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练基础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行政 中央: ,削弱相权
地方:派 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置 分割知州的权力
财政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必备知识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有关的皇帝是 ( )
A.赵匡胤 B.赵匡义
C.李世民 D.武则天
必备知识2 重文轻武的政策
3.宋代诗歌《神童诗》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推行的主要政策是 ( )
A.重视武举 B.统一文字
C.以人为本 D.重文轻武
4.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必备知识3 王安石变法
5.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地主兼并农民土地之后逃税漏税的问题,王安石实行的措施是 ( )
A.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6.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期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下列措施不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经济领域的措施的是 (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练能力
7.有人评价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位“帝王”是指 (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材料旨在说明宋朝 ( )
A.相权受到削弱
B.武将地位崇高
C.军队战斗力强
D.财政权归地方
9.宋太宗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知造成了 ( )
A.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B.内乱频繁,国势衰弱
C.外戚专权,横行不法
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10.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见下图),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还在京城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由此可见,宋朝 (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1.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立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将农村人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是变法中的哪一措施 ( )
A.保甲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变法措施操之过急。
(4)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6)根本原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首先就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其次,他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第三,他还推行“更戍法”,使禁军将领经常更换,不得久任。……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既是为了使士兵知艰难、识战斗,更重要的是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卷》
材料二 宋太宗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
大讲堂·宋朝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为防止武将专权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及目的。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措施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练素养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空格内应填写的内容是 (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宋朝
14.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可使历史更富有生活性和生动性。下图漫画中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北宋 ( )
A.在地方设转运使,财赋收归中央
B.设置若干副丞相,分割宰相权力
C.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D.“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调动权
15.“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年)实行殿试……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材料表明宋代科举考试 ( )
A.拓宽了选官的途径
B.增加了取士名额
C.改革了内容和形式
D.杜绝了考生作弊
16.北宋时期的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主要称赞了王安石变法中的 ( )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7.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数十年来,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后编》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①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② 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政由③ 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节度使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材料二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请你谈谈该政策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分化事权 文臣 通判 转运使 皇权
2.A 3.D
4.D 【解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D项符合题意。
5.C 6.D
练能力
7.D 8.A
9.A 【解析】由材料“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可知,宋太宗强调内患重于外忧。为此,宋代统治者实行了“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A项正确;宋代的外患比内乱严重,排除B项;“外戚专权,横行不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与变法受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11.A
12.(1)措施: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更换;推行“更戍法”,使禁军将领经常更换,不得久任。目的: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2)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练素养
13.D
14.A 【解析】由图片中的信息“赋税都上缴了,下个月的开支怎么办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把财赋收归中央。A项符合题意。
15.C 【解析】材料“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表明,宋代科举考试改革了内容和形式。改革内容表现在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改革形式表现在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故选C项。
16.A 【解析】通过材料关键信息“万里耕桑富”“河淤开亿顷”可知,材料与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相关,A项符合题意。
17.(1)原因: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具体措施:①文臣;②通判;③转运使。
(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等。(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急于求成,实际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触犯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导致内部分裂,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没有改善北宋积弱的局面。(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政策:重文轻武。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注重发展经济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