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2015-2016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习+章末整合):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红对勾】2015-2016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练习+章末整合):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9-13 20:34:03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人体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x>y>z        B.y>x>z
C.z>y>x D.z>x>y
解析: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质具有一定的浓度,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水分子进出平衡。
答案:D
2.把体积相同的10%(质量分数)葡萄糖溶液和10%(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用半透膜隔开,初始状态其分子移动的方向是(  )
A.葡萄糖分子向蔗糖溶液中移动
B.蔗糖分子向葡萄糖溶液中移动
C.水分子从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中移动
D.水分子从葡萄糖溶液向蔗糖溶液中移动
解析:葡萄糖是单糖,而蔗糖是二糖,其相对分子质量较葡萄糖要大,因而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两溶液中,1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较小,而10%葡萄糖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则较大,因此,蔗糖溶液中水分子密度大,葡萄糖溶液中水分子密度小,所以水分子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中移动。
答案:C
3.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所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放入蒸馏水中,透析袋相当于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即不能从透析袋进入蒸馏水中;而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即能进出透析袋。因此,随着时间的增加,透析袋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到透析袋体积的限制,进入其中的水分子不再增加,蔗糖溶液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即B图曲线所示。
答案:B
4.为研究植物a能不能移植到b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测定植物a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
浓度(mol/L)
0.15
0.2
0.25
0.3
质壁分离情况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
显著
他们又测定了b地土壤溶液浓度。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该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
A.≥0.2 B.≤0.2
C.≥0.3 D.<0.2
解析:植物a细胞液浓度在0.15~0.2之间,所以b地土壤溶液浓度必须小于0.2。故选D。
答案:D
5.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植物甲和植物乙的幼苗,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培养液中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并与原培养液(各成分相对含量为100%)中相应成分作比较,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同种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B.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C.植物甲对水分子和Mg2+的吸收量不成比例,吸收水的量大于吸收Mg2+的量
D.植物乙根细胞膜上SiO的载体比植物甲根细胞膜上Mg2+的载体多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植物甲和植物乙分别对Mg2+和SiO的吸收量不同,因此A、B项正确。由于此题比较的是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与原培养液中相应成分百分含量之比,因此,若比值大于100%,说明培养液中此成分的百分含量较之前含量增大,植物对水的吸收量大于对该成分的吸收量。分析图可知,植物甲对水分子的吸收大于对Mg2+的吸收量,即C项正确。此题比较的是含量百分比,不是数量,因此无法判断SiO的载体与Mg2+的载体哪个更多,D项错误。
答案:D
6.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 h后原培养液中的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 h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K+
Mg2+
Ca2+
SiO
水稻
17.0
105
117
19.5
番茄
19.1
85
59.6
118
A.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也不同
B.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该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
解析:对表中每一列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水稻吸收的SiO较多,对Ca2+、Mg2+吸收少。而番茄吸收的Ca2+、Mg2+较多,对SiO吸收少。由表中数据不能得出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该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的结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将等量的NH、K+、Ca2+、PO共同溶解于500 mL蒸馏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几小时后,测得混合液中四种离子的含量变化如下表所示,并发现水稻根变小。
项目

NH
PO
K+
Ca2+
减少量(%)
0
83
72
97
84
(1)根变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表中四种离子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种离子减少量的不同说明________,从而证明细胞膜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溶液的浓度过大,导致根细胞失水
(2)根细胞吸收了四种离子
(3)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选择透过性膜
8.某实验小组要对“低温是否会影响渗透作用”进行探究,假如你是实验小组的成员,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用具:1 000 mL烧杯,带刻度的长颈漏斗、新鲜的猪膀胱膜、蒸馏水、蔗糖溶液、水浴锅、冰块等。请在下面的方框中画出一组装置示意图:

(2)实验步骤:①组装渗透装置两套,分别编号为1、2。
②在两组烧杯中分别加入________,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________,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1组用________加热至37 ℃,2组的烧杯外加________降温。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漏斗的液面刻度变化。
(3)分析回答
①本实验是通过测定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即________作用速率来进行探究。
②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为了直观地表示相对速率,用________作为因变量。
(4)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温会影响渗透作用且使渗透速率加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中的自变量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实验因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温是否会影响渗透作用,因此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就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为因变量,漏斗液面高度会因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
(2)②等量的蒸馏水 等量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 ③水浴锅 冰块
(3)①渗透
②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 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
(4)①低温会影响渗透作用,且使渗透速率减慢
②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低
③若1、2两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
④低温不会影响渗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