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练基础】
1.“文景之治”
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 ,并进一步减轻 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 ;重视“ ”;提倡 治国
结果 政治清明, 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
2.“良材善用驭韩信,一日功成居庙堂。亭长何能称帝皇 虚怀将士助刘郎。”诗中的“亭长”指的是 ( )
A.刘彻 B.项羽 C.刘邦 D.萧何
3.《汉书》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反映的是( )
A.西汉建立的过程
B.西汉建立之初的状况
C.楚汉之争的特点
D.长安城的萧条
4.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秦时人口的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 ( )
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 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 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5.汉高祖在位时实施了以下措施:组织军队复员、赐军吏卒以爵位、招抚流民和释放奴婢。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 )
A.巩固封建统治 B.增加农业劳动力
C.积累钱粮 D.废除严刑峻法
6.《资治通鉴》中对“文景之治”的表述是“海内(国家)安宁,家给人足”。由此可见,文景时期 ( )
A.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B.阶级矛盾彻底消除
C.统治者重视农业问题
D.皇帝生活简朴
【练能力】
7.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 )
A.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B.提倡勤俭节约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
8.广播里在播放一部人物评书,提到了“斩蛇起义”“约法三章”“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部评书说的应是(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
9.《后汉书》记载: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絮三斤。这里体现的是统治者 ( )
A.对农业的重视 B.反对奢侈浮华
C.废除严刑峻法 D.重视“以德化民”
10.以下知识结构图反映的主题是 ( )
A.汉朝的建立
B.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C.“文景之治”局面的影响
D.“文景之治”局面的特点
11.《汉书·文帝纪》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材料主要体现了文帝 (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以农为本 C.勤俭治国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1)诗中赞美的人物是谁 他灭秦后建立了哪一个朝代
(2)西汉建立初期,面对多年战乱遗留下来的诸多困难,他采取了什么政策
(3)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这一政策,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到哪两位皇帝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的局面 这种局面被称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以上皇帝的治国理政策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摘编自《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 文帝二年(前178年)、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十三年(前167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五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他刚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他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归纳从中获得的基本信息。(提示:最少两点)
(2)阅读材料二分析,这是对哪项政策的叙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直接作用。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 从中可以得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练素养】
14.汉高祖时,大臣陆贾奉命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共写了12篇,备受高祖君臣赞赏,称为《新语》。据此可知 ( )
A.汉初统治者注意吸取历史教训
B.汉高祖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C.西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D.西汉文景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
15.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 ( )
A.发展农业生产 B.增加财政收入
C.稳固政权统治 D.减轻农民负担
16.某校七年级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表演了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剧。下面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汉文帝命人按照阿房宫的规制修建皇宫
B.地方官孙平因为关心当地农桑事务被汉景帝提拔
C.农民李四因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奖励
D.汉文帝的妃嫔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17.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共同采取过的治国措施有 ( )
A.释放奴婢 B.“兵皆罢归家”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18.“汉文帝以他的仁德修身、治民、理诸侯和安四境,造就了人民之福、国家社稷之福,同时他本人由此赢得了千古赞颂,所以也成就了自身之福。”这句话说明了 ( )
A.皇帝个人德行的重要作用
B.汉文帝是古代成就最高的皇帝
C.汉文帝建立了汉朝
D.汉文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19.“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
①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负担 ②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⑤修建长城和阿房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0.对于“文景之治”,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注:同“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1)依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司马迁、晁错对于“文景之治”的记载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
(2)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 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以农为本 农桑 赋税 三十税一 以德化民 勤俭 经济
2.C 3.B 4.D
5.B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汉高祖采取措施的直接目的,军队复员、招抚流民和释放奴婢等是为了增加劳动力。故选B项。
6.A
练能力
7.A 【解析】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故选A项。
8.C 9.D 10.B 11.D
12.(1)刘邦。汉朝(西汉)。
(2)休养生息。
(3)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
(4)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善于吸取前朝成功的经验和灭亡的教训;勤俭治国;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言之有理即可)
13.(1)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皇帝亲率农耕给天下人做榜样;等等。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直接作用: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汉文帝。提倡简朴、反对奢华。
练素养
14.A
15.C 【解析】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因而,题干中他们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稳固自己的统治。故选C项。
16.A 17.D 18.A 19.A
20.(1)司马迁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富足,政府国库充裕。晁错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赋役沉重,生活穷困。
(2)原因:因为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认识: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意思相近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