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7 17: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寖泡在盏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歇息 B.环绕 荡漾 栖息
C.环绕 飘扬 歇息 D.缭绕 飘扬 栖息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
B.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等。
C.《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陋室铭"就是说写陋室的文章。
D.《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抒情文体,抒发的是作者对于莲的赞美之情。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B.《紫藤萝瀑布》通过描写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C.中国古代称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孤常读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D.散文《驿路梨花》生动地展示丁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卸却 鸿儒 陡峭 诲人不倦
B.丁卯 修茸 循环 颠沛流离
C.竹蔑 契约 恳切 如释重负
D.朦眬 案牍 甚蕃 悲天悯人
5.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
A.参观博物馆
B.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C.穿山走林
D.告诉主人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B.考试终于结束了,我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紧绷的心也放松下来了。
C.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D.为人师表者,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如一棵树,总会有斜出的枝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修身养德,学会做人,就要学会剪弃不肖之友
②而狐朋狗友不仅会败坏你的声誉,影响你的事业,而且还可能断送你的前程
③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好友终身受益
④通过修剪自然会茂盛成长、绿叶葳蕤
⑤与有品位之人为朋,挚友可成为自己的心灵知音,在困难之时在身边相伴,得意忘形之时良言相劝,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A.④②③①⑤ B.④①③⑤② C.②④①⑤③ D.②④③⑤①
9.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10.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都去哪了?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忙”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有的人因为忙于生计, ,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有的人因为忙于仕途, ,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有的人因为忙于玩乐, ,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在流淌的时间里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
A.淡漠了亲情 淡忘了友情 虚度了年华
B.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C.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D.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二、综合性学习(每小题2分,共6分)
11.“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敬爱所有的长辈,则是一种更为可贵的品德。长江中学七年级某班将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设计】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拟写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孝亲敬老”社区行
(2)【交流表达】李奶奶是孤寡老人,同学们经常去帮助她。最近李奶奶生病了,同学们自愿捐款,买了营养品前去探望。如果你是班长,见到李奶奶会怎么说?(不超过60字)
(3)【活动宣传】长江中学为做好这次活动,准备张贴一则活动海报。请你为海报选择一张图片,并简述理由。

三、诗歌鉴赏(每小题4分,共4分)
12.选文《爱莲说》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四、现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36分)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④……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3.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14.“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此句使用了 方法论证了 。
15.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16.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17.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18.本文以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 。
19.选文第六段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20.如何理解白木门上的“请进”二字?
21.“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作者特别点明水的“清凉可口”是为了说明什么?
五、作文(共50分)
22.请以“ 二三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横线处填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称呼或名字,补全题目;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多方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不少于600字。
六、文言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自李唐来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B.中通外直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D.予谓菊 权谓吕蒙曰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的画线句子,句句写莲,句句喻人,多方面交代了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B.“爱莲”即爱君子之德,文中的莲花不像菊花那样隐居避世,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
C.文中莲花洁净、雅致,最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D.最后一段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表达了作者厌恶艳丽牡丹的主旨。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2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28.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七、名句名篇默写(每小题1分,共10分)
2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④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⑤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⑥《登幽州台歌》中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一句是: !
(2)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
, 。
八、名著阅读(每空1分,共4分)
30.名著阅读。
法国作家 的《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科幻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 号潜艇被大西洋漩涡吞没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读者始终想解开谜团:船长 (人名)究竟是什么人?法国生物学家 教授最终会何去何从?
试卷第2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缭绕:指回环旋转;环绕:围绕。结合“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的茶香似有若无”的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茶香在鼻端回环旋转,故选“缭绕”;
第二空,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飘扬:指在空中飘飞摆动。结合“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开来”的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思绪随着汤茶中的涟漪起伏,故选“荡漾”;
第三空,歇息:指停留、休息。栖息:歇息,多指鸟类。结合“滚滚红尘中偶尔……的一颗散淡的心”的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人类心灵的休息,故选“歇息”;
故选A。
2.D
【详解】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故选D。
3.D
【详解】D项“散文《驿路梨花》”表述有误,《驿路梨花》体裁是小说。故选D。
4.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中“茸”应为“葺”;C项中“蔑”应为“篾”;D项中“眬”应为“胧”。故选A。
5.C
【详解】A、B、D都是“动宾”结构,C是“动宾+动宾”结构。
6.D
【详解】试题分析:A中不合逻辑,应是“指出并纠正”;B中前后不一致,应删去“能否”;C中词语不搭配,应是“信心增强”。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C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故选C。
8.B
【详解】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④的“修剪”内容紧承上文的“斜出的枝丫”,①由物的“修剪”写到到人的“修剪”,③⑤从正面论述,②从反面论述。因此选B。
点睛:如何来解答排序题呢?排序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从哲学联系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排序题。
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B项正确,本题注意花朵所表现的气质与风度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要做到前后照应。
10.A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2)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第1空,下文语境是“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所以自然选“淡漠了亲情”。第2 空,下文语境是“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所以自然选“淡忘了友情”。第3空,下文语境是“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自然选“虚度了年华”。
11.(1)①示例:“孝亲敬老”主题班会;“孝亲敬老”演讲比赛;②“孝亲敬老”故事会;“孝亲敬老”图片展。
(2)示例:李奶奶,您好!我们又来看您了。听说您生病了,现在好些了吗?我们买了一些营养品,给您补补身子。祝您早日康复!
(3)选A.理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行为的榜样。这张图片展示了爱心的传递与传承,能引起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孝亲敬老”的重视。另一图片与此主题无关。
【详解】(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形式。本次活动主题为“孝亲敬老”,活动设计要紧扣主题,还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示例:“孝亲敬老”书画比赛;“孝亲敬老”征文比赛。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所给的情境组织语言进行表述。
本题设置的情境:去探望生病的孤寡老人李奶奶。解答时,开头应有称呼和问候语,然后表明来意,并祝李奶奶早日康复。要注意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明确态度,选A。然后说明理由。图A中的母亲在给奶奶洗脚,孩子在后面给母亲扇扇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图B的内容是老师与学生交流作业的事情。与主题“孝亲敬老”无关。据此写出理由即可。
12.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
卢照邻的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周敦颐高尚的情操。根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的品德;根据“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着功名富贵,特意点明喜爱牡丹的人众多,表现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
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浮香绕曲岸”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圆影覆华池”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三层,“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根据注释,可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
13.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14. 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1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6. 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7.(1)每一个人都有责任;(2)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3)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解析】13.本题考查的是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中心论点,即文章表明的总的观点。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要联系全文,弄清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有时可以引用文中关键句子回答,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第①②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③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④⑤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联系全文,本文表明的是作者这样的观点:人人必须尽责任。
1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一句,通过引用古人和俗语来论述观点,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结合③段首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可知,论证“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一分论点。
15.本题考查的是对前后照应的文字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弄清“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即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把握。
对照第⑤段,很容易找到“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讲的便是这个意思。
16.本题考查词义理解与辨析。
(1)卸却:卸下的意思。“卸却”责任,可理解为推卸责任或者逃避责任;
(2)解除:意为去掉;消除。“解除”责任,可理解为尽了责任。
1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回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语言的组织即可。
示例1: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示例2:尽到责任,能充实人生,令自己和他人快乐。
18.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19.用迷人夜色中的洁白的梨花来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0.“请进”二字是小茅屋的主人对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热情相邀。主人考虑非常周到,知道在这深山密林里有人需要帮助,用“请进”二字,表现这间小茅屋对路人的欢迎,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21.一方面说明“我”口渴,突出主人放水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写出水的新鲜,说明主人随时换水,来迎候过路人。
【分析】18.阅读全文,根据“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快看,有人家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等处,可知道贯穿全文的悬念就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以这个问题的解答,来表现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19.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多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渲染气氛,以此来陪衬人物的情感。选文第六段描写新月,描写洁白的梨花,表现了夜色的迷人,同时也以洁白的梨花象征下文所要赞颂的雷锋精神。
20.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来分析。选文中写“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见“我们”见到小茅屋时已处于傍晚的深山老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间小屋歇脚或是投宿,所以在门上写的“请进”二字,是小茅屋的主人为需要投宿的路人准备的,可以让进屋者放下顾虑,大胆地进入,可见主人的热情与周到。
21.这里写水,且突出它的“清凉可口”,说明当时“我”口很渴,从侧面表现出这水的及时与重要;同时又以水的味道表现出水很新鲜,说明主人及时更换,以候来者,由此可见主人的助人为乐精神。
22.参考例文
老妈二三事
“咯噔、咯噔……”早晨,我总能听见妈妈踩着又急又响的高跟鞋走出家门,又急匆匆地回来,接着不是一串钥匙转动的声音就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不用猜,一定是妈妈又忘记带东西了。如果她哪天出门了没回头,我倒是会有点意外。
老妈这丢三落四的毛病闹过一次笑话。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蓝海大饭店参加她同事的喜宴。在出租车上,刚刚还有说有笑的老妈摸了摸衣服后,突然沉默不语了,接着她用手推了推我,压低声音说:“完了!”我忙问:“怎么了?”妈妈捂着嘴说:“我大衣里面忘记穿一步裙了!”我听了,笑得捂着肚子喘不过气来。
到了酒店,妈妈小心翼翼地走路,生怕被别人发现她的异样。进了餐厅,妈妈的同事见她神色慌张,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妈妈红着脸说了原因,阿姨笑着安慰她:“不要紧,你不说,根本就没有人会注意,别紧张。”听了这话,妈妈才慢慢放松下来。
妈妈因为忙碌丢三落四也就算了,可最近,她竟以忙碌为理由,说话时能把一句话省成两个字。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看书,妈妈躺在床上悠闲自得地看着手机。突然她大吼一声: “开帘!”我一脸疑惑,好奇地问:“什么?开帘,开帘是什么意思啊?”妈妈听了,边笑边解释:“开帘就是……开帘就是把窗帘拉上!嘿嘿……”我说:“开就是拉开的意思,‘开帘’如果是打开窗帘,那还能马马虎虎解释得过去,可您喊‘开帘’却是想让我关上窗帘,这闹的是哪样啊?”
就在我彻底被这个词搞晕之后,老妈还是在继续疯狂地缩词、变词。那天晚上,妈妈关心我,想让我自己把被子盖好,不要着凉了,她说:“关被。”我听了,心想:知道妈妈的意思就行,不用理会了。还有一次,妈妈急着让我抬古筝,直喊:“抬筝。”这样的事例一件接着一件,渐渐地,我对这些特别的语言已经习以为常了。
如果哪天你来我家做客,看到这个走路风风火火,说起话来稀奇古怪的女人,你可不要见怪哟。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 二三事”。但在题目的要求中已经明确:在横线处填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称呼或名字。事实上,已经是全命题作文了。选择你最熟悉的人,通过叙写与之相关的两三件典型的事,突出表现人物的特点即可。这样的文章看似很容易,实际写起来往往过于平淡。写作时,选择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因素,材料要能突出人物精神。同时还要考虑文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如何出彩。文章要写成记叙文,文章要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
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23.A 24.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5.C
【解析】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都是“介词,从”;
B.中间/射中;
C.更加/好处;
D.认为/对……说;
故选A。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予(我)、独(只)、淤泥(污泥)、染(沾染)、濯(洗)、涟(水波)、妖(艳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有误,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的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不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26.B 27.(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28.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理解文言文中词语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注意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文的意思,尤其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29. 深林人不知 何人不起故园情 对镜帖花黄 马上相逢无纸笔 杨花榆荚无才思 独怆然而涕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详解】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帖”“榆荚”“怆”“缘”等字词的书写。
30. 儒勒·凡尔纳 诺第留斯 尼摩 阿龙纳斯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诺第留斯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