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蒹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蒹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7 18: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谁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呢?
学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老师:背得很好。《关雎》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歌,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蒹葭》也是一首爱情诗,它同样来自《诗经》。你们知道《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吗?
学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老师:对。《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大部分是民歌。《蒹葭》就属于“风”中的《秦风》。那么,你们知道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吗?
学生:风是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老师:很好。《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你们想知道《蒹葭》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
(二)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语气和语调。
(三)诗意理解:
1.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
2.学生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教师指导。
(四)深入研读: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讨论这些意象可能的象征意义。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发言。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老师:好,讨论时间到。请第一组的代表发言。
学生 A:我们组认为,诗中的“蒹葭”象征着追求爱情的道路艰难曲折。
老师:很有想法。那么其他组有不同的看法吗?
学生 B:我们组觉得“蒹葭”可能代表着一种美好而遥远的目标,就像诗中主人公追求的那个“伊人”一样。
老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意象吗?
学生 C:我们组觉得“水”象征着阻隔,阻碍了主人公和“伊人”的相聚。
老师:非常不错。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学生 D:我们组认为“白露”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老师: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可能因人而异。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接下来,我们再结合诗歌的整体意境,来进一步感受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伊人”的形象,思考“伊人”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 A:我觉得“伊人”是一个美丽、高洁的形象,代表着主人公心中的理想伴侣。
学生 B:“伊人”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主人公追求的目标。
老师:很好,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伊人”在诗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美好追求。
“伊人”的形象让诗歌更加富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使得读者对主人公的情感和命运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伊人”的存在也让诗歌的主题更加深远,不仅仅局限于爱情,还可以涉及到人生的理想、追求等更广泛的层面。
此外,“伊人”在诗中还起到了一种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对“伊人”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不断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3.探究《蒹葭》的艺术技巧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蒹葭》这首诗,大家觉得这首诗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学生 A:我觉得这首诗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每一章的开头都差不多。
老师:对,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 B: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让人读起来很顺口。
老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艺术技巧吗?
学生 C:我觉得诗歌的意境很深远,通过对蒹葭、白露等景物的描写,让人感觉很朦胧、很神秘。
老师:没错,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景物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伊人”的追求和思念。
学生 D:我发现诗歌中的“伊人”好像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东西。
老师:非常正确。“伊人”在诗中是一个象征,可能代表着爱情、理想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这种象征手法让诗歌的意义更加深刻。
学生 E:还有还有,诗歌的语言也很优美,用了很多形容词来描写景物。
老师:是的,诗歌的语言简洁而优美,用词精准,这也是《诗经》的特点之一。同学们还能找出其他运用优美语言的地方吗?
学生 F:我觉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就很优美,写出了蒹葭的茂盛和白露的晶莹。
老师:很好,大家都分析得很到位。通过对《蒹葭》艺术技巧的探究,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注意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艺术特色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选择《诗经》中的一首诗,进行赏析,并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