色彩浓厚。第二小问成因,综合材料二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交往等方面思考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帝国境内很多地区是古代文明发源地,保留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帝国境内经济交流频繁、商业繁荣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条件,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的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并保留古代文化遗产。
19.(1)原因:过程漫长;吸收多国文化;题材广泛。
(2)意义: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韵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对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画面的真实再现;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
原因:根据材料“《一十零一夜》从公元8、9世纪之交开始流传,直至16世纪初定型成书,经历了七八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可知,过程漫长;根据材料“在传述过程中又吸收了波斯、印度、希腊、中国等民族的故事,最终形成一都具有阿拉伯民族统一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集。”可知,吸收多国文化;根据材料“全书共25卷,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政治、社会、伦理、文学、医学乃至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辑录有诗歌、演讲辞,谚语以及贤者学者的格言警句和各种趣闻轶事等。”可知,题材广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
意义:根据材料“它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韵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是阿拉伯古代珍贵的文史资料,对后世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可知,被认为是文学、语言学、诗韵格律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之所以会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宗教的真实现象,还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理渴望。”可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是一部汇聚多个民族智慧精华的历史载体,还是对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画面的真实再现。就其艺术性来说,它的内容文笔流畅,情节生动,并用奇思妙想的方式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可知,是对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画面的真实再现;根据材料“其故事所反映出来的热爱理想、勇于追求等思想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可知,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