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
(为、所、以、焉、则、乃、何)
十二、为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对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例句:天子为动 《周亚夫军细柳》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例句: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 “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2.用作动词
(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 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例句:吾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做,当
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
例句:自以为不如。《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
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
例句: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作为
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成为
十三、“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句: 问所从来(《桃花源记》)处所,地方
例句: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5.用作名词, 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
例句: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十四、以
1.用作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等。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按照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按照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按照
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凭借
例句:君以五十里之地长存《唐雎不辱使命》——凭借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把
例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把
例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把
例句: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把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
例句: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用
例句: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用
例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用
例句: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用
2.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例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十五、“焉”
1.用作代词
(1)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可译为“哪”“哪里”
例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用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可译为“了、啊、呢”。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感叹语气)
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疑问语气)
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肯定语气)
例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肯定语气)
(3)相当于“之”,可译为“他”“此”
例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2.用作兼词
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是”,可译为“在其中”“在这里”“在那里”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例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十六、“则”
1.用作副词。
(1)译为“就”“就是”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固定结构, 译为“如此,那么”。
例句: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例句: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作连词:
(1)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但是”。
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译为“不是……,就是……”。
例句: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3)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例句: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例句:淫漫则不能励精《诫子书》
十七、乃
1.用作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例句: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例句:乃入见。……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译为“才”
例句: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例句:此乃真英雄(将军)也。 《周亚夫军细柳》
2.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用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十八、“何”
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何”用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句: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
例句:子何恃而往?(《为学》)
2.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3.用作复音虚词。
1.“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
例句: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
例句: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何以” 即“以何”,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