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23: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600年,天文学家布鲁诺被天主教会押往刑场,舌头被钳子夹住,而布鲁诺却毫不畏惧,无比英勇地迎接了死亡,他相信真理是不能被压制的。30年之后,当伽利略出版他的《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后,也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被处以无限期监禁。当教会要他签字放弃其科学见解时,他说道:“地球还在转动。”表达了他对科学的执着信念。这表明( )
A.基督教的宇宙观被打破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有限
C.人文主义思潮迅速传播 D.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和献身精神
2.下图是一幅世界名画,对它的解读和评价,不准确的是( )
A.人物形象典雅.庄重,充满古典美 B.歌颂了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展现了人文主义风貌 D.刻画了人体的健美和力量
3.下表呈现的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的思想观点。由此可知,这些启蒙思想家( )
思想家 观点
孟德斯鸠 由世袭贵族、在职贵族、纳税人团、民选议会组成的中间权力机构来治理国家,基于中间权力机构全体成员的荣誉感的君主政体才是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
伏尔泰等 驯服君主制的最好方式不是划分权力或保护传统特权,而是使政府现代化,从而使它们运作得更有理性、更有效率。
A.主张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 B.借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
C.强调用分权原则治理国家 D.支持建立现代政府以捍卫君权
4.孟德斯鸠认为,在平民政治的国家里,每个公民的自由都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也是人的特质,出卖这个公民的特质,是一种不可想象的行为;人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并把自由视为一种精神享受,也是唯一值得保卫的幸福。这一论述( )
A.拓展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B.强调了个人自由的价值
C.反映了科学革命的勃兴 D.肯定了共和政体的优势
5.康德(1724——1804) 认为,德国人融合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感情,但他们更接近于前者,同后者的相似是由于模仿造成的,因而是矫揉造作的,德国人成功地把崇高感和美感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不少的德意志知识分子猛烈批判德意志人对法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主张构建民族文化。上述情形( )
A.激化了德法两国的民族矛盾 B.偏离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C.丰富了启蒙运动的时代内涵 D.顺应了德国统一战争的需要
6.伽利略(1564—1642) 主张世界是统一的,无论是行星、石子、空气或云,所有这些现实都服从同样的道理;笛卡尔(1596—1650) 主张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培根(1561—1626)和笛卡尔一样蔑视传统,希望建立一种不受那些陈旧观点束缚的新哲学。这些思想主张( )
A.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有利于推动理性主义的发展
C.直接开启了科学革命的时代
D.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社会基础
7.格劳秀斯认为,人们既然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订立契约,组成国家,那就要给国家足够的主权。这种主权,“其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其主要观点是( )
A.主张社会契约论 B.倡导人民主权说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启蒙运动的影响
8.“天职”一词的现代意义源于路德对《圣经》的重新翻译。他采用了“神的呼召”与“劳动”的融合,认为施加在每个基督徒身份上的义务,是上帝给每个基督徒的命令。他还认为人的天职属于尘世,是一种属灵生活的操练,是一种尘世中的修道。由此可见,路德的“天职”说( )
A.赋予世俗职业以道德意义 B.肯定世俗生活,支持灵魂自救
C.强化了基督教的教化作用 D.号召宗教改革,追求现世幸福
9.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达·芬奇首先研究佐贡多夫人的心理,其次是勾勒素描,并进行数学计算,最后才动笔。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达·芬奇曾经请到了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蒙娜丽莎》的创作反映了作者( )
A.探索自然客观规律 B.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C.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D.反对蒙昧迷信与专制统治
10.中世纪的欧洲排斥工匠的技术发明,到了16世纪,采矿以及冶金操作手册在德意志刊印发行后,其他领域的类似书籍相继在欧洲出现,科学家对手工艺人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这说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技术传播 B.文艺复兴助推生产技术进步
C.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冶金领域 D.欧洲近代科学源于生产实践
11.伊拉斯谟在1511年出版的著作中,批评了老派语法教师执着于传授枯燥的拉丁文语法乃至用桦条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先上一堂简短的语法课后,就带学生接触原文,把原文像谚语一样刻在戒指或杯子上,用原文编笑话,让原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件事实和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这一主张( )
A.推动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B.符合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
C.拉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追求
12.据表推知,莎士比亚意在( )
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及台词(部分)
剧名 台词
《亨利五世》 英格兰还有哪一朝国王拥有过更富裕的贵族,更忠心的臣民?
《约翰王》 没有一个意大利的教士可以在我们的领土之内抽取捐税;在上帝的监临之下,我是最高的元首,我可以独自统治我的国土。
《亨利六世》 法国人是我们的敌人,会说敌人语言的人能不能做一个好大臣 高贵的英国人啊,把法兰西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A.倡导人文精神 B.抨击教会特权 C.激励英国争霸 D.强化民族认同
13.17世纪,某思想家写道:“由于不受法律和国王的控制,人们的生活中缺乏可使每人都敬畏的公共权力,他们就处于被称作战争的条件之下;在战争中,每一个人都反对另一个人。为了摆脱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人们用他们的自由换得了社会和政治秩序。”由此可见,该思想家( )
A.倡导政治革命 B.认同民主共和 C.反对自由平等 D.主张社会契约
14.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莱辛(1729~1781年),通过文学作品抨击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某些作家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庸俗模仿,莱辛认为他们“比法国人更法国化”,他反对华而不实的巴黎文风,主张运用自然朴素的德意志日常用语建立市民戏剧。莱辛的这些思想( )
A.表明工业化助推文化本土化发展 B.适应了唤醒民族意识的需要
C.体现出德法启蒙核心价值的差异 D.说明德国统一推动文化发展
15.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诏令各地诸侯和教会归顺罗马教皇希尔维斯特及其后继者,并把“罗马城、全部意大利和帝国西部诸行省”都赠给了教皇,这一文件被称为《君士坦丁的赠礼》,教会强调该文件确立了其兼领西部帝国的合法性。然而15世纪一名叫瓦拉的教士凭借实证和历史语言的辨析,证明了这一文件系后世伪作。瓦拉对这一文献的考证反映了( )
A.进步人士反对宗教的立场 B.抵制基督教的神学教条
C.王权加速民族国家的扩展 D.人作为批判主体的尝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立法权应该委托给贵族集团和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集团。贵族集团的成员应该世袭。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行政权应该执掌在君主手中。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的阶级立场,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观点一 观点二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张的是要摧毁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封建主义和狂暴的君主专制政体,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摘编自张雁深《孟德斯鸠和他的著作》 孟德斯鸠认为“没有君主就没有贵族,没有贵族就没有君主”,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摘编自王养冲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
(1)围绕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阶级立场认知的差异。
(3)有学者认为,“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结合两则材料,以孟德斯鸠思想的解读为例,对该观点予以评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运动是新兴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主义和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变革,是一场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运动。它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扩大到欧洲其他各国。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布鲁尼,前赴后继;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都高扬了这场运动的旗帜,成为这场运动的代表。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英国的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场运动在政治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罗塔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智者学派同一时代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敬天地,远鬼神,近人事”“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必修》3编辑
材料二: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三:刘祚昌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改革中产生的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为其发家致富作辩护,并为他们不择手段掠夺大开绿灯。
——刘祚昌《论西欧宗教改革》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时期的言论,孟德斯鸠:(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据《启蒙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古希腊思想家探究对象的相同点和各自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四,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各自最突出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欧洲人文主义演进变化的历程。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广州、泉州、杭州诸港,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官制学校、民俗宗教、货币商贸等的记载不断丰富。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
——摘编自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
材料二 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材料三 抗战时期,许多外国人来到陕甘宁边区参观考察,报道“另一个中国”。他们记录下的边区是全中国最接近真正民主政治的,豆选、燃香烧洞等投票方式保障了一切阶级的选举和参政权利。曾经“荒凉的陕北”,已变成“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无苛捐杂税,“在这儿旅行安全极了,简直到了令人乏味的地步”。中立的“旁观者”身份和视角,帮助他们向世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善良有效而认真”的形象。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
——摘编自雷艳芝《从外国友人的延安叙事看中国共产党的善治形象》
材料四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当前,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以来西方建构的中国形象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善治形象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叙事”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加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年后的西欧。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基督教的阻挠,科学家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但科学家们不畏强权,仍然坚持真理,表现了对科学研究的勇气和献身精神,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而非科学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科学家为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不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题干,可知这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其“刻画了人体的健美和力量”,不是《蒙娜丽莎》的特征,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依据《蒙娜丽莎》的形象,得出其人物形象典雅、庄重,充满古典美,排除A项;《蒙娜丽莎》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现世幸福,歌颂了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排除B项;《蒙娜丽莎》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现世幸福,展现了人文主义风貌,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主张基于中间权力机构的君主政体来治理国家是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伏尔泰主张建立现代化政府以驯服君主制,表明这些启蒙思想家都主张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伏尔泰主张驯服君主制的最好方式不是划分权力或保护传统特权,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启蒙思想家支持建立现代政府以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并不是捍卫君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作为个人的重要权利,具有不可让渡性,国家没有权力剥夺个人的自由这是孟德斯鸠对君主专制的批评与反思,体现了他以理性主义为旗号,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价值,B项正确;孟德斯鸠关于公民自由的论述,就是理性思维的具体表现,无法反映出理性主义内涵的拓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革命出现于16一17世纪,且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对专制集权体制的不满,体现了他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向往,但这并未肯定共和政体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4-1804的德意志。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德国人成功地把崇高感和美感结合起来,结合了英国和法国的思想,但同时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大力主张构建民族文化,烈批判德意志人对法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这进一步发展了启蒙思想的内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法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对德意志本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排除B项;德国统一战争在19世纪下半叶,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伽利略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因此包括宇宙在内的万物遵循同样的规律,而笛卡尔认为人应当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培根主张建立新哲学。三位学者都主张建立新的规则,这是思考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宗教改革,排除A项;直接开启科学革命时代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近代科学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社会基础,而材料强调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格劳秀斯认为,所谓“另外一个权力”,就是指人民主权。他曾公开说,“最高权力永远无例外地属于人民”的提法是不正确的,而主张以订立契约的方式给国家足够权力,A项正确,“最高权力永远无例外地属于人民”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没有倡导人民主权,排除B项;资料未来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格劳秀斯的观点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可知,路德的“天职”说认为世俗生活和净化灵魂并不对立,履行世俗事务是宗教信仰准许的,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A项正确;材料实际上是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而不是支持“灵魂自救,排除B项;“强化了基督教的教化作用”的说法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项;“号召宗教改革,追求现世幸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根据材料“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达·芬奇首先研究佐贡多夫人的心理,其次是勾勒素描,并进行数学计算,最后才动笔。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达·芬奇曾经请到了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他注重通过画作传达人的情感,从提高人的地位的观点出发,摆脱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旧传统,直接表现世俗的人物,从而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广阔的世俗生活领域。这反映出达·芬奇强调人文主义,肯定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生活,C项正确;材料中达·芬奇更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并非探索自然客观规律,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是理性的体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排除B项;启蒙运动中反对宗教神权、等级特权,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万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天主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生产技术不被重视、受到排斥;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实践。16世纪以后,德意志刊印发行采矿以及冶金操作手册、生产技术领域的书籍相继出现、科学家对手工艺人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正说明了文艺复兴助推了生产技术进步,B项正确;“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技术传播”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于天文学领域,而非冶金领域,排除C项;欧洲近代科学来源于科学实践,而非生产实践,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选项可知本题属于意义类、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根据材料“批评了老派语法教师执着于传授枯燥的拉丁文语法乃至用桦条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从而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件事实和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可知,该著作主张要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思想,这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民族国家观念,排除A项;马丁·路德发表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启蒙运动在17世纪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英格兰还有哪一朝国王拥有过更富裕的贵族,更忠心的臣民”“没有一个意大利的教士可以在我们的领土之内抽取捐税;在上帝的监临之下,我是最高的元首,我可以独自统治我的国土”,可知英国对王权的认同,据材料“法国人是我们的敌人,会说敌人语言的人能不能做一个好大臣 高贵的英国人啊,把法兰西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可知英国人形成了语言认同,所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台词是为了强化民族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莎士比亚意在强化民族认同,而不是人文精神,排除A项;“抨击教会特权”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激励英国争霸”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提倡建立公共权力,认为国家是从契约中产生的。人们自愿放弃一些个人权利,统一组织起来,建立国家,以保障各自的权益,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并不倡导政治革命,排除A项;该思想家认同国王的存在,认同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该思想家提倡法律,提倡自由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德国)。根据材料“认为他们‘比法国人更法国化’”“反对华而不实的巴黎文风,主张运用自然朴素的日常用语建立市民戏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政治四分五裂、战争不断,莱辛对模仿法国文化的行为进行抨击,提倡发展本民族的市民文化,用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来教育德国民众,这适应了唤醒和增强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时代需要,B项正确;这一时期德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是理性主义,材料未体现出差异,排除C项;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这一文件被称为《君士坦丁的赠礼》,教会强调该文件确立了其兼领西部帝国的合法性”“然而15世纪一名叫瓦拉的教士凭借实证和历史语言的辨析,证明了这一文件系后世伪作”和所学可知,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唤醒,因此出现了对教会的质疑,D项正确;材料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质疑,没有体现对宗教的反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唤醒,非抵制基督教的神学教条,排除B项;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扩展,不是文艺复兴,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评价: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试图调和君主、贵族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没有正确认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主张贵族世袭制,具有时代局限性。
(2)差异:前者认为孟德斯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君主和贵族的利益。
(3)该观点抹杀了历史的客观性,放大了历史的主观性。孟德斯鸠有《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传世,其思想并非“虚构故事”。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均有材料依据,属于对历史的多元解释,也并非“虚构故事”。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西方)。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将贵族、人民以及君主的权力进行分配,试图调和君主、贵族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根据材料“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可知,没有正确认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主张贵族世袭制,具有时代局限性。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差异:根据材料“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可知,前者认为孟德斯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材料“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可知,后者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君主和贵族的利益。
(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据材料“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该观点抹杀了历史的客观性,放大了历史的主观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有《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传世,其思想并非“虚构故事”。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均有材料依据,属于对历史的多元解释,也并非“虚构故事”。
17.(1)核心主张:人文主义;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2)差异:文艺复兴并没有提及明确的政治方案,启蒙运动则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图;文艺复兴没有明确的反封建君主,启蒙运动则明确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主要原因: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4到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它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扩大到欧洲其他各国。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布鲁尼,前赴后继;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都高扬了这场运动的旗帜,成为这场运动的代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其核心主张是人文主义,由于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还不敢同教会直接冲突,只能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自己的主张,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到18世纪的欧洲。差异:根据材料“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英国的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并没有提及明确的政治方案,启蒙运动则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图;文艺复兴没有明确的反封建君主,启蒙运动则明确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不足以对抗封建教会,他们只能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
18.(1)相同点:把人、人类社会作为探究的对象。目的:古希腊是发展和完善城邦民主政治;孔子是巩固奴隶主贵族政治。
(2)基本内容: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作用、反对教会神学对人的束缚、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幸福;启蒙运动主张反对教权和特权、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提倡理性。突出点:文艺复兴强调对人的尊重;启蒙运动强调对理性的推崇。
(3)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联合反对天主教会;启蒙运动中,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专制王权,号召消灭专制王权。
(4)古希腊时期,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控制下觉醒;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高扬“人文主义”大旗,使人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和天赋人权的大旗,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中解放出来,引领着人和社会的双重觉醒。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与希腊)。相同点:根据材料“普罗塔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孔子提出“敬天地,远鬼神,近人事””得出,孔子和古希腊思想家都把人、人类社会作为探究的对象。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利于完善民主政治;孔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主张人要服从社会,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含义即可。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作用、反对教会神学对人的束缚、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幸福;启蒙运动主张反对教权和特权、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提倡理性。
突出点:根据材料“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得出,文艺复兴的突出点是强调对人的尊重;根据材料“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得出,启蒙运动的突出点是强调对理性的推崇。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三“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得出,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联合反对天主教会。根据材料四“号召消灭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得出,启蒙运动中,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专制王权,号召消灭专制王权。
(4)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西方)。根据四则材料的整体分析和所学知识,可从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提出,启蒙运动的“理性”的演变过程进行回答即可。古希腊时期,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控制下觉醒;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高扬“人文主义”大旗,使人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和天赋人权的大旗,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中解放出来,引领着人和社会的双重觉醒。
19.(1)中国观:盛世、开放。
成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阿交流不断发展;指南针、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成果传至阿拉伯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部分阿拉伯人到达中国,对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
(2)演变: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中国是“理想他者”,18世纪晚期以后,中国是“劣等他者”。
说明: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企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塑造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西方文明的话语权,为西方的殖民活动和侵略活动做辩护,西方塑造出了“劣等他者”的中国形象。
(3)内涵:政治民主进步,经济自力更生,社会秩序安定文明。
意义:破除了国民党的污蔑,支持了抗战的胜利;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共的了解与认可;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共的国际知名度。
(4)认识: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今世界对中国存在着误读、污蔑等现象,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很有必要;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应该加大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通过举办世博会、冬奥会等活动,丰富传播方式,提升国际公关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中国观,根据材料一中“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认为中国盛世、开放。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中国对外关系发展,从经济、交通、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经济上,中华国力强盛,影响力强;交通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阿交流不断发展;部分阿拉伯人到达中国,对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文化交流上,指南针、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成果传至阿拉伯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是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可知,17世纪以来下方构建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从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的“理想他者”、“欧洲典范”到18世纪晚期以后是“劣等他者”的演变。
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和上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演变的原因方面加以说明即可,在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企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塑造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西方文明的话语权,为西方的殖民活动和侵略活动做辩护,西方塑造出了“劣等他者”的中国形象。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内涵,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即可,根据材料三中“边区是全中国最接近真正民主政治的,普选、燃香烧洞等投票方式保障了一切阶级的选举和参政权利”可知,边区政治民主进步;由材料三中“‘荒凉的陕北’,已变成‘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可知,边区经济自力更生;由材料三中“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无苛捐杂税,‘在这儿旅行安全极了,简直到了令人乏味的地步’”可知,边区社会秩序安定文明。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由材料三中“中立的‘旁观者’身份和视角,帮助他们向世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善良有效而认真’的形象。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人在边区的参观考察一方面破除了国民党的污蔑,支持了抗战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共的了解与认可,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共的国际知名度。
(4)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认识可以从新时期国际形象塑造的背景和意义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四中“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背景看,背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今世界对中国存在着误读、污蔑等现象,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很有必要;由材料四中“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意义层面看,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应该加大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通过举办世博会、冬奥会等活动,丰富传播方式,提升国际公关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