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5-2016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练习+单元检测):第二单元(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师说】2015-2016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练习+单元检测):第二单元(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4 23:30:39

文档简介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解析】 B项,“济”,渡河。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B.越国以鄙远 以:把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解析】 B项,以:目的连词,相当于“而”。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介词,对;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D项,代词,郑国/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答案】 B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晋军函陵
C.夜缒而出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 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B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古今同义。D项,古义,此句中代秦穆公;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 A项为宾语前置句,B、C、D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A
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注】 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渗漏。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必甚病之    病:损害。
B.水啮其墓 啮:侵蚀。
C.出而为之张于朝 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解析】 A项,病,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困苦。
【答案】 A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两个“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副词,将要/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并且。C项,介词,趁机/动词,依靠。D项,副词,仅、只/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答案】 B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太子)且为栈道而葬
B.群臣皆不敢言,而以(之)告犀首
C.于是出(文王)而为之张于朝
D.若此而弗为,意者(太子)羞法文王乎
【解析】 C项,“出”后应补出的是“棺木”。
【答案】 C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  )
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①是群臣的谏言,②是惠子讲述的周文王的话,⑥是对惠子的评价。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解析】 C项中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
【答案】 C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雪下得这么大,如果丧礼如期举行,人民一定会感到非常困苦。
(2)向天下人宣扬文王的道义,这难道是小的功绩吗!
参考译文 
魏惠王死后,下葬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可是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城里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将要修筑栈道前去送葬。群臣中有很多人去劝谏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如果丧礼如期举行,人民一定会感到非常困苦。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如果因为人民的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大概只有靠惠子了。让我去告诉惠子。”
惠子听到后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问道:“安葬的日期已经定了吧。”太子说:“是的。”惠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楚山脚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横板。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了。’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为它在朝堂上搭起灵棚,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难以行走,您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会不会有急于下葬的嫌疑呢?希望您改个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助社稷、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啊。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您)是把效法文王当作羞耻了吧?”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请让我推迟葬期,另择吉日。”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又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了文王的道义。向天下人宣扬文王的道义,这难道是小的功绩吗!
表达交流
13.根据下面文段,简要概括《左传》的文学特点。(不超过25字)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都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练、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解析】 题目提供的文段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总说《左传》与其以前的著作相比较,在叙事能力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后以描写战争和表现人物形象为例具体说明其文学特点,最后说《左传》对后世史书写作上的影响。所以,概括其文学特点,重点要放在第二个层次上。概括时,要注意提取文段中有关短语,然后加以提炼、整合。
【答案】 文笔简练而不乏文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14.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示意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解析】 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注意关键的信息点,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按照“时间”“步骤”“内容”来答题。
【答案】 本次暑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期五天,需备好行装、日用品,了解并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办法;其间有军训、攀岩、感言交流、会操表演等活动,全部结束后,返校。
【附录】
课件59张PPT。课件78张PPT。第6课 鸿门宴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做关中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意思是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解析】 C项,“窃”,常用来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私下里,私意。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项,介词,用来。C项,均为介词,给,替。D项,均为副词,趁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析】 ①意料;②神态;③这样;④然而。
【答案】 D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长于臣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此天子气也 ⑨沛公安在
A.①⑦⑧/②③④⑤/⑨/⑥
B.①⑦⑧/③⑨/④⑤/②⑥
C.①⑦⑧/②③⑨/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⑤/⑨/⑥⑧
【解析】 ①⑦⑧判断句/②③⑨宾语前置/④⑤介词短语后置/⑥被动句。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解析】 A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答案】 D
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妻患之
患:讨厌
B.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准备,备办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长大:长大成人
D.于是信孰视之
孰:仔细地
【解析】 长大:高大。
【答案】 C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答案】 D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让亭长妻子很烦他。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滕公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重要性,并劝说刘邦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解析】 “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原文说“上未之奇也”。
【答案】 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信多次和萧何交流,萧何认为他很奇特。到了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告诉刘邦,亲自去追韩信了。
(2)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呢!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跟随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即使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叫小孩子一样,这也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您如果真要任命他为大将,就选择一个好日子,斋戒,筑设坛场,备礼,这样才可以。”汉王答应了萧何。各位将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被封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表达交流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国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____①____,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____②____。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____③____?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解析】 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本文段是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故第一空应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第二空,由“事实证明”可知,应从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角度,如经济对环境的破坏角度组织答案;第三空,从上句“痛下决心”和后句的“经济放缓”可判断出本空应从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保护环境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①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或“迅猛发展”)
②这往往是不可能的(或“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③即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
11.下面是一次班会的主题图案,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图案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图文构成要素,展开联想,联系社会现实分析作答。图文内容要素要包含“人”字、能力、责任;分析其寓意,要根据漫画中的人和文字,展开联想,很容易从做人要有能力和责任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一撇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一捺代表一个人的“责任”。
要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既要有能力,又要有责任,两者缺一不可。
课件83张PPT。第二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已
B.往而不反者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A项,已—矣;B项,反—返;C项,蚤—早。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C.而燕国见陵之耻 见:被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解析】 B项,“更”,再,再一次。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介词,替,给;动词,认为。D项,介词,趁机;副词,于是。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拔剑撞而破之
【解析】 B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新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
高月
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掌握公共权力后,在面对存在差异的社会个体进行利益分配时,提出恰当的方案,并凭借公正、高效、廉洁等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实施,以获取广大民众信任度的施政能力。这一定义说明,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施政行为本身,客体则是对此进行评价的社会民众,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获得公信力的主要途径,政府在凭借合法性获得最初的公信力基础之后,其后续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是否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由此,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但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最为接近这一机制的体系,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给予公众一个参与政治进程、影响政治决策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政府行为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迫使其更具响应性和代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从国内外政治进程来看,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政府未来的方向将从管制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角色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管制型政府的公信力源于其强制力,这一强制力通过无限扩张维护并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依赖。而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则基于政府的代理人角色,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要求政府采取恰当手段达到人民的预期。因此,通过政府职能设置与政府责任的一致、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一致、向公众承诺与承诺兑现的一致、政府取信于民的管理途径与民众信任政府预期的一致,将服务作为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促进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与我国政府职能相对落后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市场机制所引发的行政权力异化行为——腐败、不正当竞争等,也恶化了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而我国制度体系改革的滞后也使政府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与此同时,民众参政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民意表达渠道的不断拓宽,也对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政府职能与时俱进,重塑政府公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5.下列有关“政府公信力”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获得途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包括在进行利益分配时所采取的针对不同社会个体所提出的方案及其实施的方式和途径。
B.政府公信力体现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政府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公信力就高,反之则低。
C.政府公信力的客体是社会民众,尽管他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拥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左右政府的行政行为。
D.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政府角色一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解析】 “左右政府的行政行为”与文意不符。
【答案】 C
6.下列对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职能沿袭管制型政府的传统,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参政意识逐步提升,民意表达途径不断拓宽,也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巨大挑战。
C.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腐败、不正当竞争等权力异化行为开始出现,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D.我国在制度体系方面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也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
【解析】 “我国民众参政意识逐步提升,民意表达途径不断拓宽”不是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原因。
【答案】 B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要想取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就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在对资源进行分配时要保证绝对公平公正,求得各个阶层的利益平均化。
B.新媒体出现后,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社会民众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C.服务型政府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价值取向,政府组织以委托人的身份行使社会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以实现民众的预期和意愿。
D.我国目前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政府公信力将不断提升,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依赖也会不断增强。
【解析】 A项,“保证绝对公正公平,求得各个阶层的利益平均化”与文意不符。C项,张冠李戴,具有“委托人的身份”的应是“社会公众”,而不是政府组织。D项,“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依赖也会不断增强”有误。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越,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令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其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东周之鄙人也
鄙:庸俗,浅陋。
B.廉如伯夷,不取素餐
素餐:素食,蔬果类食品。
C.期而不来
期:约定时日。
D.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趣:志向,目标。
【解析】 素餐:不劳而获的餐饭。
【答案】 B
9.下列各组表述中,全都表明苏秦“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一项是(3分)(  )
①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②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 ③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 ④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 ⑤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  ⑥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但是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解析】 “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想向他们学习的愿望”错,苏秦认为这些人的做法“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
【答案】 A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
(2)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
(3)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就是人们所说的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啊。
参考译文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苏秦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他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她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11分)
水 调 歌 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①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酾酒问蟾兔③,肯去伴沧洲④?
【注】 ①姮娥:嫦娥。②黑貂裘: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③蟾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④沧洲:水滨,此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12.上阕前四句写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其实他是“十二年间十处见中秋”,在《吴船录》中他确是“细数”过中秋的十处地点。想起以往十处中秋情景,就为此夕提供了一个对比的对象。此夕如何?“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新梦”,未曾料到,下以“忽到”照应,并传达了惊喜之情。黄鹤旧山头指黄鹤山,传说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中间嵌以一个“旧”字,似有这样意味:昔人已乘黄鹤去,此日他来仙地游,然则他也是仙矣,他之“新梦”“忽到”,不也像乘黄鹤飘然而来吗?同时他写的《鄂州南楼》诗道“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也有此意味。
【答案】 经历:漂泊不定(四处奔波)(1分) 感受:凄凉之感和惊喜之情(2分) 作用:为下文写登楼赏月的兴致和望月抒发的悲情作了铺垫(2分)。
13.下阕借月抒情,作者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解析】 这首词的下阕也表现作者对国家分裂的哀怒,对岁月虚度的惋惜,统观全词,看来主要还是抒写自己赏月时的淋漓兴致和暂释官务的快慰。所以起笔便是“十处过中秋”,又从神话、历史故事中生出丰富的想象,神气超怡,心胸高旷,以至后幅万里归来的疲乏也未影响它的情致。这首词的意境是豪放、阔大的,风格飘逸潇洒,语言流畅自如,可以看出它受到苏轼那首中秋同调词的影响。
【答案】 ①山河破碎的无限惆怅,②蹉跎岁月、壮志难酬的沉痛感慨,③退居归隐的哀情。(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
三、语言表达(9分)
14.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字。(4分)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与火爆,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解析】 平实的语言就是用不华丽贴近生活的准确的语言概述所要表达的内容。画线句子用炒瓜子作比喻,火候适当,瓜子就比较香;但火候过旺,瓜子就会被炒焦。就是说媒体炒作也是一样,恰当的炒作可以让一个人成名,过火的炒作,也会给人带来伤害。
【答案】 媒体的炒作可以让一个人成名,但过火的新闻炒作,也会给人带来伤害。
15.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5分)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②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③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⑤热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⑥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日常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再结合六项内容分析其相同点并用合适的名称来命名。①②⑤是对任职者内在精神的要求,③④⑥是对任职者工作职责的要求。
【答案】 第一类:③④⑥ 命名:岗位职责 第二类:①②⑤ 命名:任职要求
四、写作(4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萤火虫,将世界
从黑海里捞起
只要眼前有萤火虫半只
我你
就没有痛哭和自缢的权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命题人选取了台湾诗人周梦蝶的诗《四句偈》作为材料,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准确理解这首短诗的主旨是关键。而要想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必须准确理解“萤火虫”这个意象的含义。诗中的“萤火虫”“将世界从黑海里捞起”,这是在写“萤火虫”的作用,这一作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象征性,这里的“萤火虫”不仅是自然界里点亮“黑海”的“萤火虫”,也是指引人走出人生“黑海”的“萤火虫”。
结合整首诗,我们不难理解“黑海”和“萤火虫”的寓意。“黑海”让人“痛哭”甚至生出“自缢”的绝望,可见这里的“黑海”象征着人生中的失意、不幸、困境乃至绝境,或者象征着我们所生活的恶劣的环境,而“萤火虫”因其本身发光的特点,可以视为困境中的光亮,也可以引申为能够带领人走出困境的积极因素,如希望、理想、乐观、信念、坚强等。
【佳作展示】 
一串遗落的钥匙
一考生
他,是个来自远方大山里的小伙子,他来到这座让他向往的大城市已经四年了,虽然生活的艰辛让他的眼角和眉梢都染上了一丝风霜,他的热情和善良却一如既往。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略带凉意的清新的空气,“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他笑着给自己打气,开始了新一天的送快递之旅。
“叮咚——”他轻轻按响了门铃,无人应门,又按了几次,门内依旧没有反应。无奈,他只好放弃,决定去下一户人家。转身移动脚步时,他感觉踩到了什么,低头一看,居然是一串钥匙,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这家主人走的时候匆忙间遗落的。他捡起钥匙,随后坐在了楼梯上,他想等主人回来交给他,于是他顺手把钥匙放在了身边的邮包上。
过了一会儿,没有人来,又过了好大一会儿,还是没有人来。他看看时间,不能再等下去了,他想,还是送到附近的派出所吧。
他刚从台阶上站起来,就听见寂静的楼道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然后看到一位中年女子苍白的脸。她看到了他,愣了一下,接着眼尖地发现了邮包上的那串钥匙。
“你在干什么?”那女子紧张地问。他看到她狐疑的眼神,紧张的表情,一下子就想到她可能是这串钥匙的主人,便微笑着说:“大姐,我是送快递的,您是502的主人吗?”她下意识地点点头。“这是您的钥匙吗?”他拿起钥匙给她看,她一把抢过去,连连点头。
他又拿起邮包,“大姐,您签收吧。”她签好了字,他撕下邮单,就要离去,她迟疑了一下,还是叫住了他:“小伙子,进屋喝口水再走吧。”他推脱了一番,架不住她的“热情”,还是进屋了。
她进屋之后,一边给他倒水,一边扫视屋子,没发现异样,她不禁松了口气,说:“小伙子,谢谢你,现在像你这么好心的人少了!”
他喝完水,笑着离开了。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好心拯救了一条生命。她的老公弃她而去,做生意又被骗,她本来心灰意冷,决意轻生,但是遇到了他,她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
【点评】 故事既具可读性,又有深刻的寓意。情节上运用了巧合法,送快递的小伙子巧合地捡到了有意轻生的中年女子的钥匙,小伙子的好心让中年女子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在人物设计上,作者没有为他们取具体的名字,而是以“他”“她”相称,这种写法虽然模糊了人物的个性色彩,却使得故事的主题具有了普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