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2024年中考人教版生物复习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2024年中考人教版生物复习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6 21: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知识建构
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1.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3.1.4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3.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
3.1.6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3.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3.2.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2.2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典题精析
命题解读1 (2023·资阳)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农谚
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并结合诗句分析来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题干中农谚的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A
命题解读2 (2023·渝北区)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中曾记录过
以下场景,其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
B.吉林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
C.我国建立最早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D.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棚内的所有生物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A、B、D选项都只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C
命题解读3 (2023·聊城)如图为某湿
地生态公园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水生植物
B.若某有毒物质被排入水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青蛙
C.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的种间关系、食物链的概
念、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的特点。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竞争
是指两物种之间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产生的争斗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
水生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
源是太阳能(或光能)。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
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
物链传递并逐级累积。
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水生植物 轮虫 水蚤 鲶鱼;
水生植物 轮虫 水蚤 划蝽 青蛙;
水生植物 水蚤 鲶鱼;
水生植物 水蚤 划蝽 青蛙;
水生植物 蚊子幼虫 划蝽 青蛙。
【答案】A
考法创新1 (2023·泰州)我国的制酪技术历史悠久,《齐民要术》中
记载:“其卧酪待冷暖之节,温温小暖于人体为合宜适。热卧则酪醋,
伤冷则难成。”文中影响制酪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B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提示]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考法创新2 (2023·眉山)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
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据此下列
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狗尾草、艾蒿、 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提示]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能更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
【答案】D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狗尾草、艾蒿、 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菖蒲、芦苇、睡莲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备考演练
题库训练
1.对于生活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D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和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
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C.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D.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提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常见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
【答案】D
3.下列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D
A.水是鱼的生活环境 B.大雁南飞
C.错过季节播种,水稻减产 D.田间杂草多,作物产量低
4.(2023·荆州)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
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C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5.(2022·南充)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其细胞透水性较
强,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故能生长在高度盐渍
化的土壤上,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以上材料体现了
( )
D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于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6.科研工作者将粪尿和稻壳等农业废弃物输进发酵仓。几天之后,这些
废弃物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生物肥料被输送出来。这个过程中起主要
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
B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
[提示]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7.(2023·黔东南州)某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草 鼠 蛇
鹰”,下列对该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草间接为鹰提供了食物
B.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草
C.此食物链的三种动物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草
D.增加蛇的数量可彻底消灭老鼠
[提示]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为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8.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
统( )
A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
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 D.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
9.(2023·新疆)某同学尝试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制作小生态瓶,主
要材料:容积1.5升的透明带盖玻璃瓶、金鱼藻数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
鱼两条、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适量。
制作过程:
步骤一:把适量泥沙装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积约
的位置。
步骤二:用镊子将适量金鱼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鱼后盖上
盖子。
步骤三:将玻璃瓶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结合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泥沙中的____________等
属于分解者,阳光、空气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部分。
(2)小生态瓶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真菌
非生物
防止生态瓶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的正常生活
(3)生物圈Ⅱ号也是模拟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实验最终失败。这给
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___。
B
A.生物圈Ⅱ号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人类能够脱离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是组成成分太复杂
能力提升
1.有一种植物,其根系十分发达,叶片成刺状,该植物最可能分布在什
么环境里?( )
A
A.沙漠 B.水田 C.寒冷地区 D.湖边
[提示]植物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无机盐,还有固定植物体的作用。根特别发达的植物,吸收能力强,适于生活在缺水的干旱地区。
2.(2023·广东)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
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如图为
勺嘴鹬在红树林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该
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共有5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2023·陕西)宋代起,我国就混养四大家鱼,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于混养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鱼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不变 B.混养后池塘自动调节能力增强
C.鱼是混养池塘中的生产者 D.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渐减少
4.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 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
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
料,甚至在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以下有关分析不正确
的是( )
B
A.海洋、湖泊和河流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孤立的
C.微塑料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对人体造成危害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如图所示能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特征的是( )
A.&1& B.&2&
C.&3& D.&4&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
【答案】C
6.(2023·宿迁)有关稻田养鱼的说法:①稻田中的水稻、浮游植物和鱼
类都属于生产者;②其中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 小鱼 大鱼;③若
该稻田被难以分解的农药污染,则大鱼体内积累的农药最少;④如果该
稻田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可以采用养殖吃浮游植物的鱼类来进行生物防
治。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提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 初级消
费者 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
积累;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
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答案】D
7.福州西湖公园里,一些大树上挂着一个个小袋子,每袋里装有约1 500
个捕食螨的卵 (捕食螨是一种节肢动物)。卵孵化出来后,可以捕食树
上的红蜘蛛等害虫,达到减少农药使用、“以虫治虫”的目的。捕食螨对
温度敏感,如果气温在 以下,捕食螨就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会死亡。
(1)捕食螨以捕食红蜘蛛为主。请写出该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树 红蜘蛛 捕食螨
(2)下图中能正确说明红蜘蛛和捕食螨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___
(注:-表示红蜘蛛, 表示捕食螨)
A
A.&5& B.&6& C.&7& D.&8&
(3)若要设计一个探究低温是否会影响捕食螨生存的实验,你需要选
择以下哪些选项?________(填写序号)。
①一定数量的捕食螨;②一株长有大量红蜘蛛的植物;③两株大小相仿、
长有大量红蜘蛛的同种植物; 以下低温环境
①③④
(4)从环保的角度看,“以虫治虫”与化学防治法相比,优势在于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农药的使用(或减少环境污染)
拓展延伸
1.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
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提示]本题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
系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
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
【答案】D
是植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③以植物为食,因此③是消费
者, 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再返回无机环境中,②是分解者。
2.(2023·济宁)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
同学尝试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维持平
衡的生态瓶。取一个透明玻璃瓶,依
次加入河泥、清水、水生植物、小鱼
(肉食性)、小虾(草食性),密封
(1)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从生物成分上分析,水生植物称
为________,加入河泥的目的是增加________。
生产者
分解者
并置于散射光下。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2)写出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清
水受到重金属铜的轻度污染,则经过
较长时间后,瓶内铜浓度最高的生物
为______。
水生植物 小虾 小鱼
小鱼
(3)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如图为该小组绘制的
生态瓶中碳循环模式图,当 通过__________从 中获取碳的速率与
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的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
的速率大致相等时,该生态瓶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 、 、
(4)虽然环境条件适宜,但该生态瓶
只维持了25天,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物成分相对简单,________________
能力弱。请为该生态瓶提出改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自我(动)调节
合理增加生物种类(或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合理即可)
(5)生活中有机污水的直接排放、化
肥的过量使用等不良现象,造成淡水
水体中氮和磷等元素含量过多,水中
浮游藻类大量增殖,水体严重污染的
现象叫做水华。请写出一条“保护淡水
不使用含磷洗衣液(或减少农田施肥,合理即可)
资源,避免水华发生”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