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自我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表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
序号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立锦衣卫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2.《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有人争辩说,明代的科举考试导致中国人的知识探索力和创造性不断衰退……通过这种限制人们表达思想的窒息人的考试,‘八股文’的发展把近代以前几个世纪的中国领导人禁锢在知识的囚衣中。在这些论点中,关于‘八股文’有严重负面影响的观念似乎最容易被夸大。”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 ( )
A.“八股文”有严重的弊端
B.“八股文”导致明朝衰落
C.不应夸大“八股文”弊端
D.“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
3.葵瓜子是中国老幼皆爱的休闲小食品。我国人们最早在何时能够品尝这一美味 (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这支队伍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访问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国,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材料描述的可能是 (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甘英出使大秦
5.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6.《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湖州地区蚕农改良过的丝车性能优越。这反映当时 ( )
①江浙地区棉布产量增加 ②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③丝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④湖州地区蚕桑业兴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明代末年有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这部巨著是 (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8.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9.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10.他是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北京煤山的一棵老槐树见证了他的死亡。他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崇祯帝 D.努尔哈赤
11.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信中说道:“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为此他率军 ( )
A.抗击倭寇 B.击败俄国
C.收复台湾 D.平定叛乱
12.根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内容,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
13.康乾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金瓶掣签,加强新疆管理
B.签订条约,规定中俄边界
C.收复台湾,设立台湾行省
D.平定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14.下框是一组同学拟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据此判断,他们的调查主题是 ( )
1.前往山西省图书馆查阅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经营路线及范围 2.参观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遗址,熟悉钱庄、票号等的运作流程 3.赴常家大院考察常家经商的路线、范围和理念等 4.返回学校完成调查报告
A.明清时期晋商的兴起与发展
B.山西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C.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15.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数量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②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③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下图“ ”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
A.顺治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17.清朝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朝 ( )
A.加强文化专制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创立科举制
D.提高儒家学说的地位
18.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材料表明康乾时代中国 ( )
A.社会矛盾尖锐
B.水土流失严重
C.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9.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0.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4分)从秦朝开始,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君主为巩固皇权殚精竭虑,奇招迭出。让我们一起看看明清时期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故鼎新】
材料一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中字母所代表的内容。(4分)图三揭示出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
(2)结合图三、图四及所学内容,说出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的巩固专制统治的措施。(2分)从图一到图四,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分)
【断章取义】
材料二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徐骏
(3)材料二中,徐骏的诗句被看作是在讥讽清政府无才,其人被处以死刑。由此看出,清朝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什么措施 (1分) 为什么采取这种措施 (2分)
【以史为鉴】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当今政府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分)
22.(15分)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分)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唐朝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分)
(2)图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分)这一事件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事件在对外交流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3)明清两朝的对外交往逐渐减少,到清朝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 (2分)这一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4分)
(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2分)
23.(15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摘编自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秦朝时期我国疆域最南到了哪里 (1分)汉朝哪一机构的设置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分)
(2)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的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请各举一例说明中央政府是怎样应对的。(4分)
(3)清廷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 (6分)
(4)当前,我国边疆地区也面临主要来自日美等外来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的威胁。根据材料及历史经验说说,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威胁 (2分)
24.(16分)小史同学对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专门整理了下面材料作比较性阅读。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政治篇】
明朝 清朝
材料一 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材料二 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1)据材料一、二,概述明清政治措施的共同特征。(2分)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分)
【经济篇】
明朝 清朝
材料三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商品经济活跃,除了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多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也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等。 材料四 清朝前期,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棉花、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且颇具规模。商业很发达,陆路、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许多城市商业繁荣,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据材料三、四,简析明清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何相同之处。(6分)
【文化篇】
明朝 清朝
材料五 《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问世。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六 成就如下:《红楼梦》《牡丹亭》《桃花扇》、京剧。 翰林学士胡中藻有诗“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胡中藻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3)据材料五、六,简述明清时期科技文化有什么特点。(4分)请对划线部分内容进行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D 【解析】由材料“《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湖州地区蚕农改良过的丝车性能优越”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丝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湖州地区蚕桑业兴盛。题干材料与棉布无关,亦不能说明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故选D项。
7.C
8.C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建筑功能齐全,故B项错误;材料中通过记述皇帝即位等重大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且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C项正确;本题没有涉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故D项错误。
9.C 10.C 11.C
12.C 【解析】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元朝时设宣尉使司都元帅府,清朝时设驻藏大臣;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为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的设置分别是元朝和清朝巩固边疆地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可以提炼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3.B
14.A 【解析】据“前往山西省图书馆查阅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经营路线及范围”“参观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遗址,熟悉钱庄、票号等的运作流程”“赴常家大院考察常家经商的路线、范围和理念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明清时期晋商的兴起与发展。故根据这组同学拟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判断,他们的调查主题是明清时期晋商的兴起与发展。故选A项。
15.A 16.B 17.A 18.C 19.D 20.B
21.(1)A:丞相。B:御史大夫。C:中书省。D:门下省。(4分)变化: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1分)
(2)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1分,任答一点即可)清朝设立军机处。(1分)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2分)
(3)措施:大兴文字狱。(1分)原因:控制人们的思想,打击异端,强化皇帝的权威,巩固统治。(2分)
(4)创建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符合题意即可,2分)
22.(1)图一,玄奘;图二,鉴真。(2分)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2分)
(2)郑和下西洋。(1分)和平交流(或和平往来)。(2分)
(3)闭关锁国政策。(2分)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4分)
(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发展自己。(任答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2分)
23.(1)南海。(1分)西域都护府。 (2分)
(2)抵抗外来侵略:明朝戚继光抗倭;清朝前期康熙帝指挥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的侵略。(任答一例即可,2分)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康熙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任答一例即可,2分)
(3)确立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设立噶厦;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立金瓶掣签制度;等等。(答出三点即可,6分)
(4)边疆治理方略的选择需因势而定;坚决抵抗外国的侵略;坚决反对、抵制分裂祖国的行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任答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2分)
24.(1)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2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任答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2分)
(2)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农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发展,比如棉纺织业、制瓷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大商帮。(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角度回答,意思相近即可,6分)
(3)科技方面以总结经验的著作为主,不侧重于创新;戏剧、小说创作繁荣;京剧等艺术发扬光大;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强化了统治集团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