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备课精品:1--30课(教案+说课稿另含教师业务考试说课稿34篇)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备课精品:1--30课(教案+说课稿另含教师业务考试说课稿34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4 19: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95368984"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一 5
HYPERLINK \l "_Toc295368985"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二 7
HYPERLINK \l "_Toc295368986" 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学计划 10
HYPERLINK \l "_Toc295368987" 第一单元 13
HYPERLINK \l "_Toc295368988"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13
HYPERLINK \l "_Toc29536898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一(3课时) 14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0"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二 18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1"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三 (两课时) 21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一 23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二 26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4"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参考教案一 (2课时) 27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5"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参考教案二 29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6"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参考教案三 32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7"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一 34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8"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二 35
HYPERLINK \l "_Toc295368999"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三 3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0" 3 丑小鸭 教学设计 一 3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1" 3 丑小鸭 教学设计 二 4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2" 《丑小鸭》说课稿 4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3" 4 诗两首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4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4" 4 诗两首 教学设计二 (2课时) 44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5" 诗两首 教学设计三 (1课时) 4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6" 《诗两首》说课稿 4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7" 5. 伤 仲 永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5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8" 5. 伤 仲 永 教学设计二 (2课时) 5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09" 5. 伤 仲 永 教学设计三 (2课时) 5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0" 《伤仲永》 说课教案 5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1" 《伤仲永》学案 5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2" 第二单元 6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3"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6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4" 6 黄河颂 教学设计一 62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5" 6 黄河颂 教学设计二 6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6" 6 黄河颂 教学设计三 64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7" 《黄河颂》说课稿一 6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8" 《黄河颂》说课稿二 6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19" 7.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一 (2课时) 6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0" 7.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二 7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1" 7.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三 (3课时) 7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2" 《最后一课》说课稿 7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参考教案一 82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4"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参考教案二 84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5"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8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6" 9.土地的誓言 参考教案一 8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7" 9.土地的誓言 参考教案二 9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8" 《土地的誓言》(说 课 稿) 9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29" 10 木兰诗 教学设计一 9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0" 10 木兰诗 教学设计二 94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1" 10 木兰诗 教学设计三 9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2" 《木兰诗》说课稿 9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3" 第三单元 9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4" 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9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5" 11 邓稼先 教案设计一(2课时) 10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6" 11 邓稼先 教案设计二 (2课时) 102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7" 11 邓稼先 教案设计三 (2课时) 10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8" 《邓稼先》说课稿 10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39"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设计一(两课时) 10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0"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设计二(2课时) 112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114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2"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设计一 11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3"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设计二 11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4" 《音乐匠人贝多芬》说课稿 12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5"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计一 12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计二 12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7"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计三 12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8"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说课稿 12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49" 15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一 12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0" 15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二 13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1" 15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三 132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2" 《孙权劝学》说课稿一 134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3" 《孙权劝学》说课稿二 13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4" 第四单元 13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5" 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13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6" 16 社 戏 教学设计 一 (三课时) 13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7" 16 社 戏 教学设计 二 (两课时) 14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8" 16 社 戏 教学设计 三 (四课时) 14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59" 《社戏》说课稿 14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0" 《社戏》说课稿二 14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1" 17. 安 塞 腰 鼓 教学设计一 15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2" 17. 安 塞 腰 鼓 教学设计二 15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3" 安 塞 腰 鼓 教学设计三 15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4" 《安塞腰鼓》说课稿 15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5" 18 竹 影 参考教案一 15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6" 18 竹 影 参考教案二 16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7" 《竹影》说课稿 162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8" 《竹影》说课稿二 16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69" 19 观舞记 教案设计一 16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0" 19 观舞记 教案设计二 16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1" 19 观舞记 教案设计三 16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2" 《观舞记》说课稿 16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3" 20 口技 参考教案一 (3课时) 17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4" 20 口技 参考教案二 (2课时) 17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5" 《口技》说课稿一 17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6" 《口技》说课稿二 17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7" 第五单元 18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8"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18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79" 21 伟大的悲剧 参考教案一 18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0" 21 伟大的悲剧 参考教案二 (2课时) 18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1"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一 19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2"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二 19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3" 在沙漠中心 教案设计 19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4" 22.《荒岛余生》 说课 19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5" 23、登上地球之巅 参考教案一 19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6" 23、登上地球之巅 参考教案二 20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7"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一 202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8"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二 203
HYPERLINK \l "_Toc295369089" 24 真正的英雄 参考教案一 20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0" 真正的英雄 参考教案二 20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1" 《真正的英雄》说课稿 208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2" 25、短文两篇 参考教案一 210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3" 25、短文两篇 参考教案二 (2课时) 211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4" 《夸父逐日》说课稿 215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5" 第六单元 21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6"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216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7" 26. 《珍珠鸟》说课稿 一 217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8" 26. 《珍珠鸟》说课稿 二 219
HYPERLINK \l "_Toc295369099" 26 猫 教学设计一 221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0" 26 猫 教学设计二 22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1" 27.斑羚飞渡 教案设计一 224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2" 27.斑羚飞渡 教案设计二 226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3" 《斑羚飞渡》说课稿一 228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4" 《斑羚飞渡》说课稿二 230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5" 28. 华 南 虎 教学设计一 23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6" 28. 华 南 虎 教学设计二 235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7" 《华南虎》说课稿 237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8" 29. 马 参考教案一 239
HYPERLINK \l "_Toc295369109" 29. 马 参考教案二 241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0" 《马》说课稿 242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1" 30. 狼 教学设计一 244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2" 30. 狼 教学设计二 246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3" 《狼》说课稿 247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4" 《为作文创意性拟题和设计开头》说课稿 249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重点课文 说课稿教材分析 250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6" 教师资格证认定 初中语文 指定说课稿(34篇) 252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7" 1.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土地的誓言 25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8" 2.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紫藤萝瀑布 256
HYPERLINK \l "_Toc295369119" 3.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你一定会听见的 258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0" 4.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 260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1" 5.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白杨礼赞 26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2" 6.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与朱元思书 265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3" 7.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济南的冬天 267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4" 8.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桃花源记 268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5" 9.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 270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6" 10.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山中访友 27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7" 11.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在山的那边 275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8" 12.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梅岭三章 277
HYPERLINK \l "_Toc295369129" 13.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马说 279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0" 14.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端午的鸭蛋 28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1" 15.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木兰诗 286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2" 16.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蟋蟀的住宅 说课稿 289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3" 17.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秋天的雨 说课稿 291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4" 18.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陶罐和铁罐 说课稿 29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5" 19.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七颗钻石 说课稿 294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6" 20.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火烧云 说课稿 296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7" 2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装在套子里的人 298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8" 2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我有一个梦想 300
HYPERLINK \l "_Toc295369139" 2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赤壁赋 说课稿 30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0" 24.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拿来主义说课稿 306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1" 25.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沁园春 说课稿 307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2" 26.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囚绿记说课稿 310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3" 27.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雨霖铃说课稿 312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4" 28.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孔乙己(1) 31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5" 29.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孔乙己(2) 318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6" 30.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22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7" 3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师说 323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8" 32.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我的战友邱少云 326
HYPERLINK \l "_Toc295369149" 3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秦兵马俑 328
HYPERLINK \l "_Toc295369150" 34.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安塞腰鼓 330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录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 “____________ ____?”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__________
说课稿一般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语文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____________”为主题展开。
《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 )提炼(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学计划
又是一年春来到,正是希望播撒时。
——孙忠鑫
又是一年春来到,柳絮纷飞时。晒着春天的暖阳,踏着和煦的春风,耕耘于三尺讲台,播撒新的希望。
通过对上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和他们一学期的接触,以及平时的了解,上课时的表现。总结出班级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够主动,也不够努力,特别优异的学生少基础薄弱的学生多,尚需付出超常的努力才能使整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具体要求,便于正常组织教学,又好又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特拟制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分析:
通过近一学期的接触,对学生上课的表现与平时的作业进行观察,发现班级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够主动,也不够主动 ,特别优异的学生少基础薄弱的学生多,尚需付出超常的努力才能使整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具体分析如下:
1、课堂活动情况:班中课堂活动非常积极的较少,大多学生处于被动心态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同时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也不稳定,这与当天当堂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相关联。
2、学生作业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因而学生表现出作业速度与质量有差别,整体女生优于男生,粗心的学生较多,作业整洁度差,语文写作基本功差,不会运用已有的材料,缺乏创新。
3、主动学习状况: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足,预习课文需老师反复叮嘱,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够高,个别消极的同学对课堂分组活动和全班集体交流有影响。
4、早读与自习状况:由于本地小学阶段大多没有早读课,所以上学期开始早读情况相当不好,学生没有大声读书习惯,经过一学期的辅导,这方面明显好转。自习课学生还是习惯处理书面作业,对于讨论与语文活动还是不能有序有效进行,需进一步指导。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故事、爱国情怀、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自然、动物世界。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
第三单元中的五篇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三次大活动分别是: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附有十首课外古诗词和两部名著导读(高尔基的《童年》、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既包括结果性目标,如了解、理解、应用,以及模仿、独立操作、迁移等,还包括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目标。语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感恩的思想情感,使他们懂礼貌,知回报;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包括:
1、掌握七年级(下)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3、了解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4、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5、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7、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9、了解文章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语文教学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语文素养。引发兴趣、关注语文(大语文)、养成习惯、巩固提高,是本期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其中写作能力的提高仍是整体教学的难点。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语文教学总体设想如下: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2、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让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4、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5、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多的运用多种语文教学媒体,开展网络辅助教学,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6、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7、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改变单纯以试卷考分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方法。
五、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 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培优辅差计划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开展学习兴趣小组活动,采取帮辅措施,以优带差,让优生给差生介绍学习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注重他们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进度表:
周 次 内 容 (课时)
第一周 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2 爸爸的花儿落了2 丑小鸭2
第二周 诗两首2 伤仲永2
第三周 成长的烦恼3 复习检测2
第四周 黄河颂2 最后一课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
第五周 土地的誓言2 木兰诗2
第六周 黄河,母亲河3 复习检测2
第七周 邓嫁先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 音乐巨人贝多芬2
第八周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 孙权劝学2
第九周 我也追“星”3 复习检测2
第十周 社戏2 安塞腰鼓2 期中考试2
第十一周 期中试卷分析2 竹影2 观舞记2
第十二周 口技2 戏曲大舞台3
第十三周 伟大的悲剧2 在沙漠中心2
第十四周 登上地球之巅2 语文活动3
第十五周 真正的英雄2 短文两篇2
第十六周 漫话探险3 第四、五单元复习检测2
第十七周 猫2 斑羚飞渡2 华南虎2
第十八周 马2 狼2 马的世界3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2 期末考试
第二十周 总结本期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我将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本教学计划,以便灵活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又好又快地完成教学任务。鉴于本人刚踏上教育之路,在教育教学上的技巧和经验不足,拟制的教学计划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及同人批评指正。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利》),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还是第一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书选来的,书选的是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小说其实展示的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书选的部分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这主要是通过回忆儿时被打事件展示的。回忆当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这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渴望,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他最终从一个人人歧视、人人嘲弄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教学本文,也可以结合安徒生的生平讲一讲,因为丑小鸭其实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自述。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文章把丑小鸭写得那么生动感人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多的启发。
  《诗两首》,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前一首没有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但多少年来却被人们广为传诵。作者的肺腑之言,殷殷劝慰,会使每一位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也会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后一首诗,面对两条不同的路,“我”选择了那条人迹稀少、荒草没径而更加诱人的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读者稍一思考就会明白。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加上学生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或对未来的想像,看看能给自己哪些有益的启示。
《伤仲永》。作者先讲述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成长历程,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一(3课时)
【设计简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A、()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黄蜂()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 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三、 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1、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1)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 互动释疑:“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这一句的意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的语言艺术。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4、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 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第三课时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⑵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⑶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⑷鲁迅写三味书屋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吗?
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作者的意图:
如果我们认为鲁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合起来写是为了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实际上这种评判已经忽视了作家的某些本意。从根本上说,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是人生不是社会,是况味而不是思想,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都不尽其然。只有那些能体味到作者人生况味的研究者、读者,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气韵。而鲁迅正是通过对人生经验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条通往读者心灵的最佳通道道而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削弱。
2、搜集资料,交流认识,走近鲁迅。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 、记叙的感彩。
5 、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1
自学内容:
1、 查找作者简介。
2、 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 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 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 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四、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三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彩。
教学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介绍作者(可由学生介绍)
鲁迅姓周,原名周树人,他是浙江绍兴人,自1907年到1936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四、正字音
确凿 z¨o 菜畦q¨ 蟋蟀 shua 竹筛shāi
渊博yuān b¨ 鼎沸 dǐngf¨i 绣像 xi ¨ 锡箔b¨
脑髓nǎo suǐ 盔甲kuī jiǎ 蝉锐ch¨n tu¨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 倜傥t¨ tǎng 拗ǎo
五、快速阅读课文
六、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七、研讨赏析
(一)、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1、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八、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受
(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二、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疑难解答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欣赏语言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五、感悟总结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鲁迅》。
板书设计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 草 园 —————— 三 味 书 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习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 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习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活动感悟、积累延伸。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习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二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