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设计
题目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 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中第一课时中国的地形内容。上图为第一课时内容的思维导图,本节内容包括中国的地形特征、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势特点三个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中国的地形特点为主,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本节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七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亚洲等大洲的地形地势,对某一大洲的地形地势描述。本节内容是以中国为区域范围,相比大洲的范围更具体,也是下一步学习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本节是中国地理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本书的基础和重点知识。 2.本节内容在生活中的地理体现 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是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比如呼和浩特市所在的地形名称,或自己家乡所在地的地形特点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 七年级阶段学生学习过亚洲等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描述,因此对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以及民族等内容,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本节教学对象是刚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积极性较强,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以上学习特点,通过直观的、较为风趣的图文材料,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发表见解,帮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 1.课标内容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课标内容解析:本节课标中提到要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这里重点强调地图在本节教学中的重要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课语言,尤其是学习区域地里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空间认知,地图是必要的教学工具。本条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是“描述”,即学生需要达到能运用所学内容描述某一区域的地形特征的学习程度。依据本节相关的课标内容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的地形特点。(综合思维) (2)运用生活实际,试分析我国的地形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3)运动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的主要的山脉并画出其走向。(区域认知)
重点 我国的地形特点
难点 我国的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四、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自学指导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 学法: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从中国的地形图中归纳出我国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山脉和主要的地形区等,都基于地图的利用和分析,因此本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中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师活动与任务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解决 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环节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向学生展示我国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了解我国不同的地形,并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板书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熟知的地形区名称,了解学生对我国地形的熟知程度。 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材料,确定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的地形。 联想生活中所听到的或者看到过的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并说出其名字。 默读学习目标,对本节的学习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教师挑选出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大的地形作为导入,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让学生互相说出自己熟知的地形名称,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学情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熟知本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地形图模型,让学生结合课本23页的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特点。 PPT提出问题: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请说出不同地形区适宜的农业部门?(提示: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能够准确说出三个及以上地形适宜的农业部门的小组加3分,其他小组酌情加1分。 3.PPT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并说出我国地形的特点?(提示:从不同地形的面积和分布等角度分析)给说出山区面积最大,山区占主要部分等相关内容的小组加3分。其他小组酌情加1分。 在学生说出山区面积广阔之后,指导学生分析其他地形的面积和分布情况。给能够对比山区和平原占地面积的小组加3分,其他小组酌情加1分。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山地面积大平原面积小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结合中国的地形模型和课本上的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小组内讨论并归纳出我国的地形特点。根据老师给的提示作为讨论方向,并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2.小组讨论,并说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以及平原的主要适宜的农业部门。我国山区面积大,山地主要以林业为主,高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丘陵和盆地地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根据老师的指导,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山区以外的地形的特点。 思考并回答山区面积大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偏远面积小又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1.通过指导学生从地形图中分析出我国的主要地形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养成运用地图材料描述某一区域的地形特征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 2.农业部门是新的学习内容,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会学习到,在本节课教师稍微提一下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不同地形区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地形判断其农业部门,也可以根据农业部门大致判断其地形类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起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的学习内容打好基础。在学习完我国地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山地面积大平原面积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好的连接自然地理与人类生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环节三:合作探究一(18分钟) 向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山脉,比如位于省级行政区分界线上的山脉等。 向学生分发中国的空白轮廓图,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我国的主要山脉。(提示:可以参考课本23页和25页的地图) PPT提出问题:我国的主要山脉有哪些?请说出这些山脉的主要走向? 分配任务:一组找出两种走向的山脉,另一组分到同样一种山脉走向的小组对画找出的结果进行评价。 根据每个小组的课堂纪律,小组讨论效果和对他组作品的评价等纬度,对小组进行积分。 4.PPT提出问题:将画出的所有山脉按其走向分布用一条线连起来,看看发现了什么? 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山脉进行记忆,比如作为省界的山脉。 依据教材中的地形图在中国空白轮廓图上画出小组分配到的两种走向的主要山脉。 小组任务分配: 每两组分配同样的任务,以便相互评价。评价与自己小组分到相同走向的另一个小组的成果。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刚才的山脉走向画中分别把不同走向的山脉用一条线连起来,学生会发现这些山脉将我国大地分割成了许多的网格,自习对比地形图可以发现,那些高原、盆地、平原恰好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学生在第一章中刚好学习过中国的行政区划,因此可以利用省界的山脉帮助学生记忆主要的山脉具体位置。 此环节内容比较容易,学生根据我国的地形图能够自主的找出主要的山脉以及其走向,因此本环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同伴评价的能力。 在绘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我国的主要山脉有记忆,在连起同样走向的山脉的时候能够更直观的看出山脉的地理意义。在下一步的地势三阶梯和后期的气候河流影响因素等的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课堂小结(4分钟) 依据板书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以便记忆。 对思维导图逻辑清晰,内容简洁易懂的小组和个人加3分,其余小组酌情加分。 回顾本节课所学,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小组总结本节课小组积分,评选出最佳小组。 思维导图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再次回顾一遍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六、目标检测与作业设计 (4分钟) 1.达标检测:(课堂作业)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读下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我国地形特征是( ) A.地形类型单一 B.山区面积广大 C.平原面积比重大 D.丘陵面积比重最大 (2)据图可知,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最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B.人口稀疏地区 C.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D.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面临的共性问题是( ) A.降水稀少 B.气候严寒 C.人口稠密 D.交通不便 (4)为精准扶贫,图中贫困山区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是( ) ①林业、牧业 ②旅游业 ③采矿业 ④种植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新疆南疆三地州发展文化产业最适宜展示的民族艺术是( ) A.苗族的飞歌 B.藏族的《格萨尔》史诗 C.傣族的孔雀舞 D.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 个人积分:在本节课的达标检测中全部回答对即可积5分,一题一分。 2.作业设计:(课后作业) 在画出的山脉轮廓图中,运用我国地形图,填写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等主要地形区。 1.本节课的课堂达标检测选用情境题,围绕我国的山区扶贫工作,评价学生能否运用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的有用的地理。检测中出现了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地势阶梯以及秦岭淮河等知识点,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否在既定情境下综合考虑选出正确答案。从而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2.课后作业设计主要是为了下一节课《中国主要的地形》作为基础,通过在山脉结构图中画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对只要地形区的位置和范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这些地形区有哪些主要特点呢?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 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等方面,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用最佳教学方法,进行四个教学环节。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师任务分配和学生活动进行流畅,师生互动融洽,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探究,且时间充足。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了超高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认真的思考问题并分析问题,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出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我国的地形特点,也掌握了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点的方法,对地理事物综合思考,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了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亮点: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②采用小组积分法,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激情和小组合作的能力。③采用读图分析法,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让学生动手画出我国主要山脉,并在山脉形成和网格中填写我国的主要地形,能够能直观的让学生对主要地形区的位置有深刻的记忆。 不足:①环节三让学生描绘我国主要山脉的时候,动手能力较差的小组花费时间稍微多,教师在把握教学环节方面有些欠缺。在后续的教学中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并且对学生知识基础做足充分的了解,合理的分配小组。②小组中有几位同学因基础差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不够高,积极性不强的问题,但是基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没能在课堂上及时的做出调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层次落差。此类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表现出了较强的学期兴趣,但是在后续学习任务更加深入时候,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因此越来越消极懈怠,在后续的教学中针对此类学生要多多关注,并在课下与课后单独进行辅导和提升,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取跟上全班的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