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学法指导
1、学材准备:课本页、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
2、学习流程
环节 学习方法
导入+解读目标 3分钟 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尝试通过知识线索,理解本节课主线知识。
读学 15分钟 1.读学勾画: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学习成果记录】的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2.读学疑难:将不会或不清楚的勾画序号写于前板 3、组内互学:组内互相检查勾画知识点是否到位,对于一些名词尝试性的进行互相解答和讨论。
课文解读 1、小组内尝试互相解答课文内一些名词知识点。 2、对一些专有知识名词进行解释,逐字翻译。
研展 5+8分钟 1.研学:仔细阅读研展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小组研学。 2.展示:语言流畅、表述准确,有一定板书展示。
重难点15分钟 通过史料论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角度解答重难点。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白话讲解。
知识梳理和思考 对本节课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实并尝试记忆。 思考本节课重难点,理解其中含义。
巩固练习8分钟 当堂巩固:选择题---必做,问答题---选做。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产生的条件,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像。2、知道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的含义和路线。
提升目标:1、理解欧亚大陆交通线的历史影响,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成果记录
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读学 积累 课文部分 知识点问题提示
丝绸之路 知道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由来,以及主要的历史史实。 知道丝绸之路的商路重要性。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了解“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知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了解中西物种和商品的一些交流情况。 知道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启示。
名词解释
1、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2、西域
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汉宣帝始置西域都护。唐在西域设置安西、北庭二都护。以后各代,中原与狭义西域也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亚、欧海运畅通前,横贯西域的大路长期是东西往来要道,便利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自19世纪末以来,“西域”一名渐废弃不用。(摘自《辞海第六版彩图本》)
3、河西走廊,亦称甘肃走廊,自古就是通往新疆、中亚、西亚的要道。它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以在黄河以西,故名。
4、赛里斯
古代希腊和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意即丝国,因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丝绸而得名。当时居于中亚而作为西销丝绸之中间商的各部族,有时也被称为赛里斯人。
5、“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欧亚草原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在不同时代是变动不定的,但由于蒙古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从中原地区进入草原的通道和草原上东西往来的通道均受限于高山大川的分布和走向,因此草原内部和草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通道仍是有迹可循的。这条路线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地理景观以草原为主,兼有荒漠、戈壁、山地和河谷等。
6、“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研展任务
思考中国古代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四、基础知识补充(书上缺失的重点内容):
1、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的主要原因
(1)唐中叶以后,安史之乱使唐代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唐朝的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突厥、吐蕃势力对这一地区事务的介入,使得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往来更加困难。
(2)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陆上贸易之路的重要性大大削弱。
(3)两宋时期,与北方地区的辽、西夏等政权的长期争战与对峙,使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往来很难持续正常开展。
(4)中国传统外销商品如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多产于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产品精巧繁多,沿丝绸之路运输诸如丝绸、瓷器等货物,不仅运输工具落后,路途遥远,运输成本昂贵,而且在长途跋涉中极易被损坏,如遇战乱或抢劫,更是血本无归。因此,沿着丝绸之路往西运输,既不经济又不便利,而且要冒很大风险。
2、“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主要原因
(1)陆上丝绸之路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政治、经济和交通技术上的困难,这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弱点阻碍了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它的优势被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是难免的。比如,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复杂的政治环境、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海上丝绸之路”所具有的优点正好弥补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弱点,从而为其自身发展创造了良机。比如,中国海岸线绵长,有众多优良港口和沿海市场;通过海路可抵达的地区更广;船运规模大,且更为安全可靠等。
(3)“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并不是古代中国单向的历史创举,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通往东方之路上的不懈开拓,也有力地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4)唐宋之际,无论是中国还是波斯湾和地中海诸国,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日臻发展,尤其到宋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造船和航海技术更随之发达,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创造了技术上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据陈潮《试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整理)
3、理解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1)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人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
(2)影响:①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地区的秩序。②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③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4、“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2)“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文明影响世界、维系对外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唐朝以后,历代王朝在广州等港口设置市舶使(司)主管海路邦交外贸,设立馆驿接待外国使节。
(3)“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近代西方各国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海洋文明的贡献
(1)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
(2)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
(3)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刺加、旧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城,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5、郑和精神
(1)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2)郑和的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
6、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爱好和平、崇尚友好。
7、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创新;佛教艺术的宗教色彩淡化,世俗化趋势明显;本土化明显。
(2)影响: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或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