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时间 20230221
单位 主备
审核
【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发展历程;
2、掌握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特征和影响。
【时空坐标】
【概念阐释】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
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Chinatown),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头皮政策美国建国后延续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头皮政策,也就是白人斩杀了印弟安人后,可以拿着头皮去政府领赏,一名印弟安人的奖金在50-100美元之间。美国西部大开发后,不少白人成为西部牛仔,大批的赏金猎人应运而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猎杀西部印弟安人,保证白人移民的安全。
野牛政策美国西部有大群的野牛,它们是印第安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和生活必需品的来源。为了不让印第安人跑来跑去、不好管理,美国政府下令大规模猎杀野牛,目的是让不愿受约束的印第安人彻底失去生活来源,不得不居住到“保留地”,靠美国政府的施舍为生。
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
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
印第安人:主要是指除爱斯基摩人之外所有的美洲土著,是一种统称,而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早期印第安人曾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印第安人曾遭受大量屠杀,现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2%左右。
感恩节是美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为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而设。感恩节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早期。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载着102人到达美洲。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仅有50多人活了下来。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友好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作物。最后,移民们获得了丰收,为感谢上天,感谢印第安人。移民们举行庆祝活动。之后,庆祝丰收的纪念日逐渐成为美国重要的全国性节日。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1941年,感恩节的时间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知识梳理】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背景: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英、法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2、过程:回顾纲要下: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工业革命前) 19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方式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3、影响:
①对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②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③对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
④对世界:客观上推动了欧美非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材料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深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的向各个角落扩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在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适应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为他们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手段。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哪些国家?什么时间?为何要进行殖民扩张?
2~殖民扩张和美洲族群变化有何关系?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资产阶级的掠夺性;
航海和造船技术等科技的进步。
(二)美洲族群变化
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兴起,印第安人锐减,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需要大量劳动力;工业化时代,工厂制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
②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
③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④列强侵华,从《北京条约》获取特权(准许华工出国)。
2、殖民扩张给美洲的族群结构带来哪些变化
思考:欧洲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原因?有什么影响
A原因:
①弥补印第安人大量灭绝后劳动力的空缺
②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低
③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
B影响:对非洲: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削弱了后来反抗殖民的力量。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对美洲:为美洲种植业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促进开发;
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联系进一步加强。
【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史料: 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道德政治因素:
①英国思想界对奴隶贸易的谴责形成强大舆论;
②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废奴运动的开展。
经济因素:
①奴隶劳动力的价格及维持奴隶劳动的武装等耗资巨大;
②伴随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盛行,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
③禁止奴隶贸易法令的颁布殖民者需要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④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3)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原因:很多欧洲人因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或寻找发财致富份机会等因素移居美洲,使美洲的白人数量增加。
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们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自发移民);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西班牙的财富神话,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险家、投机者,乃至掌权者们的野心。
3、美洲人口结构的特点
人口结构具有差异性
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多数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占多数
拉美国家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4、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
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现代拉丁美洲》
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1)欧洲文化主导:欧洲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中断了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土著文化受到破坏。。
(2)文化各具特色: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3)形成新美洲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4、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
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③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思考:美洲地区呈现出同样的文化特点
总结: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A表现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3)欧洲白人的数量大大增加;(4)混血人种占主导
B原因
(1)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2)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3)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4)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
(5)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合作探究:美洲出现了种群的巨大变化,而非洲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
1、美洲历史上与世隔绝,非洲与欧洲交流频繁。
美洲在当时属于刚发现的新大陆,长期以来与亚欧大陆隔绝,殖民者的大肆屠杀,
病毒的入侵,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极大减少,殖民者不得不大量从外洲移民,从而
导致美洲族群的变化。而非洲与欧洲在历史上军事、经济交流较为频繁,较少受殖
民者携带病毒影响,殖民者在非洲虽也有屠杀行为,但没有美洲的规模大。
2、三角贸易中美洲是输入方,非洲是输出方。
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美洲属于人口输入方,非洲属于输出方,数亿的非洲
劳动力被卖到美洲,极大影响了美洲族群,而非洲虽然损失了巨额人口,但族群没
有发生大的变化。
3、殖民者移民美洲而不是非洲。
美洲的环境较非洲更加优越,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定居于美洲,并建立政权,如
美国,这也影响了美洲族群。
探究: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②由欧洲国家主导
③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④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1.英国的殖民活动“三部曲”
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②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③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①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 年只剩下9万多人。
新西兰:18 世纪原住民有 25万人,19 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
②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材料 为了保证族群不灭绝,剩下的塔斯马尼亚土著与殖民者谈判,最后他们离开故土,去了弗林德斯岛。这其中,有一个叫特鲁加尼尼的塔斯马尼亚女子一直在中间协调,特鲁加尼尼就是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土著,当包括特鲁加尼尼夫妻在内的约100个土著民一起被转移到弗林德斯岛后,土著民们就开始因为生病或者与捕鲸人产生矛盾而接连死去。特鲁加尼尼的丈夫也死了,她只好嫁给另一个土著民威廉。1871年,威廉去世了,他死后被解剖展览,目睹这一切的特鲁加尼尼痛苦万分,5年后她也去世了,临终前,她请求不要让那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却被葬在了关押女犯人的地方,并且死后2年还被挖出来,放到博物馆里展览了72年。人们并不知道她临死前怀着怎样的心情,只能看到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
思考: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原住民人数在英国殖民活动中因屠杀、疾病等因素大为减少,而来自英国的各种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3.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1)持续时间长;(2)规模不断扩大;(3)种族灭绝;(4)经济掠夺;(5)移植本国生产方式;(6)文化殖民。
思考:大洋洲新文化的形成与美洲新文化的形成有何不同?
大洋洲文化:欧洲文化替代土著文化;
美洲新文化:欧洲文化主导的多元文化。
总结;大西洋族群的改变
总结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结合所学,请你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看法。
材料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看法: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出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
1、明清时期的“下南洋
(1)原因:
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
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
(2)特点: ① 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②大多分布在东南亚;③人数较少。
2、近代华工出国
(1)背景
史料当时有个名叫奥基利的人写道:“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由自称的雇主或者投机商经营,提供所需的劳工,他们在此中间抽取佣金。而语言的障碍迫使他们与中国当地的人贩子,即通常所说的“苦力掮客”或“客头”紧紧勾结在一起。中外恶商的勾结致使苦力贸易真正成规模地在中国兴起,不计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①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发展,黑奴贸易受到限制,美洲、大洋洲等地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劳动力廉价。
③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④社会动荡、矛盾尖锐;东南沿海地少人多的矛盾;“下南洋”谋生的传统;
⑤美国、澳洲淘金热的吸引。
(2)概况
A 开发美洲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B 开发大洋洲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3.影响(贡献)
积极:⑴对当地①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②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近代数百万的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⑵对中国
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时的发言(2020年10月13日)
4.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特点
(1)主动与被动相结合(2)持续时间长(3)范围广(4)不公正待遇(5)从事苦力劳动,死亡众多
5.华工赴海外的影响
探究 华工赴海外的影响
材料一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利兰·斯坦福亦写道:“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
通干线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以内完工。……事实上,他们是筑路工头梦
寐以求的理想工人。
——陈翰笙主编: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296页
1.华工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材料二 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
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牵欧梵《美国的“中国城”>
2.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
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3.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四 “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
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 “华侨是革命之母”
——孙中山《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
材料五 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统治下,
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
关系与华侨之福利更大,俱有国家观念,勇于抗战救国。”
4.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材料六 一战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 4万人之多。华工一到欧洲,就立
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
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就伤病、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
战火或疾病。——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5.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6.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P41页《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的史实和P42页问题探究的《美国华侨史》的史料,谈谈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作出的贡献。
华工的劳动促进美国交通干线限时完工,加速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使美国东西部连城一体,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总结 近代殖民扩张以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的移民方式,使文化交融与认同蕴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并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
拓展 1近代世界的人口迁徙及影响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
[提示] 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1.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的推动;
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国际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2.特点:迁徙数量大、范围不断扩大;主要迁向新大陆(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并存。
3.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影响
(1)对移入地区
①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
②改变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混血人种成为美洲的最大族群,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③客观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④人口迁移导致民族国家的诞生。
(2)对移出地区:非洲丧失约1亿精壮人口,造成非洲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3)对世界: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地区文化的多元化。
(4)对中国的影响
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事业。
2、近代殖民扩张带来人口迁徙的方向及特点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1.迁移形式
2.主要方向:
①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
②工业革命至二战这段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
③二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欧北美,人数逐年增长。
3.特点:
(1)二战前: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国迁移;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路向新大陆迁移。
(2)二战后: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
②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③被强迫的移民基本停止。
4.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影响
【课堂小结】
近代人口转移 概况 人群 时间 背景 方向 目的 影响
欧洲移民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美洲大洋洲 掠夺财富 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出现新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改变了大洋洲的人口结构,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非洲 16世纪 欧洲殖民扩张,贩卖黑奴 美洲 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
华工 19世纪中 黑奴贸易受限;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解决劳动力问题 中国劳工辛勤劳动,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人口转移特点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受到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方向 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方式 欧洲的移民大部分是主动的,非洲和亚洲移民多是被迫的
规模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影响 引起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族群,新族群带来新文化认同;促进迁入地发展
认识: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
(2)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
(3)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在碰撞和冲突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交融和相互提升,从而使世界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多元共存、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