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7 19: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其中,《古诗三首》-课由《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组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将爱国、忧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1课时安排《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的教学。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哲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生活在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晚年退居山阴,他将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绝句中尽情地倾吐了出来。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除了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进而把古诗读得有感情、有滋味,熟读能诵。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三)通过抓诗眼、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课件。
(二)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王昌龄、陆游相关资料和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1.情境引人。两名学生吟诵《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9课的学习。
2.自学古诗,初知诗意。
(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理解词语:从军行、将晓、迎凉。
②朗读课题。读好第二首诗歌的停顿。
③说说对诗人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2)录音范读,读好诗歌。
①(播放古诗录音)学生跟读,自由练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②指名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读。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①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相机板书: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从军行》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画面的呈现,你们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两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
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二)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板书:对比阅读)
1.再读两首古诗,找到两首诗歌里都出现的一个字。(望)
2.阅读古诗,对比“望”。(相机板书:抓诗眼“望”)
(1)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望” 谁“望” “望”什么 为什么“望” “望”的时候心情如何
《从军行》
( 夜将晓 出 门迎凉 有感》
(2)汇报学习交流成果、深入感悟两首诗歌分别所表达的诗情。
3.精读诗歌,理解“遥望”。
(1)在第一首诗歌中,是谁在遥望呢?(戍边将士)
(2)“望”到了什么呢?
①引导理解:一、二两句,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
(②补充青海、雪山、玉门关位置资料图。
(3)补充数据。(出示征戍资料)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器与灾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幕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自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3)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吱楼兰终不还)
①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
②通过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终不还”,感受戍边时间之漫长,战市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③小结: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
4.细读诗歌,感受“南望”。
(1)关注“望”字,引出“失望”“盼望”“绝望”“希望”“期望”。说说从诗中读出了以上哪个词语的心情,哪里体会到的。
①让诗人失望的是什么?
②让诗人盼望的是什么?
③让诗人绝望的是什么?
(2)课件出示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者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①“遗民”是什么意思?(被遗弃的人民)
②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呢?(南宋的昏君和贪官)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老人、妇女、儿童等)
③“胡尘”指的是什么呢?(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④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师朗诵古诗,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引导: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3)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4)他们“望”了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乂一年”是整整65年啊,780个月啊!(引读)他们-(全班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没有)南宋统治者在嫩什么呢”(他们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忘得一千二巾)
足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没有)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6)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②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生尝试练笔)
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计我们背诵这首诗吧!
(三)背诵默写,积累诗句
1.借助《作业本》第5题,完成两首诗歌的背默。
2.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其他边塞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他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