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204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204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22:2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练基础
1.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辽与北 宋的关 系   战 宋真宗时期,辽攻打北宋,爆发澶州之战,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
和 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史称“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局面
西夏与 北宋的 关系  战 西夏攻打北宋,北宋战败。战争使西夏不堪重负
和 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钱物。议和后,宋夏边界
必备知识1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太祖(耶律阿保机)曰:“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别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国。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他来自 (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突厥
必备知识2 辽与北宋的和战
4.宋朝在给辽国的誓书中写道:“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材料无关的是 ( )
A.誓书签订的背景是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钱物
C.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D.辽向北宋称臣
必备知识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5.下列对宋、辽、西夏政权建立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
A.西夏—辽—宋
B.辽—宋—西夏
C.宋—辽—西夏
D.宋—西夏—辽
6.下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练能力
7.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契丹与西夏都与北宋订立了和约
B.契丹与西夏效仿中原制度建立官制
C.契丹与西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契丹与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8.小明同学在学习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政权的历史时,编了以下顺口溜:“羌族一支党项立,兴庆建都根据地,仿效制度官军律,鼓励垦荒创文字。”据此可知,这一政权是 ( )
A.辽 B.北宋
C.西夏 D.金
9.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
A.比较符合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10.从本质上看,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反映了 ( )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三个政权都想趋利避害
C.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 “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 请结合材料二,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练素养
12.图中的鸡冠壶是辽代陶瓷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其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该文物最能说明辽统治时期 ( )
A.农业的生产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科学技术的发达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3.“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
A.澶渊之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宋辽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D.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条约
14.下表观点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销巨浪,轻吹集隹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撰《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苏轼《东坡应诏集》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历史认识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15.北宋在边界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 )
A.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界贸易
B.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
C.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
D.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16.下图为北宋时期的时局图。它反映出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和议成,两军班师,宋真宗不胜欣喜,即赋《契丹出境》诗,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
(1)材料一中的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 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材料二 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的议和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材料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寇准 澶渊之盟 和平 称臣 贸易兴旺
2.D 3.C 4.D 5.B 6.B
练能力
7.D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且货币上的文字都受汉字的影响。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项符合题意。
8.C 9.A 10.C
11.(1)北宋。少数民族:契丹族。
(2)澶渊之盟。影响:一方面加重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同时也促进了宋辽双方的和平与交流。
(3)辽、西夏。特征: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封建化或汉化)。
练素养
12.B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鸡冠壶是辽代陶瓷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本土风格”等,可判断该文物最能说明辽统治时期民族文化的交融。
13.B 【解析】由材料“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可知,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使宋辽维持长期和平。由材料“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澶渊之盟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故选B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宋真宗、苏轼、范文澜和赵永春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也不同,故C项正确。
15.D 16.C
17.(1)澶渊之盟。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
(2)元昊向宋称臣。政策:重文轻武。
(3)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开发与发展,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边界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
(4)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