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7 17:12: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孱头(càn) 缘故 淅淅沥沥(lì) 恍然
B.脾性(pí) 缈小 轰轰烈烈(hōng) 一摞
C.颤抖(zhàn) 赤踝 祸不单行(xíng) 懊丧
D.纤纤(qiàn) 花苞 血气方刚(xuè) 苦涩
2.找出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早晨起来,就昕昕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
B.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C.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D.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下列对本文《紫藤萝瀑布》第②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是从“色”的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B.“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是从“形”的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C.“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是从“态”的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D.第②段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生机盎然以及争先恐后开放的喜悦和自豪,渲染了一种欢快的气氛。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澹澹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对上面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和节日习俗。
B.第二首诗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C.醉酒而归却无甚带回给妻子,言语中虽透露出贫寒之窘,却愈显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D.两首诗皆用词精练,用典贴切,含蓄有致,用情真挚。
7.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俯视群山的豪迈气概。
C.《游山西村》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D.“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8.选出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用设问的方式写出远望中的泰山郁郁葱葱,绵延连亘,掩映齐鲁大地。恢弘壮阔,极富气势。
B.颔联前一句中的“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后一句“割昏晓”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C.颈联写凝神细看之景。“决眦”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这神奇缥缈景观的着迷。
D.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由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住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祈求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10.赏析古诗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下列对《己亥杂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读诗意:诗歌前两句抒情叙事,作者寓居京城多年,即将离别,内心忧伤。但是他想到能够逃出这桎梏的樊笼,内心又是轻松愉快的。
B.明手法:诗歌后两句展开联想,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丝毫不忘报国之志。
C.赏意象:“落红”是诗歌中的常用意象,象征了生命的衰败、青春的流逝。但诗人在本诗却将“落红”的寓意升华到自觉奉献的人生境界。
D.品诗情: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贬谪回乡时内心的抑郁愤懑,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朝廷再次为国效力,但又厌弃官场的矛盾心情。
二、综合性学习(每小题2分,共6分)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你所在的育才学校开展了走近“经典咏流传”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出场宣言】节目邀请了知名歌手音乐人、港台节目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名人兼作曲家作为鉴赏团成员,他们依次登台亮相。
请你根据以下“出场宣言”,分别找出与说话者身份搭配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序号)。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①知名歌手音乐人
②港台节目主持人
(2)【题目诠释】本节目内容异彩纷呈,题目“经典咏流传”也很有特点,请你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说说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开场词: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主题曲(节选):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3)【巧妙劝说】你的同学小华,自从看了《偶像练习生》这档节目后,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没颜值,二没背景,学习成绩又一般。临近中考他反而丧失了信心。请你借助因《经典咏流传》第一期而家喻户晓的袁枚的小诗《苔》,对他进行巧妙的劝说。
链接材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三、诗歌鉴赏(每小题4分,共8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13.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36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①天极冷,小茶馆得门窗都关得严严的,充满了煤气、汗味与贱臭的干烟味,里面喝茶的几乎都是拉车的,他们喝着、说着,像鸟儿炸了巢似的讲看一日间的委屈,祥子始终一语未发,可是很留心他们说了什么,他从别人的话中,吸收着生命的苦味,认识了自己,也想同情大家。
②大家正说得热闹,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车夫进了门,他穿着件短不短、长不长、襟上肘上都已露了棉花的衣服,老车夫刚坐下便全身都出溜下去,掌柜急忙给他喂了糖水,老车夫哼哼了两声,才睁开了眼。
③祥子始终没有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老车夫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有吃一口,直到大家从外面叫来了他的孙子小马儿,他才将八个包子交给孙子,慢慢地吞咽了两个,吃完,老车夫向大家再三道了谢,便又出了门。
④祥子跟了出来,他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活,语声时高时低,祥子看着,听着,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直到已看不见了他们,他才又送到屋中。
【文段二】
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在面前了。阿龙纳斯接受A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A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A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A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A身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看来,这个古怪的人还没有完全斩断他爱人类的感情。
14.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借祥子的悲惨遭遇,既诅咒那个“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社会和制度,又痛心于无知、愚昧的善良民众在病态旧社会的堕落。
B.【文段一】描写了来自农村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祥子与虎妞的情感线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
C.【文段二】的作者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D.【文段二】中的“诺第留斯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一行人历经险情,曾在印度洋肉搏鲨鱼,在大西洋遭遇巨型章鱼。
15.根据【文段一】概括祥子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6.【文段二】中的A是 (填人名),该选段讲述了 (填故事情节)。
(二)
阅读《紫藤萝瀑布》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地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②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③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得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④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7.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18.文章插叙十多年前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19.文末说道“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请品味这个句子的内在含义。
阅读课文《一棵小桃树》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湿着我的头发,一边吟些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了。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天一晚又让我们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水密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20.文段中划线句子“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2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23.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五、作文(共50分)
24.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全新的深刻理性认识。请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事物,表达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课文片段在线】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写法分析】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描述事物的特点时,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了解作者想要借物说明什么,或者借物赞誉什么样的人。
六、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2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2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将要)
B.杂然相许(赞同)
C.河曲智叟亡以应(丢失)
D.飞来山上千寻塔(古代长度单位)
2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操蛇∕之神∕闻之
D.不畏∕浮云遮∕望眼
27.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操蛇之神闻之
C.跳往助之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8.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一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愚公移山》一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D.读了《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29.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3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焉置土石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1.请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的表达效果。
根据要求答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丙】
九龄风度
(唐)明皇以李林甫为相,后因召张九龄问可否。九龄曰:“宰相之职,四海具瞻①。若任人不当,则国受其殃。林甫为相,臣恐他日之后,祸及宗社。”帝意不悦。一日,帝曲宴②近臣于禁范中。帝指示于九龄、林甫曰:“庭前盆池中所养鱼数头,鲜活可爱。”林甫曰:“赖陛下恩波③所养。”九龄曰:“盆池之鱼,犹陛下任人,但能装景致助儿女之戏尔。”帝甚不悦。时人皆美九龄之忠直。
张九龄见朝之文武僚属趋附杨国忠,争求富贵,惟九龄未尝及门。杨甚衔之。九龄尝与识者议曰:“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于沟壑中,祸不远矣。”果然因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九龄之先见,信夫神智④博达也。
(选自《开元天宝遗事》,有删改)
[注释]①瞻:仰望。②曲宴:私宴,多指宫中之宴。③恩波:帝王的恩泽。④神智:精神智慧。
32.根据丙文及所学,解释下列加点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帝意不悦 联系课文:意暇甚。(《狼》蒲松龄) 意:①
时人皆美九龄之忠直 词类活用 美:②
祸及宗社 联系上下文,借助语境 宗社:③
33.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果然因/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
B.果然/因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
C.果然因/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
D.果然/因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
34.以下对三篇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的“悠悠”与《黄鹤楼》中的“悠悠”都表示时间的久远。
B.【乙】诗通过“蒸”、“撼”等词写出洞庭湖水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C.【甲】【乙】两诗的作者都怀才不遇,都希望明君能任用贤臣。
D.【丙】文中明皇询问张九龄的意见是因为拿不定主意。
35.翻译句子
(1)盆池之鱼,犹陛下任人,但能装景致助儿女之戏尔。
(2)惟九龄未尝及门,杨甚衔之。
36.联读探究,解决问题。
(1)【甲】【乙】两诗都在表达对明君的期待,两位诗人运用的方式有何不同?
(2)【乙】诗是一首投赠诗,投赠的对象正是张九龄。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结合【丙】文内容分析张九龄的“风度”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所谓“风度”不仅指文雅齐整的仪表,更指向个人品行性情、胆识气质的修养)
七、名句名篇默写(每小题2分,共2分)
37.升华全诗《未选择的路》主旨的诗句是 。
八、名著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38.名著阅读。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在人类还没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上。
这个人就是 ,他是19世纪 (国籍)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 。
试卷第12页,共13页
试卷第13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B项“缈”应写为“渺”。C项“颤”应读为“chàn”,“踝”应写为“裸”。D项“纤”应读为“xiān”。
2.A
【详解】A.“昕昕沥沥”应写成“淅淅沥沥”。
3.C
【详解】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分析有误。阅读第②段可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找不到(或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故选D。
5.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病句的辨识与修改。A.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倡议”;B.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D.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应将“公平与否”改为“不公平”。故答案为C。
6.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D.甲诗尾联意思是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乙诗尾联写田园之景,亦显悠然自得,乐在其中。诗人以农事收笔,既给读者留下关于田园风光的无限遐思,又表明躬耕田园,读书悦己,淡泊处世的志向,读之令人回味无穷。两首词尾联皆用词精练,含蓄有致,用情真挚。但都没有运用典故。故选D。
7.B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错在“诗人登上泰山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想象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故选B。
8.B
【详解】B.有误,颔联前一句中的“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后一句“割昏晓”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9.B
【详解】B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在诗中只是在写实景,并没有蕴含什么哲理,此项所分析的含义是现代人赋予的,借诗喻理而已。故选B。
10.D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这首诗并非贬谪回乡所做,而是作者辞官离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包含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本项分析有误;
故选D。
11.(1)①D ②B
(2)表示用吟咏、歌唱的形式表现经典;谐音“永”寓意传统文化永远流传。
(3)小华,你看,袁枚诗中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依然静静地、美丽地、执着地绽放。即使我们先天条件不好、资质一般,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青春、理想、精神风貌。无论境遇如何,我们每个人也应似苔花一样,努力绽放出最好的自己。你说对吗?
【详解】(1)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 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本题考查的是语体得体。D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既点出了经典诗词,又写到了流行音乐,符合知名歌手音乐人的身份。B项中的“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符合港台节目主持人的身份。
(2)此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经典咏流传”语意双关。“咏”歌咏,吟咏,同时还有“永”远之谐音。然后细读开场词与主题曲,可知开场词强调经典永流传,主题曲强调的是吟咏,综合起来答案就出来了。
(3)“劝说”的意思是说服,讲道理使人听从。劝说是一门艺术。要注意:根据对象和场合,说话要委婉,不揭人短,不伤人自尊;语气要平和;要以理服人。本题围绕着《苔》这首小诗的意思,劝说小华要像苔花一样,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依然要静静地、美丽地、执着地绽放。
12.示例一:“钟”,聚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示例二:“割”,分割之意,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天色划分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大的形象。 13.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分析】1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歌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的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它们写出了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是聚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有情有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的意思是截断,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泰山的南北分为两部分,一明一暗,分界明显,更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13.本题考查诗人感情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4.B 15.憨厚老实,不善言谈,在大家说着自己的委屈时,祥子一言不发。善良,有同情心,在看到老马因饥饿昏倒后,跑去买来包子给老马吃。 16. 尼摩船长 尼摩船长为了救采珠人与鲨鱼搏斗的故事 17.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既表现了花的繁茂和生机,又表现了花香带给“我”的那种飘渺轻柔的感受。(修辞手法,两方面的作用,意近既可) 18.插叙紫藤萝在十几年前的遭遇,与眼前的紫藤萝形成对比。由花及人,引出了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或为下文作者的感悟、精神振奋作铺垫)同时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对比,为下文主旨或感悟作铺垫,意近即可) 19.“我”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感染、催促,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从而振奋精神,受到鼓舞,阔步向前。
【解析】1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B.“祥子与虎妞的情感线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表述有误。《骆驼祥子》里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祥祥子买车的起起落落展开的。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这个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所以,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线索;
故选B。
15.本题考查名著形象分析。
根据文段一第①段“祥子始终一语未发,可是很留心他们说了什么,他从别人的话中,吸收着生命的苦味,认识了自己,也想同情大家”可知,车夫们在说着自己一天的委屈时,祥子一言不发,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憨厚老实,不善言谈的人;
根据第③段“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可知,祥子在看到老马祖孙俩挨饿时,跑去给他们买包子吃,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16.本题考查情节识记。
根据材料二“阿龙纳斯接受A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A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A身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可知,文段中的A是尼摩船长;
《海底两万里》中当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尼摩船长为救印度采珠人,与鲨鱼激烈搏斗,被鲨鱼掀翻在地,情况非常危急。尼德 兰手持钢叉救出了压在鲨鱼底下的船长。故此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尼摩船长为了救采珠人与鲨鱼搏斗的故事。
17.本题考查写景的作用。
“香气”是嗅觉,“紫色” 是视觉。香气本不可见,以“紫色”来形容它,就把香气赋予了可见的色彩,把嗅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作者的感觉,在作者的感觉里,无形的香气化作了有形之物,一方面表现花的繁茂与生机,另一方面也给作者带来缥渺轻柔的梦幻感觉。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花香之中的情态,也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作者中断了对眼前的紫藤萝的描述,插入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回忆,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将以前关于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眼前的盛开的非常繁茂紫藤萝进行对此,反衬出眼前的紫藤萝更富有生机与活力,说明了作者的情感由悲痛,焦虑转向宁静,喜悦的原因,进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联系第③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可知,为下文由花到人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做了铺垫。同时插入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
19.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表象,作者看到眼前盛放的紫藤萝,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内心喜悦振奋。结合第③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可知,由此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认识到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不应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之中,应鼓足勇气,努力向前。“加快了脚步”表明了作者认识到人要像像紫藤萝一样,不管曾遭遇怎样的不幸,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抓紧时间,珍惜生命,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积极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20.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猥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光,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22.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23.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审题后首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从前向后精读相关课文,抓住关键的语段或段落,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整体感知文章,抓住语句“我竟将它忘却了”“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等做答。
2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在划线的句子中,作者把那个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是因为花骨朵在风雨摧残下毫不低头,令“我”钦佩,它就像灯塔一样,为“我”照耀着前方的人生方向,同时也暗示了花骨朵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航标灯。小桃树给予“我”希望和信念。
22.此题考查重要情节。本文中多次写“奶奶”,奶奶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人物。小桃树的坎坷经历,象征了奶奶的生活经历。作者对奶奶的记叙,一反面表现出她与小桃树的关系。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奶奶的思念之情。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文章主题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归纳文章主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整体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本文中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和“我”的相似,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感悟: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折,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4.【例文】暮春时节,落花缤纷,红花草却开得正盛,花蕊深蕴着醇香,招来成群的蜜蜂,“紫云英蜜”的美名,受到多少人的青睐。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翻身入土,浸泡在水里,变成肥料,为赢得丰收而牺牲自己。红花草啊,你活着,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死去,是为了给大地增添肥料。你并不名贵,难入观赏之林;但是你火焰似的生命和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作文片断练习,要求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来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全新的深刻理性认识。这就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有深刻认识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特点,对事物作有目的的描绘,同时把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写出人与物之间相似点。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文章想要借物说明什么,或者借物赞誉什么样的人。这样就符合题目的写作要求了。
点睛: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5.C 26.A 27.B 28.D 29.D 30.(1)况且把泥土石头放置到哪里呢?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诗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分析】25.C项,“亡”不是“丢失”的意思,而是通假字,通“无”,“亡以应”表示为没有话来回答。故选C。
26.B项,停顿应该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项,正确停顿应该是“操蛇之神∕闻之”;
D项,正确停顿应该为“不畏浮云∕遮望眼”。
故选A。
27.A项,“告之于帝”缺少主语“操蛇之神”;
C项,“跳往助之”缺少主语“遗男”;
D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缺少主语“帝”。
故选B。
28.D项,前半部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正确,后部分“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神灵。故选D。
29.D项,“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的理解错误,应该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心(思想)、固(顽固)、彻(通)”几个词是赋分点。
31.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解答此题,要理解“千寻”的意思,千寻是极言塔高,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为下文写“不畏浮云遮望眼”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32. 神情、态度 称赞、赞美 国家 33.D 34.B 35.(1)鱼缸里的鱼,就像陛下用人,只能装点景物,为小孩子玩乐助兴罢了。
(2)只有张九龄不曾登门拜访,杨国忠心里对他很有意见。 36.(1)【甲】诗借燕昭王的典故怀古伤今;【乙】诗化用“临渊羡鱼”的古语。
(2)张九龄的风度体现在他的忠诚耿直,他面对明皇任用李林甫为右氶相的做法先是反对,再是批评,毫不妥协;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智慧通达,认为那些对投靠杨国忠、趋炎附势之人就像近火取暖的乞丐,最终会自取灭亡,安禄山之乱后确实如他所言。
【解析】3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帝意不悦”,唐明皇听了心里很不高兴。意:神情、态度。
(2)句意为:当时人都称赞张九龄的忠诚正直。美:称赞、赞美。
(3)句意为:国家就会遭殃。宗社:国家。
33.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果然因为安禄山叛乱之事,趋炎附势者都获罪并拖累族人,因此灭亡的人数都数不清。“果然”连词,引起下文,应断开;“因禄山之乱附炎者”是说因为安禄山叛乱,攀附李林甫的人,应断开;“皆罪累族灭”介绍上述人的结局,应断开;“不可胜数”说明这些人之多,应断开。正确划分为:果然/因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
故选D。
34.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甲诗中的“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黄鹤楼》中“悠悠”,指飘荡的样子;
C.有误,乙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D.有误,结合“(唐)明皇以李林甫为相,后因召张九龄问可否”的内容可知,明皇询问张九龄之前已决定以李林甫为相;
故选B。
3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盆池,鱼缸;犹,就像;但,只;装,装点。
(2)句重点词语:惟,只有;未尝,不曾、没有;及门,登门拜访;甚,很;衔,对……不满。
36.(1)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借燕昭王的典故怀古伤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2)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明皇以李林甫为相,后因召张九龄问可否。九龄曰:‘宰相之职,四海具瞻。若任人不当,则国受其殃。林甫为相,臣恐他日之后,祸及宗社。’”“时人皆美九龄之忠直”“张九龄见朝之文武僚属趋附杨国忠,争求富贵,惟九龄未尝及门”的内容可知,张九龄面对明皇任用李林甫为右氶相的做法先是反对,再是批评,毫不妥协。面对杨国忠专权,很多人依附杨,自己也不为所动;
结合“九龄尝与识者议曰:‘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于沟壑中,祸不远矣。’果然因禄山之乱附炎者皆罪累族灭不可胜数”“九龄之先见,信夫神智博达也”的内容可知,张九龄远见卓识智慧通达,认为那些对投靠杨国忠、趋炎附势之人就像近火取暖的乞丐,最终会自取灭亡,安禄山之乱后确实如他所预言那样。
【点睛】参考译文:

唐明皇任命李林甫为右丞相后,才召见张九龄征求他的意见。张九龄说:“宰相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果用人不当,国家就会遭殃,像李林甫这样缺德少才的人当宰相。我担心今后国家会因此而遭殃。”唐明皇听了心里很不高兴。有一天,唐明皇在皇宫中设宴款待身边的臣子,唐明皇对九龄、林甫说:“门外的鱼缸里最近养了几条鱼,活泼可爱。”李林甫说:“这全靠陛下思赐的水波养活的。”张九龄说:“鱼缸里的鱼,就像陛下用人,只能装点景致。为小孩子玩乐助兴罢了。”唐明皇听了很不高兴。当时人都称赞张九龄的忠诚正直。
张九龄看见当朝文武官员共事大臣依附讨好杨国忠,争着寻求富贵,只有张九龄不曾登门拜访。杨国忠心里对他很有看法。张九龄曾经与认识的人谈论说:“如今的朝廷俊才,都是近火取暖的乞丐,一旦火灭了炭灰冷却,暖气在哪?当挨冻皲裂的尸体丢弃干沟察中,离祸患就不远了。”果然因为安禄山叛乱之事,趋炎附势者都获罪并拖累族人,因此灭亡的人数都数不清。张九龄对事情的预见性,确实体现了智慧精神的博学通达。
37.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解析】略
38. 儒勒·凡尔纳 法国 《海底两万里》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该段文字出自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后在《神秘岛》中交代其为印度人),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
答案第10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