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练基础】
1.下图为我国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居延汉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它印证了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 ( )
A.甲骨 B.铜器
C.简帛 D.纸张
2.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发现了西汉麻纸残片。这些发现证明了 (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3.小明的爷爷是一位中医,在他的房间里挂着病人送的一块匾,匾上面写着“华佗再世”。请你告诉小明华佗是哪一时期的名医 (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4.据下表内容可知,张仲景和华佗都注重 ( )
名医 贡献
张仲景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华佗 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了“五禽戏”
A.针灸疗法 B.外科手术
C.预防疾病 D.运动健身
5.鲁迅先生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6.央视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秦朝时期
C.战国时期、西汉时期
D.战国时期、东汉时期
【练能力】
7.甘肃旱滩坡东汉末年的古墓(等级规格不高)中出土了牛车模型,车厢裱有三层纸,纸面平整,经过了洗涤、蒸煮、打浆、抄纸等工序。这一考古发现反映出 ( )
A.东汉时期纸的价格昂贵
B.纸完全取代简帛成为书写材料
C.造纸术辗转流传到西方
D.造纸术的改进推广了纸的使用
8.下图所示现象说明 ( )
A.东汉时开始出现藏书现象
B.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流传
C.南北朝时期达到中国古代藏书的高峰
D.东汉时造纸术在民间得以推广
9.张仲景称其宗族原有人丁二百余口,自建安以后的不到十年间,死亡者有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悉心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借鉴前代医籍又结合个人临证之经验,编成了“□□□□□”。材料中“□□□□□”处应填入的是 ( )
A.改进造纸术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健体“五禽戏”
10.《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11.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这两种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道教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创立的宗教
B.道教从创立伊始就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扶持
C.两者都迎合了当时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
D.东汉时期佛教由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上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如右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满污点。纸面光滑平整,上有细黑线绘制山脉、河流、道路等要素。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 你知道这张纸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吗
(2)哪一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使用 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3)请完成下面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方框中即可。
A.龟甲、兽骨 B.竹木简
C.青铜器 D.纸
(4)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有何重要意义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你对纸张的前景做一番预测。
【练素养】
13.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 ( )
A.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B.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C.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4.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5.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成功大”;对于汉武帝也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这反映司马迁 ( )
A.勤奋好学,饱读书籍
B.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C.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
D.在文学上有崇高地位
16.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灿若群星、百花齐放。下列有关秦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佛教在秦朝末年传入我国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 ④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17.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其字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为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秦始皇都亲自裁决,始皇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那时的奏折是竹简,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约是现在的30千克。
材料二
材料三 他早年求学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一部史书,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材料一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有何缺点 东汉哪一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改变了这一状况
(2)材料二中两位名医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 他写的史学巨著在我国史学领域的地位如何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文化灿烂、星光耀眼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C 2.C 3.D 4.C 5.A
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青城山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故选D项。
练能力
7.D 8.B 9.C
10.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相仍需考古验证,故C项符合题意。
11.C
12.(1)时间:西汉。原料:麻。
(2)事件:蔡伦改进造纸术。原因:蔡伦造纸的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产量大大增加。
(3)A→C→B→D。
(4)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5)意义:有利于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想。预测:我认为纸张仍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言之有理即可)
练素养
13.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造纸术的工艺流程,造纸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故选D项。
14.B
1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由材料“《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成功大’;对于汉武帝也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可知,这反映了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故选B项。
16.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①表述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但不是第一部史书,②表述错误;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东汉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③④表述正确。故选C项。
17.C 【解析】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汉语中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因果”等都源自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故选C项。
18.(1)缺点:笨重、携带不方便。东汉的蔡伦。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3)司马迁。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经济的发展;政局相对稳定;重视对外开放。
2