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中华文化 生生不息!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自身独特的特点,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的有益启迪和
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的有益启发。
素养解读
课程标准
时空坐标
壹
叁
贰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历久弥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目
录
壹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原始社会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 秦汉 国家一统与文化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封建礼教
转折与传承 明中后期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抨击封建专制,倡导个性自由,________
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发展
冲击 1840年后 成为潮流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__________
走向复兴 五四运动后 得到广泛传播
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朝重法,汉武帝尊儒
理学形成
经世致用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科学、民主
马克思主义
阅读课本,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完成下表。
基础落实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多元一体
③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①文明摇篮: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②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成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史料一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朱熹《朱子文集》
史料三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儒学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儒学的发展变化。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
带有神学色彩
理为本源 维护纲常
存天理 灭人欲
带有哲学色彩
批判专制,天下为公,民主萌发
带有启蒙色彩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以后,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原因:(1)它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2)通过变通来适应形势的发展;(3)为巩固封建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材料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合作探究
项目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不同点 宇宙观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相同点 承认理的存在,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理论精神方面;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实践应用方面。
“经世致用”含义: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经世致用
一、概念辨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二、概念阐释
知识档案
结合课本,联系纲要上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深入认识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变
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史实
思想
层面 — —
自主性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
君主立宪制,开国会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
器物
制度
文化
走他人的道路
走自己
的道路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统一的文化政策,主流儒家思想对其他文化的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4)教育: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书院等教育机构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文字: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明的连续。
(6)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深化拓展
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阅读教材 ,结合名人名语,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
6
5
4
3
2
“敬天保民”;“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为公”
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
主张和而不同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伦理观
自然观
家国观
价值观
人生观
处世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尚天人合一
基础落实
史料实证看内涵
◆意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从人与社会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史料:
◆概括内涵:
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君子》
古之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尚贤》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 季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意义:
◆史料:
◆概括内涵:
史料实证看内涵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达生》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形成和谐发展的关系。
◆意义:
◆史料:
◆概括内涵:
史料实证看内涵
以人为本(“敬天保民”“仁者爱人”)
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为政以德”)
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深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材料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摘编自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合作探究
核心思想理念:
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
传统美德:
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崇德向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
人文精神: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文化人、俭约自守
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合作探究
尊祖敬宗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请你说出以下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历久弥香
阅读课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突出特点?
特点
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
本土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连续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多样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包容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特质的体现。
凝聚性
基础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1)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基础落实
【思考点】
表现:宋明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力,才使得儒学得以发展到理学阶段,而与传统儒学相比,理学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哲学性,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儒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主流思想,宋明理学的出现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包容性和连续性。
以宋明理学为例,指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材料二 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材料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发展
动力
2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价值标准
3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
当代
借鉴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民族、国家的价值。
合作探究
【思维点拨】从家国情怀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2)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3)为彰显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
(4)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5)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多元起源、源远流长
儒家正统、创新发展
近代救亡、马义指路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历程
内涵
特点
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思想源泉、精神动力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团结统一、治国理政
道德建设、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知识框架
材料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谈谈你对中华优秀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学习拓展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