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梳理】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文化的传入:
历程:
①两汉之际:
②魏晋南北朝:
③隋唐时期:
④宋明时期:
佛教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
明清之际:
①明末:
②17世纪:
(2)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3)20世纪早期: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
(2)社会制度:
(3)其他方面: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
②火药:
③印刷术:
④指南针:
(2)16—18世纪:
【重点阐释】
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 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限时训练】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2.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
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
3.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4.1883年英国人林德指出,在中国引进电报、轮船等犹如在腐朽外表上打补丁,会逐渐由表及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然后像酵母-样由内向外发酵,改变民众的秉性,进而导致整个中国的转变。这可以用来佐证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的 B.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全面近代化
C.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近代生活方式 D.西方科技引人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5.晚清时期我国兴起了一批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这些地方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这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变化 D.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
6.张之洞在筹建武昌纺纱局时,订购了外国上等精利机器(价值9.07余万锭银子)。这些机器被运到湖北后,因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而被运往两江,两江不能设厂只好又运往上海,前后历时五年,各种耗费近83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匮乏 B.近代民用工业选址严苛
C.洋务兴衰取决于官僚政治 D.洋务运动缺乏中央统筹
7.如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齐全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D.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8.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9.十月革命胜利后,《广东新中华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什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
C.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 D.新文化运动已不再宣传民主科学
10.《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学者王增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
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包容态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等选取任意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鲜古代碑刻表明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汉字;新罗学者薛聪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3~5世纪,汉字经过朝鲜地区传入日本;留学唐朝的吉备真备、空海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儒学在3、4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后来,朱子学成为“官学”,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纲常与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682年,新罗建立了国立大学,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676年,日本仿隋唐国子监之制设大学寮于京师……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并采用科举制官吏。日本大化改新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司和郡司;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4世纪,佛教自中国传入朝鲜,在新罗时代,中国禅宗成为朝鲜佛教的主流,后经百济传入日本。6世纪,大批留学唐朝的僧人把佛教许多宗派传入日本。此外,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习俗也为朝鲜人、日本人所接受。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限时训练】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出自己文字,说明了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与亚洲儒学文化圈无关,故排除B;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中国对邻国文化吸收,故排除D。
2.B
【详解】
如表中所示,先秦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长期占优势,并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3.D
【详解】
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4.D
【详解】
赫德强调“引进电报、轮船”“新的生活方式”“改变民众的秉性”“导致整个中国的转变”,这可以用来佐证西方科技引入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D项正确;A项表述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表述中“全面近代化”表述绝对,排除;C项表述中“普遍接受”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5.C
【详解】
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多为通商口岸,这些城市是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城市在晚清时期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之下,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结构,而多种形态的经济结构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C正确;A、B、D三项是这些城市中得以发展的部分原因,不能全面说明城市发展,排除。
6.D
【详解】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在筹建武昌纺纱局时,被调离湖广,导致订购的外国机器辗转流离,这说明清廷对于洋务的兴办缺乏有效统筹,故选D项;“各种耗费近83万两白银"说明洋务运动耗费严重,但无法说明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匮乏﹐故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近代民用工业选址严苛的结论,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兴衰取决于社会制度,不是官僚政治,故排除C项。
7.D
【详解】
从翻译书籍的种类来看,工科的较多,体现出当时国人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故D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齐全”,排除A;“开始”表述错误,鸦片战争后已经开始,排除B;C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
8.D
【详解】
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其发展,故D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越南最早建国时间,A排除;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建立于968年,B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C。故选D。
9.B
【详解】
据材料《广东新中华报》的意思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的言论得到应验,欧美认识到布尔什维克是不能用武力扫除的,表明一部分人已经认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故选B;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了,A错误;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10.D
【详解】
从材料信息“前世姻缘、今世烟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可知这体现了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A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D项。
11.略
【详解】
根据题干,选择任意一个切入点进行论证,以选择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为例。首先提出观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论证过程: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传统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当前国家发展产生的作用以及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输出的重要意义。
12.示例
看法:中华古代文明对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汉字、汉文影响了朝鲜、日本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创制,如日本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促进了两国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促进了朝鲜、日本学术思想的发展,且成为巩固统治的官方哲学。中国教育思想和制度推动了朝鲜、日本教育的发展,如新罗的国立大学,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制度革新,如日本大化改新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中国化的佛教也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如新罗时代,中国禅宗成为朝鲜佛教的主流。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俗极大地影响了朝鲜、日本的社会生活,两国文化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华文化色彩。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朝鲜古代碑刻表明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汉字”、“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并采用科举制官吏”可提炼出观点是中华古代文明对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阐释可从材料所给的例子:中国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