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甘肃省武威第四中学教研联片七年级历史开学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 传说中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下列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是( )
A. 山顶洞人 B. 北京人 C. 元谋人 D. 蓝田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是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顶部的洞穴里发现,距今约3万年,因而得名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有爱美观念,A项正确;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排除B项;元谋人使用天然火,排除C项;蓝田人不会人工取火,利用天然火时,把火种保存下来,然后加以利用,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 考古人员在回忆遗址考古时说:“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轻轻揭起“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据此可推断出该遗址位于( )
A. 云南省元谋县 B. 陕西西安半坡村 C. 北京市周口店 D. 浙江余姚河姆渡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水稻的遗物,说明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从事农业生产,D项正确;元谋人和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原始农耕,所以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不可能有水稻的遗物,排除AC项;半坡村居民位于黄河流域,培植的农作物是粟,所以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不可能有水稻的遗物,排除B项。故选D项。
3.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炎帝和黄帝 B. 黄帝和嫘祖 C. 尧和舜 D. 炎帝和大禹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与黄帝部落联合战败了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一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项正确;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排除B项;尧、舜和大禹都黄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D项。故选A项。
4. 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jī),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方国的首领。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 拱卫皇室,防止外族侵入 B. 巩固原来商朝的地区
C. 保证兵源充足 D.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各建邦国、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和结合所学可知,周初的分封制目的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巩固疆土,扩大统治范围,D项正确;分封制目的是保证对地方的控制,且题干没有提到外族入侵,排除A项;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扩大统治范围,排除B项;在分封制下,诸侯王要服从周王调兵,是诸侯的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
5. 甲骨文“王”字,像斧头,用以专称拥有镇压、宰杀权的最高统治者;“服”旁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上部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这说明甲骨文
A. 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 对汉字形成影响深远
C. 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D. 有助于了解当时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甲骨文王字……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可知,甲骨文“王”字记载了当时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有利于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D正确;孤立不证,这个材料职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情况,不能体现出“丰富”的特点。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甲骨文的历史悠久与汉字的渊源。BC错误。综上故选D。
6.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提到,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áo,古代的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 铁器广泛应用 B. 战争非常频繁 C. 牛耕得到推广 D. 青铜不再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表一耜一铫(大働)”“行服连轺奉(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可以看出,在纺织、农耕和车辆制作中,铁器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战争问题,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耕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提及了铁器的使用,没有提及青铜器是否使用,无法得出青铜不再使用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 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确立县制 B. 严明法度 C. 鼓励耕织 D. 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的人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刺激了士兵建功立业之心,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D项正确;确立县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严明法度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奖励耕织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8.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思想流派是( )
A. 道家学派 B. 法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儒家学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道家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A项正确;法家学派主张依法治国,排除B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排除C项;儒家学派主张“仁”,以德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分别在不同地域使用(的情况)……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为此,秦灭六国后,秦始皇( )
A. 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B. 颁行统一的文字小篆
C. 在全国推行使用纸币“交子” D. 推行圆形方孔五铢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在统一货币方面的措施,与统一文字无关,排除B项;“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与题干信息“秦灭六国后”不符,排除C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开始铸造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其根本原因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秦的暴政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行暴政,有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时有增无减,更加残暴,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因而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C项正确;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统一货币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便于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 )
A. 严刑峻法、横征暴敛 B.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 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 修筑长城、开拓交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和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并没有实行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排除A项;分封诸侯、郡国并行不是针对材料反映的社会经济凋敝的主要措施,排除C项;秦朝修筑长城、开拓交通,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
A. 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 巩固汉朝统治
C. 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 培养儒学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汉朝统治,B项正确;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是现象,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思想方面,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C项;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西汉时形成的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商路——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C.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B项。
15.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两次遣使西域,《汉书》称此“凿空”之举。此举( )
A.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往来 B. 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C. 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 D. 建立了对新疆的有效管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举促进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排除B项;汉武帝地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排除C项;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建立了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排除D项。故选A项。
16.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的一次大战,通过此战,秦国击败了中原唯一能与其抗衡的赵国,排除A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A. 西魏 B. 东晋 C. 北魏 D. 西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D项正确;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排除AC项;东晋在南方地区,未实现统一,排除B项。故选D项。
18.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 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
C. 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 D. 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东晋后期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可知,《晋书》的记载说明东晋后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D项正确;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是江南开发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项;铁器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与“东晋后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是江南开发的表现和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南北统一 B. 削弱了北魏的实力
C. 扩大了对外开放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推动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北魏没有实现南北统一,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出来对外开放,排除。故选D。
20. 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著有《缀术》,创制了《大明历》,早在1000多年前没有珠算的条件下,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位数学家是( )
A. 刘徽 B. 郦道元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有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祖冲之,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D项符合题意;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排除A项;顾恺之是画家,排除C项;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排除B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0分)
21. 远古时期,我国境内生活着众多原始人类,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又创造了怎样的远古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五蠹(dù)》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yuè)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四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会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打猎捕鱼……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他们能够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居民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材料一描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哪一原始人类生活的时期出现了这种变化?
(3)结合材料四回答材料所述的两个地区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21. 群居生活: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22.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3. 共同点: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原始农耕生活;都居住在房子里,定居生活;都饲养家畜;都学会了制造陶器。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活状态:据材料“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远古时期,人少禽兽众多,为了生存,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证明:据材料“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可知,材料中的“灰烬堆”以及“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都证明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小问2详解】
变化:据材料“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yuè)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可知,材料反映是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这说明了原始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原始人类: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小问3详解】
共同点:据材料“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及材料“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据材料“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会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及材料“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居住在房子里,定居生活;据材料“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及材料“他们能够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饲养家畜;都学会了制造陶器。
2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当时称霸的诸侯是谁?为了称霸,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3) 坚持改革、勇于创新; 改革要符合国情;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霸主:根据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旗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小问2详解】
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可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急耕战之赏”可知,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小问3详解】
启示: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创新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23.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
——《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对待农业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文帝和他的继任者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反映了东汉末年以来出现的哪一历史现象?
(3)材料三选自北朝时期哪本著名的农书?结合材料简要介绍作者的观点。(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2)大批北方人民(中原人民》南迁。
(3)《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追德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室,不误农时。
(4)计策:政府要重视农业发展;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推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态度: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可知,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小问2详解】
现象:据材料三“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可知,大批北方人民(中原人民)向南迁移。
【小问3详解】
农书:据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出自《农政全书》。
观点:据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小问4详解】
计策: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重视农业、研发先进工具、推广先进技术,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要重视农业发展;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推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甘肃省武威第四中学教研联片七年级历史开学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 传说中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下列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是( )
A. 山顶洞人 B. 北京人 C. 元谋人 D. 蓝田人
2. 考古人员在回忆遗址考古时说:“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轻轻揭起“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据此可推断出该遗址位于( )
A. 云南省元谋县 B. 陕西西安半坡村 C. 北京市周口店 D. 浙江余姚河姆渡
3.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炎帝和黄帝 B. 黄帝和嫘祖 C. 尧和舜 D. 炎帝和大禹
4. 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jī),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方国的首领。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 拱卫皇室,防止外族侵入 B. 巩固原来商朝的地区
C. 保证兵源充足 D.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5. 甲骨文“王”字,像斧头,用以专称拥有镇压、宰杀权的最高统治者;“服”旁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上部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这说明甲骨文
A. 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 对汉字形成影响深远
C. 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D. 有助于了解当时政治
6.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提到,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áo,古代的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 铁器广泛应用 B. 战争非常频繁 C. 牛耕得到推广 D. 青铜不再使用
7. 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确立县制 B. 严明法度 C. 鼓励耕织 D. 奖励军功
8.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的思想流派是( )
A. 道家学派 B. 法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儒家学派
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分别在不同地域使用(的情况)……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为此,秦灭六国后,秦始皇( )
A. 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B. 颁行统一文字小篆
C. 在全国推行使用纸币“交子” D. 推行圆形方孔五铢钱
10.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其根本原因(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秦的暴政 D. 统一度量衡
11. 《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 )
A. 严刑峻法、横征暴敛 B.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 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 修筑长城、开拓交通
12. 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
A. 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 巩固汉朝统治
C. 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 培养儒学人才
13.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4. 西汉时形成的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商路——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C.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15.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两次遣使西域,《汉书》称此为“凿空”之举。此举( )
A.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往来 B. 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C. 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 D. 建立了对新疆的有效管辖
16.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A. 西魏 B. 东晋 C. 北魏 D. 西晋
18.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 铁器牛耕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
C. 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 D. 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19.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南北统一 B. 削弱了北魏的实力
C. 扩大了对外开放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20. 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著有《缀术》,创制了《大明历》,早在1000多年前没有珠算的条件下,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位数学家是( )
A 刘徽 B. 郦道元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0分)
21. 远古时期,我国境内生活着众多的原始人类,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又创造了怎样的远古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五蠹(dù)》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yuè)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四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会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打猎捕鱼……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他们能够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居民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材料一描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哪一原始人类生活的时期出现了这种变化?
(3)结合材料四回答材料所述的两个地区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2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当时称霸的诸侯是谁?为了称霸,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23.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
——《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对待农业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文帝和他的继任者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反映了东汉末年以来出现的哪一历史现象?
(3)材料三选自北朝时期哪本著名的农书?结合材料简要介绍作者的观点。(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