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204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204学年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22: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练基础
必备知识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49万余顷,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耕地面积已达784万顷。其主要原因是清初统治者 ( )
A.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兴修水利
C.实行税制改革 D.推广高产作物
2.下表所示内容是明朝以前和明清时期我国北方某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出现表中变化的原因是 ( )
作物 明朝以前 明清时期
粮食作物 粟、小麦、大豆 粟、小麦、大豆、玉米、甘薯
经济作物 棉花、桑、麻 棉花、桑、麻、烟草、花生、向日葵
A.引进了农作物新品种
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D.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必备知识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
A.纺织业 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
4.清朝流行的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该歌谣反映了清朝 (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的繁荣 D.商业都市的兴起
5.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当时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是指当时最著名的两大商帮,他们分别是 ( )
A.苏商、晋商 B.徽商、晋商
C.徽商、苏商 D.浙商、晋商
必备知识3 人口的增长
6.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其中的“大帝国”是指 ( )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
7.下列社会问题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是 (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练能力
8.《清顺治朝实录》记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之后……方议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
D.减轻了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
9.清代前期,棉花、烟草、茶叶、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这可以说明 (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农业生产已被取代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0.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11.下图可用于探究清代 ( )
A.手工工场的特点 B.机器生产的优势
C.农业发展的规模 D.商业贸易的繁荣
  在清代的手工业中,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便是丝织业。中国生产的生丝和丝绸远销欧洲和美洲等地。丝织业生产主要在江南的江宁(南京)、苏州、杭州和湖州等地,此外佛山和广州等地的丝织业也很发达。……棉纺织业也是清代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江南的上海、苏州、无锡等是棉织业中心,无锡甚至有“布码头”之称。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机械的改进。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2.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总数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突破了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了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
A.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B.对农业社会发展形成了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13.据历史学家研究,清初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一,农业、工商业繁荣。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 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统计简表
时间/年 耕地面积/顷
1661 5493576
1685 6078430
1724 6837914
1766 7414495
  材料二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商业资本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着主要地位。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我国人口总数变化情况表
时间 康熙二 十四年 (1685年) 乾隆六年 (1741年) 乾隆二 十四年 (1759年) 乾隆五 十二年 (1787年)
人口 总数 1亿 1.596亿 2亿多 约3亿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 开设“票号”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回答,到乾隆末年,我国人口激增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看法。
练素养
14.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帝胤禛,命宫廷画师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为蓝本,重绘此图进献父皇康熙。特别之处是,胤禛命画师将自己及妻子绘成辛苦劳作的农夫、蚕妇状。这主要说明 ( )
A.康熙年间农业水平低
B.雍正帝鼓励绘画创作
C.胤禛欲据此取得帝位
D.清朝统治层重视农桑
15.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朝前期经济发展
B.清朝后期科技发达
C.清朝前期疆域广阔
D.清朝后期领土扩张
16.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7.农作物的引进和培育对中国农业社会有深远影响,明清之际,美洲高产农作物玉米的传入就是其中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1685年 1753年 1775年
耕地面积/亩 约6.08亿 约7.09亿 约7.16亿
人口数 约1亿 约2亿 约3亿
  材料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玉米大多仅种植于西南和东南沿海少数分散的地区……18世纪前半期,玉米传入陕西,整个秦岭山脉和汉水流域基本都已经开发了,玉米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作物及人民的主食。
材料三 云南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垦山林的过程自1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大量原始森林被移民砍伐殆尽。……陕西南山一带深山老林尽行开垦,栽种苞谷,山土日掘日松,遇有发水,沙泥随下,以致节年淤垫,自汉阳至襄阳,愈上而河愈浅。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的推广种植产生的作用。这与清朝的哪一农业政策有关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玉米大规模种植带来的严重后果。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A 2.A 3.A 4.C 5.B 6.D
7.D 【解析】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过快,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练能力
8.C
9.D 【解析】依据题干“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可知,清代江南地区种植粮食作物的较少,种植经济作物的较多,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D项。
10.C 【解析】玉米和马铃薯等属于美洲物种,排除A项;B项中世界人口激增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C项。
11.A
12.B 【解析】清朝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农民数量的增长。一直以来中国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时,我国的商品经济并非高度发达,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来说,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13.(1)耕地面积扩大。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清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答出两点即可)
(2)北京、广州。(也可列举其他城市)晋商。便于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3)社会安定,国力增强,经济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等等。
(4)人口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即可)
练素养
14.D 【解析】“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帝胤禛,命宫廷画师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为蓝本,重绘此图进献父皇康熙。特别之处是,胤禛命画师将自己及妻子绘成辛苦劳作的农夫、蚕妇状”主要说明清朝统治层重视农桑,重视农业生产。故选D项。
15.A 【解析】仔细观察统计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计图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图中反映的现象与清朝前期疆域广阔无关,清朝后期科技发达、清朝后期领土扩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6.A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可看出,清朝前期人口和耕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体现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7.(1)人口迅速增长,远远高于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作用: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政策:垦荒政策。
(3)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4)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