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204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204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22: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练基础
1.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设立 特务 机构 朱元璋 为监视官民,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明成祖 成立东厂,与锦衣卫合称“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实行 八股 取士 范围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 ”“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格式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称为“ ”
影响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 ;使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必备知识1 明朝的建立
2.“出身贫苦,当过和尚”“足智多谋,当过领袖”“推翻元朝,当过皇帝”。材料描述的这位“草根皇帝”是 (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铁木真 D.朱元璋
必备知识2 朱元璋强化皇权
3.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王割据
4.明太祖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这一措施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必备知识3 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朝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 (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必备知识4 经济的发展
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国人能够吃上自己生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7.明朝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这体现了明朝 ( )
A.引进高产农作物 B.对外交往频繁
C.手工业发展迅速 D.商品经济活跃
练能力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加强了君主专制;使得皇帝政务繁忙,影响行政效率,为内阁的设立奠定基础;等等。
9.《明史》记载:“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有分管军事的权力
B.朱元璋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
C.朱元璋进一步强化都督府的统兵权
D.明朝军权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10.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统治状况,其中“皇帝的‘望远镜’”指的是 ( )
A.“三司” B.中书省
C.六部 D.锦衣卫
11.某同学在进行历史专题复习时,制作了下图。“   ”处应为 (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三司”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明太祖《皇明祖训》
(1)依据材料,判断说这段话的皇帝是谁。
(2)在这段材料中,找出他“罢丞相”的直接原因。(引用原文回答)
(3)依据这段材料,指出“颉颃”的含义。
(4)他告诫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练素养
13.“朱元璋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反元起义军领袖。这支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消灭各地群雄,最终统一全国。”材料反映出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
A.历史机遇 B.个人能力
C.贤臣辅佐 D.群雄势弱
14.下面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机构设置的情况。其中反映明朝机构设置的示意图是 ( )
A           B
C           D
15.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 )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
C.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D.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16.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的探究。
【图话明朝】
(1)图一中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 在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2)图二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图示明朝】
(3)观察图三,请在①、②处添上适当的内容,说明明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史说明朝】
在中国有过这样一种考试,这就是后期以经义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对人文经典知识的把握及表达的能力确实是最难客观化的,而中国人却把这种把握及表达人文知识的能力测验实现为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并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八股取士也许难以选出有最好的文学、最好的思想的人才来承担救国救民的重任,但至少它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无论如何,有它也许终胜于一个贫寒子弟要想上升,却完全无路可入、无门可敲,只有一些“鼠隙犬洞”可入的情况。
(4)上述材料中的八股取士开始于何时 “经义”指的是哪些考试范围 结合材料,说一说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5)请你为以上探究活动拟一个合理的主题。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锦衣卫 厂卫 四书 五经 四书集注 八股文 思想
2.D 3.C 4.C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答卷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读书人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故选D项。
6.D 7.D
练能力
8.D 【解析】由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知,这强调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故选D项。
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都督府仅管理军籍、军政,有统兵权,而调兵权与军职官员的管理及任用则划归兵部。由此可见,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有分管军事的权力。故选A项。
10.D 11.C
12.(1)明太祖(或朱元璋)。
(2)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3)互相制约或上下抗衡。
(4)加强君主的权力或维护封建统治。
练素养
1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朱元璋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在他的领导下,消灭各地群雄”,对比备选项可知,B项符合题意。
14.D
1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表明这一时期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B项正确。
16.(1)1368年;应天府。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符合题意即可)
(2)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东厂。
(3)①: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4)明朝。考试范围:“四书”“五经”。利:使考试更规范、更公平,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能够有机会参政。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5)君权强化的明王朝。(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